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昌宁地区出土青铜器纹饰研究

2020-11-16王文旻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

摘要:云南昌宁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形制和纹饰上都极具地域特色,是滇西澜沧经流域极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一支青铜器文化。通过对青铜器的纹饰研究,可以了解其独特地域特性形成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进一步分析和了解以这支青铜器文化为代表的哀牢文化的文化、艺术和审美情趣,推断哀牢文化在文化互动上的可能性。

关键词:大甸山墓地;青铜器;纹饰;哀牢文化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1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07

一、引言

昌宁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区域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西汉时期就已与汉王朝建立了联系,属益州郡刺史部哀牢国,后亦划属永昌郡。目前被认为是哀牢文化的一个核心区域,县境内出土和发现的大量青铜器也佐证了这点。这些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元素大多都较为独特,有着极强的地域文化特性,其中铜柄铜钺、卷尖人面紋弯刀、铜指护、系铃铜腿环、铜象牙、铜盒等更是地区独有的。对这些青铜器纹饰的分类和研究,可以在了解其背后文化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哀牢文化的文化、艺术、审美和信仰等,也可以推断哀牢文化在文化互动交流上的可能性。

二、昌宁地区及出土的青铜器概况

(一)昌宁地区概况

昌宁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山区农业县,其地处滇西大理、临沧、保山三地结合部。位于保山市东南部,东连临沧凤庆县,西接隆阳区,施甸县,南于永德县隔河相望,北邻大理永平、漾濞、巍山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变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形态,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608米。境内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水1259毫米。境内有右甸河、枯柯河、勐统河、更嘎河、大田坝河、漭水河等众多水系。其建制与发展历史久远,在两汉时期便先后分属益州郡和永昌郡,南北朝时期属永昌府,隋唐时期属南宁州总管府,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代属永昌广邑州,元代时分属大理路永昌府、顺宁府和镇康路湾甸州。明朝分属顺宁府和永昌府。清朝分属保山县和顺宁县,解放后归属保山专区。是一个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厚的地区。

(二)昌宁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概况

昌宁地区作为目前认定的哀牢文化核心区域,在其境内先后开展了考古调查工作十一次,其中进行过正式发掘的有昌宁分岭岗墓地和昌宁大甸山墓地,其中出土的各类特色青铜器是昌宁地区出土青铜器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有少部分则是考古调查所得的采集件。目前昌宁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总数约为356件。主要可分为兵器、礼乐器、饰品与特异青铜器三大类。(1)兵器:铜弯刀39件、铜剑19件、铜矛36件、铜钺13件、铜斧1件。(2)礼乐器:铜鼓5件、铜钟9件、铜柄铜钺权杖1件。(3)饰品与特异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特异。能对其性质进行较为准确判定的有铜盒9件、铜钏18件、铜扣饰13件、铜指护2套(10件)、铜镯21件、鱼、花、鸟饰品60件等,其余还有造型特异功能不明,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的青铜器121件,数量丰富、形制和纹饰都是十分具有特色。

三、昌宁大甸山墓地青铜器纹饰种类

(一)动物类纹饰

昌宁地区青铜器上常见的动物类纹饰,有龙、牛、虎、蛇等。这些纹饰有的是分别单独存在,有的是组合存在比较典型就是牛虎搏斗,在滇文化青铜器中也比较常见,有的还与人类形象组合出现常表现为狩猎场景。其中单独存在所占的比重较大。这几种动物纹饰多出现在铜编钟、铜盒等器物表面。

1.    龙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组合图腾崇拜,其代表着一种文化和部落的多元融合,其出现在哀牢文化的青铜器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哀牢文化是一个多元、多部族文化的可能性。常用在铜钟的表面做装饰。

2.    牛和虎是云南地区青铜器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动物纹饰,且常以组合的形式存在。同时两者也是昌宁地区出土青铜器上最为常见的两种纹饰。牛对于世界各民族,尤其是中华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的人来说,自古就是人们喜爱歌颂的。一方面是牛作为早期神祇崇拜,被视为是神灵的使者,另一方面则是牛作为农耕社会最为重要的生产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就成为了文化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符号。牛和虎纹饰常见于昌宁地区出土的铜钟上,也有做成立塑和扣饰的情况存在。

3.    蛇作为一种当时普遍存在于昌宁及哀牢文化辐射的其他区域内的物种,其攻击力强。且大部分蛇都有剧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们对蛇产生了畏惧心理,后来畏惧心理转变为了崇敬,同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具备了一定抗击蛇的能力后,也就出现了人蛇共舞或人征服蛇的组合纹饰。是人类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的一种表现。常见于铜钟、部分铜盒也有出现。

(二)几何纹饰

1.    绳纹

在昌宁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上的绳纹多为细绳纹,它是最原始的纹饰之一。早在石器时代便常用在陶器之上。很多陶器本来就是青铜器器型的起源,随着生产力和工艺水平提升。使得原本用在陶器上的纹饰也用在了青铜器上。在与昌宁地区青铜器同时期的陶器上就可见相似的细绳纹,是生产工艺进步和文化传承的表现。

2.    网格纹

昌宁地区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几何纹饰,常见于铜盒、铜钟、铜钺等局部,有大面积存在的情况。该类纹饰据推测可能是模仿昌宁地区常见的阔叶的脉络,进而衍生为一种纹饰。也可能是对编制工艺、日常生活中用的网的模仿,后衍生为一种纹饰。此纹饰是哀牢先民对生活审美追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背后具体的含义用途还需进一步考证。

3.    螺旋纹、“S”型

此两种纹饰也是昌宁地区青铜器常见的纹饰,但是相对前两种而言相对较少。而且仅出现在铜剑和同和的局部地区作为点缀。螺旋纹多呈小圆外回旋一个大圆的样子,其起源可能与太阳崇拜有关,是太阳意象化的一个表现。“S”型纹饰其起源则可能是蛇的简化、抽象化的表现。此两种纹饰都可能是哀牢先民对自然崇拜敬畏的表现。

(三)特异纹饰

1.    人面纹

此纹饰是昌宁地区出土青铜器独有的一个纹饰,仅出现在部分的青铜弯刀上。其作为哀牢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纹饰,背后有何深层次的含义目前暂未有明确的说法。笔者根据其他文章和资料的整理研究后,推测人面可能与面具、脸谱有同一层含义,人面和面具的文化符号形象、早早就出现新疆、云南和广西地区的一些岩画上,而且多出现在节庆或隆重场所的画面中。同时关于面具文化,有研究表明,面具在早期原始社会只有地位尊贵、或者是进行祭祀的神职人员才能佩戴。所以与面具具有同源性的人面纹、很可能是一种祭祀和信仰的象征。以上僅笔者一人的推测,其具体明确的内涵与意义则还需要进一步考古考证。

2.    太阳纹

太阳纹是青铜器中常见的纹饰,源起于对太阳和生命的崇拜和敬畏。比较典型的就是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太阳轮,云南、贵州地区的石寨山型铜鼓的鼓面上也较为常见。昌宁地区出土青铜器上的太阳纹则相对较少,仅出现在铜鼓的鼓面上。鼓面上的太阳纹则为圆形突出状的无芒太阳。此外,昌宁地区还出土过太阳造型的金属饰品。太阳纹在昌宁地区的青铜器中虽然出现较少,但仍是较为独特的一类纹饰。

3.    卷云纹

目前对此纹饰的定性还存在争议,有认为其是螺旋纹的一种,也有认为它是单独的一类纹饰,起源于天空中的云彩,是哀牢先民对天空、自然崇拜和敬畏的一种表现。此类纹饰多在铜扣饰上出现,也有少部分出现在青铜剑上。

四、昌宁地区青铜器的文化互动可能性推测

根据司马迁在其《史记- 西南夷列传》中的相关文献记载,云南和昌宁地区的哀牢文化,应该属于西南夷文化圈和辐射区域。故本本文的推测也主要集中在西南夷和西南地区的青铜器文化。主要的依据是:

1.    西南夷和西南地区的青铜器文化有着共同的人类迁移和发展来源,同属于约2万年前从滇西地区进入中国后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发展的这支人类。

2.    相似的族属源流和民族成分构成,西南夷地区生活的多为古氐羌、濮系和百越的后裔,有着相似的文化源流。

3.    西南地区境内有着一条共同的文化交流通道,蜀- 身毒道,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基础。

4.    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西南夷地区多为山地或者盆地,境内多大江大河,植被、气候条件都相似,客观的物质基础使得孕育出的文化也存在相似性。具体有以下一些表现:

(1)     与滇东地区古滇国文化有着相似形制的铜钟和相似的牛、虎、蛇纹饰。牛文化符号的扣饰和装饰品等,无论在形制和纹饰上都可以找到共性。

(2)     与滇西大理地区相似形制的铜钟,铜钟上相似的卷云纹饰,还有在大理地区出土的铜扣饰上也存在与昌宁地区青铜弯刀上相似的人面纹饰。

(3)     与滇中地区则有着一脉相承和发展的万家坝型铜鼓文化。

(4)     与四川地区的三星堆文化有着相似的人面文化崇拜、神鸟崇拜和太阳崇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昌宁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是在内部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形成的,也可能是文化互动的结果。

五、结语

昌宁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形制和纹饰上都具有独特地域特性,是滇西澜沧经流域极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一支青铜器文化。通过对青铜器的纹饰研究,可以了解其独特地域特性形成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了解到哀牢青铜文化独特的文化艺术、审美情趣。同时在这种独特的基础上,它也具有多元性和文化互动性的可能,并非是孤立的文化。既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外向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昌宁坟岭岗青铜时代墓地[J].文物,2005(8).

[2]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保山市博物馆、昌宁县文物管理所.云南昌宁大甸山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16(1).

[3]   葛季芳.云南昭通闸心埸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考古,1960(5).

[4]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马厂和闸心埸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62(10).

[5]   王涵.云南昭通营盘古墓葬发掘简报[M].云南考古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6]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鲁甸县野石山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9(8).

[7]   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发掘工作组.云南晋宁石寨山古遗址及墓葬[J].考古学报,1956(01).

[8]   云南省博物馆组.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三次发掘[J].考古,1959(09).

作者简介:王文旻(1993-),男,汉族,云南保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猜你喜欢

青铜器纹饰
带状纹饰的类型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雕漆纹饰的修复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熟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明清婚嫁家具纹饰中暗藏的希冀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