APP下载

台湾政治“40现象”解读

2020-11-17王建民

今日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意代表绿营台北市

台湾地区领导人与立法机构两个重大选举结束,输赢结果已定。事前各种分析预测差别甚大,甚至不少与结果截然相反。之所以如此,在于对台湾政治社会政治结构缺乏足够了解。如果从台湾已形成较稳固的政治结构去判断,就不会出入太大,更不会出现严重的错误判断。这个结构就是台湾政治与选举中存在的“40现象”。

台湾政治结构过去是蓝大于绿,而且逐步走向七三、六六到五五结构。2016年以来台湾政治结构已由“蓝大绿小”变为“绿大蓝小”,而且呈现相对稳定的“绿六蓝四”结构,也就是说蓝营的基本盘为40%。

这一结构率先从台北市变化开始,并且十分典型。长期以来,台北市选民结构蓝大于绿,尽管陈水扁曾当选市长,是因为国民党分裂选举使然,也没有改变蓝大绿小的结构。2014年“太阳花学运”之后,柯文哲崛起,他是在民进党正式竞争中胜出后代表绿营参选的,战胜了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这次选举结果,连胜文得票61万张,得票率为40.82%。此后台北市几次重大选举,国民党得票率始终维持在40%。2018年市长选举,代表国民党的丁守中获得57万票,得票率为40.81%,与连胜文的得票率几乎完全一致。如果绿营不是“弃姚保柯”,国民党丁守中是可以取胜的,一旦绿营团结对付国民党,不是三分天下,国民党在这一蓝绿结构下就无法取胜。这次韩国瑜在台北市得票数为68万张,得票率为42%。这就是国民党在台北市的基本盘。下届台北市选举,如果是蓝绿对决,不出意外,国民党仍难以赢得选举。

就这次台湾领导人选举观察,蔡英文获得817万票,创历史新高,但得票率只有57.13%,低于马英九2008年的58.45%的得票率,与她2016年56.12%的得票率相比仅增加了1个百分点。韩国瑜获得552万票,得票率为38.61%,若加上宋楚瑜得票率4.26%,泛蓝合计为42.95%,与上届朱立伦与宋楚瑜的合计得票率43.87%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这就显示目前台湾蓝绿结构呈现“六四结构”,泛蓝得票率为43%左右,泛绿为57%左右。如果对这一基本政治结构有基本了解,判断这次台湾大选结果蔡胜韩输就不会有太大意外。

在“蓝绿六四”结构之下,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政党力量差距并不大。在不分区民意代表的政党得票数观察,国民党与民进党分别获得472万与481万票,得票率分别是33.98%与33.36%,相当接近。在区域民意代表选举中,国民党的得票数为576万票,得票率为40.71%,这再次表明国民党的基本盘为40%。民进党的区域民意代表得票数为638万票,得票率为45.11%,也领先不大。只是民进党民意代表候选人运气更佳,多了60多万票,却增加了23席。

在这次选举中,40岁是蔡韩支持者主体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也是影响选举输赢的关键,即40岁以上尤其是50岁以上中老年是韩国瑜的主要支持群体,但领先蔡英文的比例不高,两者比较接近。但40岁以下青年人即20-39岁年轻世代则是蔡英文的主要支持群体,大幅领先韩国瑜。选前多个民调显示,年轻人对蔡英文的支持比例约为70%,韩国瑜的支持比例不足20%,依这两个年龄段合计665万人计算,投票率约为75%,约500万人投票,蔡英文可获得350万票,韩获得100万票,差距250万,这与最后蔡高出韩265万票相当接近。这才是这次大选蔡胜的关键密码,赢了青年,就赢了选举。

另一个“40现象”是民进党在大选中,处境最差时得票率也有40%。即2008年民进党处境最艰困时由谢长廷代表参选,与人气正高的马英九对决,也获得40%的得票率。就是说,绿营在大选中的得票数从40%上跳,而如今国民党得票率通常情况下是以40%(42-43%)为高点,是国民党得票率的天花板。在这一结构下,只有在绿营候选人实力较弱又发生重大意外事件、而国民党候选人超强情况下,国民党才有胜选的机会,也并不表示必然获胜。但要满足这一条件则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次韩国瑜并非国民党最强棒,尤其是他的选举正当性不足、争议事件太多,韩国瑜输掉选举尚属正常,也基本上反映了国民党的基本实力。

猜你喜欢

民意代表绿营台北市
曾国藩为什么不让绿营转型,而是另起炉灶拉起湘军?
山寨邀请函
清代马政概说
问题的关键是政治基础“绿营”“自己人”接手海基会
绿营聚众数万搅局“陈江会”
台当局全力化解大陆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