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职院校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

2020-11-16孙晶

职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孙晶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计算机基础的特点,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实践,对如何构建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 体系建设

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与数学、语文、外语课程相比,被赋予了同等的地位,这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实际操作与技能方面的教育,旨在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自身专业出现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考核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一、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结构复杂,层次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大了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投入。很多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需要。但中小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属于辅修科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水平没有被作为考核和升学的依据,这就造成了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高职教育采取相同起点共同授课的形式,从而使得基础结构、层次多元化的弊端大大显现出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1.传统理论课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目前的高职学生不管以前是否接受过计算机教育,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都较为薄弱。例如,选购计算机应当关注哪些核心性能指标,如何管理、维护和使用计算机,目前计算机市场上的常用主流配置有哪些,计算机的应用软硬件组成情况如何等,很多学生都不清楚。

2.传统实践课教学

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传统教学中,大都存在注重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甚至在授课过程中过多地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整堂课灌输理论知识,师生很少互动,在讲授过程中不关心学生是否接受、是否感兴趣等。在传统实践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是“带”实验,而不是“指导实验”,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而且整个教学过程统一进度和要求,不利于对學生因材施教。这种完全听从教师安排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掌握工作必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也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一)改革教材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选择上,根据职业院校的学科性质及专业特点,笔者所在学校采用校本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是一本工作过程系统化教程。该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它以实际情境为范本,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材的设计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列举并整合岗位任务需求,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学习内容。

(二)改革教学内容

这本教材将学习情境划分为六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都不相同。例如,模块一为“编辑Word文档”、模块二为“制作电子表格”、模块三为“制作演示文稿”、模块四为“管理和配置操作系统”、模块五为“善用工具软件”、模块六为“善用Internet”,它们都分为四个学习子情境。

(三)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方式,其教育理念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重新整合,以行动为导向,相同的流程,不同的内容,使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工作任务中,以达到更加高效的学习效果。目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中效果较好。

1.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优势

(1)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任课教师采用“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化的内容以及不变的流程,让学生形成一整套的流程,逐步让学生形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完整迁移。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综合技能,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进一步满足实际岗位要求。

(2)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学生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需要更多的跨学科的知识迁移。因此,不但要求教师对工作目标、工作过程非常熟悉。特别是在教授跨学科知识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把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到一起。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岗位要求,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迫切需要得到提高。

2.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实际应用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之所以在职业院校中得以广泛应用,就是因为它符合行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结合理论,立足岗位实践,充分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将学生分配在相对固定的机位上,4人为一组,选择每小组学习能力强的人为小组长。教师可以在实验之前,帮助学生熟悉学习情境,细化实验任务。实践证明,通过任务驱动进行教学,不仅目标明确,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很好地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快乐。

三、小结

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基础不一、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会有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钻研,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时代需求的信息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红梅,马弘跃,毕玉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EB/OL]. http://www.docin.com/p-1798204197.html, 2019-03-13.

[2].周世兵.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8(2).

[3].何燕.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J].计算机教育,2008(20).

[4].丁才成,李东升,丁敬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证研究[J].职教通讯,2016(36).

[5].王珏辉,张向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析 [J].教学新思维,2019(10).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建设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若干思考
非计算机专业VF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