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评鲁迅的《野草》

2020-11-17季佳樱

鸭绿江 2020年36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野草影子

季佳樱

《野草》描绘的背景是军阀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心不稳,百姓居无定所,鲁迅也深受其害,看着身边的同伴们一个个分离,他不仅仅是孤独,更多的是对军阀统治时代的憎恶,在这种情况下,他创作了《野草》,将自己复杂的感情以及自己的经历都表达了出来。这本书不仅包含了鲁迅先生的情感,还包含很多哲学思想,鲁迅自己也说过,《野草》这本书包含了他全部的思想。

一、《野草》命名的来源和构思

1.《野草》命名的来源

《野草》的命名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是鲁迅先生深思熟虑过的。他从发表第一篇文章《秋夜》就已经用到了《野草》这个名字,而且野草是正题,不是副题目。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出完整册书之后再进行命名,但是鲁迅先生却有了充分的思考和想法,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发表时,用到的主题目也是《野草》,直到第五篇《复仇》开始,主题就变成了复仇,但野草的标题形式还一直沿用[1]。这说明鲁迅先生从一开始就想好了《野草》这个题目,但为什么是《野草》而不是别的题目呢?

《野草》其实并不只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在《野草》第一篇文章《秋夜》发表后,日本成仿吾曾发表文章进行评价,文中多次出现“野草”的字眼,其中包括对胡适、俞平伯、康白情等人的语言抨击,这引得鲁迅先生对其极其厌恶,促使鲁迅先生产生了想把成仿吾所嘲讽的“小草”写成自己的“诗草”的意思,所以,“野草”的题目名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2.《野草》的构思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这是鲁迅先生为《野草》写的题词,与他的其他散文小说的题记或者小引不同,《野草》的题词大多是抒情性质的,而且富有诗情画意,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它与多篇正文的内容一样,也在批判现实,激烈浓郁且曲折。

《野草》体现出了鲁迅将人生哲学对象化的努力。鲁迅将自己的人生哲学与对自己的人生哲学产生的疑问与反思纠缠在了一起。鲁迅先生的开头总是很奇特,喜欢用梦境营造气氛,呈现出一种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但同时也在提醒读者梦境之中的事情是还没有实现的,只是鲁迅先生自己构想的,这与直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区别。[2]另一方面,《野草》中的文章总是给人感觉像是两个人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作者在讲述自己的哲学给读者听,像是在一边讲述一边反思,同时,类似对话的形式也可以很自然地牵扯出鲁迅先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如何在时代中做出哲学的思考。比如在《影的告别》中,运用形而上的体悟观之,它主要讲述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的彷徨无助,同时又内心充斥着疑问。不难发现,文中的人与影子的对话不正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吗?这个人一直相信一定会有光明的时代到来,幻想将光明和黑暗进行划分,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鲁迅身处的时代特征表现了出来。而影子作为黑暗的代表,并不是在反对人的观点,影子并没有独特的语言,它的语言都来自人,最后影子的告别预示着在这个语言的世界里,影子没有生存的可能性,无论离开还是继续伴随着人,都会走向灭亡[3]。

二、《野草》的创作手法——艺术与哲学的结合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一本散文诗集,它写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鲁迅先生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写出很多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同时鲁迅也在书中表现了自己极高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顽强战斗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向麻木复仇的哲学以及爱憎和忧郁的哲学,而这些哲学都只属于鲁迅个人的生命哲学,是他个人挖掘开发出来的[4]。

1.顽强战斗的哲学。这主要体现在鲁迅先生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反对旧社会和黑暗势力的压迫,反对对人性和新思想的摧残。在《过客》一文中,他将自己的这一思想描绘成一个跋涉的人,并将自己经过辛亥革命后内心所累积的哲学注入到这个人物身上,应用干练简洁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个热血倔强的动人形象。

2.反抗绝望的哲学。在《影的告别》中,鲁迅先生利用影子和身形的对话,营造出一种阴暗却又无助的内心;《乞求者》中的奴隶们像是在乞讨一样生活,通过反衬的手法表达出鲁迅内心的压抑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这都映照着鲁迅先生反抗绝望的哲学思想。

3.向麻木复仇的哲学。鲁迅的《野草》诞生于民国时期,这时候人民群众的思想麻木落后,鲁迅不甘心这样的现状,接连发表了《复仇》和《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节奏性极强的诗句夹杂了鲁迅内心的愤懑,铿锵有力的诗句代表了鲁迅向麻木复仇的决心。

结语

《野草》体现了鲁迅先生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思考,而《野草》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本散文诗集,它本身就是一件含金量很高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包含着鲁迅先生对时代、对时代中的人的一种刻画与理解,总结出来属于他自己的生命哲学思想。这也说明《野草》中艺术与哲学完美结合,其中的价值是无法被超越的。

注释:

[1]袁盛勇.《野草》的主体性和矛盾性——1940 至1950 年代有关鲁迅思想理解的分歧之一[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05):25-35.

[2]阎晶明.必须要做的辨正——关于日本学者秋吉收的《野草》观[J].新文学史料,2020(03):101-110.

[3]李冰雁.《野草》与中国现代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发生——从《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看美国的《野草》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7):154-155+157.

[4]江智利,李玲.艺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评鲁迅的《野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64+75.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野草影子
小心野草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谁不在谁不在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