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媒体移动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
——以红网的探索为例

2020-11-17颜新武

新闻前哨 2020年4期
关键词:红网视频新闻网民

◎颜新武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通过手机获取新闻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 而网速的提升和流量资费的下降,给视频的观看提供了条件。 特别是已经到来的5G 时代,更给视频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而手机屏幕小的特点,以及当下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短视频独步手机屏,势头凶猛。《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 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 亿,占网民整体的88.8%。

短视频在手机网民中如此“受宠”,前景更是难以估量,正如媒体融合专家宋建武所言, 主流媒体不把握这个机会就没有未来。

2018年年初,红网制定了视频化转型战略,明确了“红视频”将围绕“视频报道主阵地”“红色文化新高地”“视频制作大基地”三大方向进行重点布局。 红网一年多来对移动短视频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新闻短视频、融媒体视频、生活化视频生产,使短视频类型多样化,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

改革后,红网加强了新闻短视频、融媒体视频的生产与发布,改变了较单一的视频直播、视频节目生产结构,丰富了短视频类型。

2019年1月湖南两会期间, 红网首次利用虚拟云演播技术, 特别策划了 《小蟹观两会》《小蟹拍两会》《小蟹听两会》等栏目,推出系列竖版微视频,以平民视角,与网友一起感受“平常看不到的两会现场”,单篇最高点击量超33 万。视频新闻稿件《两会代表委员齐送福 集满五福贺新春》等,均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展现, 使视频化呈现成为红网本次湖南两会宣传报道的重点和亮点。

运用大量的新技术,如VR、动漫、AI 播音、3D、真人秀等,加强视频融媒体的制作。 如真人秀视频作品《漫“谈”丝路|看过往五年,湖南如何在“一带一路”显身手》,一张张并不复杂的组图,一组组并不费事就可以检索到的数字,通过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小湘”的讲述,向网民直观呈现湖南的精彩故事,短短2 分12 秒的视频,获得了超过2000 万的点击量。 利用AI 技术打造的《时小刻30 秒数读湖湘》系列短视频,“克隆”出与真人主播拥有同样播报能力的机器人“时小刻”,巧妙地利用数字解读湖南发展成就,被人民网等众多党媒平台转载, 单篇最高点击量超38 万。 《与理想比肩“湖南高度”见证三湘蝶变》凝聚匠心,在视觉上有新突破,单体建筑场景的搭建,特效的包装导入,3D 建模,以最时尚语态呈现了天天向上的“湖南高度”。

在短视频节目内容上,重点增加了文化类、生活类、服务类短视频的生产。 如《我们湖南》《汉字寻根》《米粒厨房》《潮品实验室》等。 2019年春节期间红网推出的首部讲述美食与家风传承的纪录片《年夜饭》,通过多位顶级湘菜大师和普通老百姓精心准备年夜饭的故事, 让网民感受到了美食之美、文化之美、传承之美,通过全平台、多产品分发,全网流量超过1350 万。

2.适应手机竖屏特点,增强与网民互动,使短视频更贴近网民。

“传统”的横屏短视频,因为不适用手机竖屏的特性,缺少与网民互动,用户对移动短视频的消费体验不够完美。 红网在这方面力求突破,使视频产品更贴近网民生活。如在湖南两会报道中, 策划制作的 《小蟹观两会》《小蟹拍两会》《小蟹听两会》 等栏目, 均为竖版微视频, 获得网民喜爱。《我为提案点赞》等微视频,通过各种点赞与弹幕特效,将提案以更年轻化的表达形式展现, 作品一经推出便迅速燃爆朋友圈。

3.积极创新传播渠道,提高内容到达率,提升影响力。

红网打破常规传播渠道, 采用自有传播平台与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网络电视等同步推荐的分发模式,实现多管齐下,流量归一。

以“红视频”为主品牌,围绕不同题材建立子栏目矩阵,并通过人民号、头条号、企鹅号、百家号、微博、全国党媒平台等,实现多渠道多平台分发,提高内容到达率,提升影响力。

如在《漫“谈”丝路|看过往五年,湖南如何在“一带一路”显身手》这一产品的传播推广中,不仅在红网PC 端、“时刻新闻”客户端、红网微博、红网论坛、红网LED 联播网等红网平台上进行强势传播,还主动与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网站以及新浪、网易、大湘网、芒果TV、芒果云、抖音、头条新闻等平台建立业务联系,将作品进行推介转发。 与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合作,无疑让短视频视频的营销推广收获不小。

4.积极拓展短视频生产途径,增强“拿料”能力。

视频新闻, 现场是核心竞争力, 谁能拿到一手现场素材,谁就将在传播中胜出。 红网除了通过聚焦线口资源,倡导传统文字记者在一线采访时善用、多用视频表达,还通过通联、论坛、呼声等平台,并借助经济刺激等手段,提升通讯员、网友投稿积极性,通过技术手段,加大对热门线索的监控力度。

二、红网视频新闻存在的不足

尽管红网通过以上的努力, 在视频上转型上进行一些突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足之处依然很明显。

1.原汁原味的视频新闻少。 这主要是因为生产途径较单一,主要靠记者在采访现场抓拍。一些鲜活的现场新闻,记者难以及时到位, 多数时候记者赶到也错过了最佳拍摄时机。缺乏自主可控收集视频的平台,像新华社的智能新闻在线生产系统“现场云”、人民日报社“人民视频”组建的“人民拍客”系统等开放视频平台。 如何搭建适合自己的自主可控平台,提高视频收集能力,是红网视频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制作没有细分,传播分发不精准。

要做到短视频产品制作细分、精准分发,就要尊重、理解新的技术规律,对传统的内容生产进行优化。 这就要求从选题开始,充分适应算法分发和社交分发的规律及特点,如标题如何取、封面图如何制作、标签如何打等等。 对社交平台、新闻聚合类平台进行深入了解,依据平台的特性制作富有个性化、定制化的短视频新闻产品,使移动短视频发挥最大传播效果,也是红网视频化转型必须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红网视频新闻探索思考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红网也提出了今后的改革方向。

1.加强内容建设打造品牌。 作为党网,红网计划在对所有内容进行真实性核查和剪辑加工、并严格执行三审制、以确保内容安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加强UGC+PGC 板块建设,依托红网论坛网友资源以及覆盖全省的通联网络,合理引导,突显湖湘特色和红色文化,打造湖南产量最高、影响力最大、活跃度最高的视频UGC 品牌。针对PGC 模式,红视频将在策划选题后采用发包、 定向开发等模式交由专业团队生产。 与此同时,红视频还将联合字节跳动、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等,联合打造视频类IP。牵头与全省各级各类媒体建立良性的供稿机制,依托红网云平台,采用代建、合建等形式,抢占市、县级融媒体中心主导权,推广网络视频服务、输出网络视频生产分发技术,搭建融媒平台。

2.红网还将重点围绕“百姓呼声”“红辣椒评论”“问政湖南”等品牌栏目,进行视频化呈现的改造。 如基于红辣椒频道的资源,对一周内的国内热点评论进行摘选,编辑综合成文稿,培养明星评论员,进行视频化播报。 在此基础上,根据红网各内容和经营部门的特色定位,面向特定受众,打造垂直细分类品牌视频栏目。 在视频成为最重要传播介质的大趋势下,继续保持全国地方新闻网站领跑地位。

猜你喜欢

红网视频新闻网民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红网《你好,40年》人物报道的融媒体实践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从媒介融合角度浅谈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