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新四军铁军精神育人策略

2020-11-16朱碧玲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铁军场域新四军

朱碧玲

摘 要:本文通过对盐城工学院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理工科和文科,横跨四个年级,分析和研究新四军铁军精神育人成效,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1)从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了解程度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对其有所了解,但了解程度不夠,同时不存在学科差异;(2)从在校学生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兴趣程度来看,大部分感兴趣,随年级提高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学科感兴趣程度没有差异;(3)中共党员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了解更多,也更有兴趣,要在低年级时做好入党教育的同时加强铁军精神教育;(4)从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铁军精神教育是有必要的,同时也肯定了其对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5)在新四军铁军精神教育的方式方面,学生更加倾向于实践类教育方式。

关键词:新四军铁军精神;地方高校;场域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1-0008-02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支人民武装浴血奋战,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无往不胜的“铁军”,同时创造了伟大的“铁军精神”。

目前,江苏省已经将“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列为重点打造的革命文化宣传品牌。2019年10月12日,“新四军铁军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研讨会在盐城召开,各方专家积极探索对“铁军精神”内涵的精准概括,致力于深入阐发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时代价值、着力拓展新四军铁军精神宣传教育的方法路径、持续打造新四军红色文化的特色品牌、充分发挥新四军纪念场馆的教育功能。2018年12月1日,盐城市正式施行《盐城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条例》,这是盐城市自2015年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制定的首部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

铁军精神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铁军精神”中所蕴含的“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场域理论”探索地方高校铁军精神育人模式是顺应潮流的,既可以保护、传承、开发、创新盐城地方革命文化,又可以创新地方高校文化育人模式。

一、理论依据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场域是在不同位置之间存在的主客观关系交织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布迪厄研究了许多场域,如美学场域、宗教场域、文化场域、教育场域,每个场域都以一个市场为纽带,将场域中象征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结起来,例如,“教育活动、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活动、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看,也都是通过知识而完成的。”因此,教育场域知识生成和文化传承决定了课堂场域资本主要是以知识为形态的文化资本,资本是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2]

中国的教育改革之中,存在着很多复杂的“场域”,在这些“场域”的相互影响下,通过对一些特殊的场域进行分析,对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为我国高校育人的改革提供一种方向上的选择。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以盐城工学院在校生为调研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共收回问卷968份,其中男生345份、女生623份,文科509份、理工科459份。利用Spss20.0分析软件进行交叉分组下的频数分析,利用Excel表格对排序题进行平均数的计算,根据每个选项的平均数的大小对选项进行排序,得出调查结果。[3]

据调查数据结果显示,从当前学生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实际了解情况来看,66.12%的同学对新四军铁军精神处于“了解一些”的程度,只有22.73%的同学对新四军铁军精神了解或者非常了解,有11.16%的同学完全不了解;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三和大四的同学处于“非常了解”和“不了解”两个极端,而大一和大二则都处于“了解”和“了解一些”的状态。不过通过比较发现,不同专业之间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了解程度没有差异。同时从主观角度调查学生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兴趣程度发现,大部分同学表示感兴趣,也有17%左右的同学表示不感兴趣和无所谓,从年级比较来看,大一和大二的同学对铁军精神更加感兴趣,专业比较来看没有差异。通过不同政治面貌比较来看,中共党员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了解更多,也更有兴趣,其次是共青团员和群众。

在当前学生参与新四军相关文化活动的情况来看,大四同学基本都有参加,大一、大二、大三没参加人数均高于参加的人数,且比例差别不大。

在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主观认识方面,45.35%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将铁军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5.06%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或者无所谓。66.43%的同学认为铁军精神对价值观的培育有帮助,仅有0.62%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

在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认识途径方面,最多来源于互联网网络,其次是学校教育以及广播、电视等宣传,他们认为制约他们认识铁军精神最大的原因是相关实践活动和课程少,相关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创新。60.95%的同学指出学校思政课上关于铁军精神文化讲解的内容较少,且方式集中于课堂灌输讲解,课外实践教学较少。同时,在学校是否经常开展铁军精神相关的思想教育活动调查中,74.9%的同学表示偶尔开展,18.08%的同学表示经常开展,7.02%的同学表示从不开展。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更加倾向于铁军精神教育的方式集中于实地参观体验、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盐城工学院实证调查新四军铁军精神育人成效发现:(1)从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了解程度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对其有所了解,但了解程度不够,教育的持续性不够,同时不存在学科差异;(2)从在校学生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兴趣程度来看,大部分感兴趣,随年级提高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学科感兴趣程度没有差异。因此,可以发现,铁军精神文化的教育最佳时间是低年级,不用根据不同学科采取不同的方式;(3)中共党员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了解更多,也更有兴趣,要把握党员发展契机,在低年级时做好入党教育的同时加强铁军精神文化教育;(4)从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铁军精神教育是有必要的,同时也肯定了其对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应更加重视铁军精神等革命文化的宣传与教育;(5)在新四军铁军精神教育的方式方面,学生更加倾向于实践类方式,比如实地参观体验、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

(二)对策与建议

在场域理论里,人们的思想、行为等会受到当下所处的独特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铁军文化场域重构,以及场域中行动者行为的重塑,能够更好地进行铁军精神文化教育和传承。具体做法如下:

1.学校层面:加强研究,丰富载体,大力提升教育场域的文化资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城市与大学水乳交融。地方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成立新四军铁军精神研究中心,与新四军纪念馆、教育主管部门等联合共创。通过始终把握红色文化“发声”的主渠道,开展科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在新生入校之初,通过组织新四军铁军精神宣讲团,讲好新四军故事,发挥“大学第一课”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重点征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请其亲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留下视频资料,努力构建一条集展览、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地方革命史研究链。

通过与新四军纪念馆加强基地共建工作,开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聘请新四军研究协会和新四军纪念馆的专业人员担任辅导员,强化红色基因,传承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师生党员干部、退伍军人的党性教育,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教育。通过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校园志愿者进纪念馆”系列活动,让大学生群体近距离感受铁军精神,接受红色教育。通过招募志愿者,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挥退伍军人和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

2.教师层面:持续学习,优化方式,充分发挥主流价值的引领示范作用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學校中度过,知识来源和行为塑造大部分出自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加强大学生铁军精神文化教育,可以确保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占据主要位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在铁军精神文化教育上偏于“灌输式”教育,流于形式,缺少创新。地方高校思政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积极与新四军纪念馆合作,向新四军研究学会取经,邀请其中的专家作为研究顾问,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将新四军铁军精神的研究提高到新的层次,并借此实现“新四军铁军精神”教育进课堂,强化教师的文化资本。同时教育方式上要结合不同时代的学生特点,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熏陶和教育,从而充分发挥铁军精神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

3.学生层面:保持理性,发挥特长,努力实现角色转变和环境适应

一个新的学校对于学生来说相当于一个新的教育场域,进入新场域时都带着好奇和期望,在学校建设和老师的引领之下,场域中的重要行动者——学生同样需要担起铁军精神文化传承的责任。课堂上,学生需要认真听讲的同时与教师形成有益互动,保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实践活动中,需要大胆探索,发挥特长,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研发铁军精神文化主题宣传品和生活用品,推动文艺创新,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让红色文化和铁军精神萦绕在自身周围。同时,学生通过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也可以提高自身文化资本,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布迪厄认为,场域中的行动者必然会受到场域影响,可以通过自身意识和努力改变旧有关系,达到自己想要形成的惯习。知识与信息的更新是动态与发展性的,不断更替的学生群体,千瞬万变的信息网络,都要求教师要保持学习,改变上课“惯习”,学生要适应环境,养成良好“惯习”,共同担负起铁军精神文化教育与传承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冷庆丰,吴杰.试论铁军文化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4):81-84.

[2]张洪春.场域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及调适化解[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3(5):20-25.

[3]曹海燕,孙其昂,郭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及其主流价值传导探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3(4):30-35+123.

猜你喜欢

铁军场域新四军
查无此人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捧读《铁军》《大江南北》
怕什么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