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学情感

2020-11-17杜望祥

鸭绿江 2020年36期
关键词:文学情感

杜望祥

《文心雕龙·附会》说:“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神明”就是灵魂之意。他把文章的构成要素比作人身的各个部分,把“情志”放在文章诸要素首位,情感对文章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当代的文学理论家也同样认识到情感对文学的重要作用:形象是文学的外在因素,情感是文学的内在因素。

文学情感是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文学之中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的情感有本质的不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情感是作家在生活中感受到并在创作活动中逐渐提炼、清晰,通过文字物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独特情感,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有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日常生活的情感是即时的、零碎的,是某一时某一事引发的情感。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文学情感不仅在鉴赏活动中被读者发现并引起共鸣,同时还可能被读者有所创造而扩展、完善。日常生活中虽然也有感受相同的情感,但是你不可能创造、改变其他的情感。

文学情感是日常情感的升华。作家投射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都属于文学情感的范畴,与日常情感不同。在这里,艺术不仅要“倾吐”情感,而且要“理解”情感;读者不仅要“感受”情感,而且要“反思”情感。也就是说,文学情感已经从物质的狭隘的需要中升华出来,具有社会的精神的内容,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有着丰富的、深刻的社会内容。

文学情感是真诚的情感。真挚是文学情感的基本特征,情之不真、不实,则不足以感人,虚情假意是真挚的反面,令读者生厌。例如“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蒋捷 《声声慢·秋声》),作者听到铃声,好像是老朋友身上玉佩的声。但是老朋友都在远方,他们不可能来啊。那么这会是谁呢?再仔细一听,原来是屋檐下风铃的声音。作者用笔极为巧妙,明为误听,实则写对老朋友的思念。

文学情感是细腻的情感。生活之情粗率、粗粝甚至粗鄙,文学情感经过艺术加工变得细腻,层层剖开,娓娓道来。如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写道:

“我本着一个十三岁的女孩的全部傻劲儿,……刺探你行踪,偷看你的举动,我还是个孩子,不知道这种好奇心就已经是爱情了。可是我还清楚记得,亲爱的,我整个地爱上你,永远迷上你的那一天,那个时刻。那天,我跟一个女同学去散了一会儿步,我们俩站在大门口闲聊。这时驰来一辆小汽车,车刚停下,你就以你那种急迫不待的、轻捷灵巧的方式从车上一跃而下,这样子至今还叫我动心。你下了车想走进门去,我情不自禁地给你把门打开,这样我就挡了你的道,我俩差点撞在一起。你看了我一眼,那眼光温暖、柔和、深情,活像是对我的爱抚,你冲着我一笑,用一种非常轻柔的、简直可说是亲昵的声音对我说:‘多谢,小姐。’”

“我”暗恋一位作家,从“我”看到作家第一眼开始,他就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他下车的神态、温暖的眼神,他的每一个细节都激起“我”的每一次心灵的颤动。

文学情感是丰富的情感。人的情感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如:“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由思切到情怯的心理状态。作者远离家乡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好不容易千里迢迢回到家乡,马上可以拥抱亲人了,却无端地生出许多忧虑:“我离开家乡这么多年,父母还健在吗?兄弟姐妹生活幸福吗?”短短的二十个字,作者描述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盼望与担忧相伴相生的心理状态。

文学情感是深沉的情感。文学作品的情感内容必须是人生的至性至情,而不是浮浅庸俗的滥情或弄虚作假的虚情;必须表现深刻的人生体验,而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才能够打动读者。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人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情事。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就算听雨也要寻找浪漫的地方,选择喜欢的佳人。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漂泊他乡,远离亲人,怀才不遇,中年的人生被打得支离破碎。听雨在客舟中,听雨在僧庐下,品尝自我人生的失落与艰辛,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到了老年,早已看惯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进士及第不久,南宋小朝廷就灭亡了,他不愿为元朝统治者服务,过起了漂泊流浪的生活。复国无望,心如死灰,雨声激不起心中半点涟漪。

文学情感是独特的情感。只有独特才吸引关注,才给人最深刻的感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句诗境界扩大,情调高昂,一直为人称道。我们两个知己,哪怕是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时间和空间怎么能阻断我们的友谊。送别诗往往显得很凄清悲凉、缠绵悱恻,此诗却独树一帜,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文学情感是强烈的情感。平时生活中的情感轻如烟、淡如水,时有时无,若隐若现;文学情感强烈而集中,如烈酒,如大火,如山洪,如深海。如马柳泉的《卖子叹》:“家贫有子贫亦娇,骨肉恩重哪能抛?饥寒生死不相保,割肠卖儿为奴曹。此时一别何日见?遍抚儿身舔儿面。有命丰年来赎儿,无命九泉抱长怨。嘱儿且莫忧爷娘,忧思成病谁汝将?抱头顿足哭声绝,悲风飒飒天茫茫。”《四溟诗话》说:“此诗一读则改容,再读则下泪,三读则断肠矣。”这种情感力量主要来自母子生离死别前片刻父母对儿女的关切嘱咐的话。作者善于选择情感处于饱和状态的瞬间加以表现,使它产生爆炸力。世间父母对儿女的关切体贴的至情至性,在离别之时顷刻之间一下子爆发了出来,所以产生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文学情感是含蓄的情感。作者的感受和倾向不明白说出,而是通过形象来揭示,在情节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是诗歌惯常的主题。《秋思》选取最富有思念特征的书信,选取最富包孕性的时刻“行人临发又开封”来表现,从而概括非常丰富的生活内容和非常浓厚的情感。

猜你喜欢

文学情感
我们需要文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情感移植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