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蜘蛛侠》:超级英雄电影的认同性建构

2020-11-14李婧云

电影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帕克托尼蜘蛛侠

李婧云

(三亚学院 外国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认同”(identity,往往又被译为身份或身份认同)主题,在超级英雄电影中屡见不鲜。超级英雄们因各自的能力与责任,而与作为普通人的他人区分开来,随后又寻找到和自己类似的超级英雄或反派人物,并与之互动,“一旦将自身定义为某一群体的成员,个体就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与他人互动”。如漫威的“复仇者联盟”,DC的“正义联盟”等,就是基于某种认同形成的超级英雄组织。同样地,欣赏超级英雄故事的观众,也是因某种共同心理基础而来,并在观影中被建构着认同,形成自我归类者。而认同关涉的关键就是主体性问题,也即个体寻找自身的主体性,认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选取《蜘蛛侠:英雄远征》(以下简称为《蜘蛛侠》,2019)为研究对象,略作阐释。

一、蜘蛛侠:符号互动中的认同

美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最先提出了“自我”这一概念,将“自我”视为一个客体。而到了20世纪早期,查尔斯·库利与乔治·米德在詹姆斯的“自我”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认同理论,即随着人与他人,与社会发生互动,人得到了“角色”,并由“角色”产生自我认同。库利在《人性和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了“镜中自我”理论,即自我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塑造自己,就犹如面对一面镜子一样,缺少了他人这面镜子,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无从谈起。“镜中自我”对于乔治·米德有重大的影响,作为互动学派的创始人,米德继承了这一理论后提出了“主我”与“客我”一说。“主我”是真实的自我,而“客我”则是他人评价中的那个自己,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而两个“我”是互相影响的。

在超级英雄电影中,“超级英雄”就是主人公们被社会建构的一个自我,是社会赋予主人公的“角色”,而不是原本存在的。如,史蒂夫·罗杰斯成为美国队长,詹姆斯·罗德斯成为战争机器等,都是从社会期待中得到积极反应后,坚守新角色的范例。《蜘蛛侠》中,彼得·帕克虽然还只是一个高中生,但是他早已拥有了蜘蛛侠这一角色,在《美国队长3:内战》(2016)中,帕克就在托尼的指引下加入了复仇者联盟,在《蜘蛛侠:英雄归来》(2017)中,帕克则无惧无畏地与反派秃鹰战斗。蜘蛛侠这一角色,是帕克参照了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期待扮演的。而这一角色在建构完成后,有着多方面的表征:如在形象上,蜘蛛侠必须拥有制服。电影中,帕克随同学去欧洲旅游时,不想带上制服,但梅姨依旧偷偷地将制服塞进了他的行李。到了欧洲后,神盾局为帕克赶制了另一套黑色制服,以免人认出他就是蜘蛛侠,结果帕克在换衣服时被同学偷拍。这都说明了,制服关联着他的英雄身份。又如在能力上,蜘蛛侠必须具有超凡的能力,这包括了帕克因变异得来的发射蛛丝,在大厦中高速回荡,以及能提前感知事物的“帕克一激灵”,因战甲而得来的强抗击打能力等,这些是超级英雄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障。

而社会学家蒂博特则指出,当个体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致时,个体会感到愉悦,反之则会备感压力与痛苦。在《蜘蛛侠》中,不难看出,帕克并不抵触蜘蛛侠这一角色,但是却抵触“钢铁侠接班人”这一他人对他的期待。在托尼牺牲后,帕克被寄予厚望,托尼将自己的秘密武器伊迪丝眼镜传给帕克,并留言“送给下一个钢铁侠”,然而帕克却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当这个重任,他甚至因此而怀疑自己蜘蛛侠的身份,原本和超级英雄们出生入死的帕克有了拒绝接尼克·弗瑞电话,在欧洲有难时让尼克去找奇异博士、惊奇队长等这些不符合超级英雄认同的表现。

二、彼得·帕克:社会身份认同

而在蜘蛛侠身份之外,彼得·帕克还拥有着以社会为中心的身份认同,“彼得·帕克”是属于群体、社会中的个体。亨利·泰弗尔创立了社会认同理论,他认为:“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来自个体对其所属的社会群体(单个或多个)成员身份的认知。这种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伴随着其对所属的群体的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的重要性,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认同。”如和美国队长、黑寡妇等成年的超级英雄不同,帕克作为一个孩子还拥有着学生身份,在“烁灭”发生之后,回归人世的帕克毫不犹疑地选择了回归校园继续学业,即使他的年纪已经比当初的同龄人要小了五岁,即使学校的同学们可以尽情地缅怀逝去的钢铁侠等人,而帕克必须对自己的蜘蛛侠身份保持沉默,而在学校组织去欧洲开展“科学之旅”时,帕克也积极参加。正如菲托萨等人总结的那样,社会认同由“分类”(categorization), “归属感” (sense of belonging)和“积极认可”(positive attitude)三步骤组成。当个体主动地参与到自我分类中,将自己归于某个团体、阶层,并对此产生积极评价时,其社会认同也就得以实现。帕克认可自己的学生身份,他在校园生活中能找到归属感,无比珍惜自己和耐德、米歇尔·琼斯等人的感情。

而泰弗尔的学生特纳发展了泰弗尔的理论,提出了“内群体”(in-group)和“外群体”(out-group)的概念。个体在明确分类后,会倾向于给予与自己同属一个团体的人更积极的评价和更多的资源。如哈皮与梅姨恋爱后,帕克觉得哈皮更加亲切,美国队长告诉身为纽约皇后区一员的帕克自己来自布鲁克林区,两人互生好感等,都是“内群体偏好”的体现。而在学校中,知晓帕克秘密,并且千方百计为他遮掩,帮他追求米歇尔的耐德,无疑就属于帕克的“内群体”,尽管两人的“单身汉猎艳欧洲”计划告吹,也无碍于两人的友情;而“烁灭”后变得高大帅气的布拉德因为也在追求米歇尔,对帕克认同性极低,成为和帕克处处敌对,处处误会的“外群体”者,以至于布拉德想将帕克在希尔特工面前脱裤子的照片发给米歇尔,他也差点因此被伊迪丝眼镜发射的导弹击毙。《蜘蛛侠》中的大量幽默桥段,正是来自这种社会分类下的群体间关系。

三、神秘客:启蒙身份认同

启蒙身份认同模式可以追溯到启蒙主义先驱,认为“思想是唯一确定的事物”的勒内·笛卡儿,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将先验自我置于极高地位的认同,与前两种认同承认他人与社会的存在不同,这种认同模式认为自我是独立于社会的,不是世界构造了人,而是人构造了世界。康德、黑格尔等人都是启蒙身份认同的赞同者。而在《蜘蛛侠》中,体现了这一点的是神秘客。事实上,神秘客是昆汀·贝克创造出来的人物。贝克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超能力的电影特效师,他曾为托尼提供了“二元倒回改造架构”,即一种超逼真虚拟特效全息投影技术。由于极度仇视托尼,加上有着成为超级英雄的虚荣心,他与曾经在史塔克工业工作过的员工合伙制造了“元素人攻击地球,神秘客拯救人类”的幻象,编造了自己来自833宇宙,而帕克所在的是616宇宙的谎言,蒙蔽了帕克,并从帕克手中骗来了伊迪丝眼镜。自以为找到了“下一个钢铁侠”的帕克万万没有想到,所谓的水妖火妖,惊天动地的大战,其实全是数千个无人机制造出来的画面。

正如康德所提出的,人类只能认知上帝让人类认知的世界。贝克妄图在电影中扮演这个上帝。这也正是《蜘蛛侠》的深度所在。作为一部以造梦造神来实现商业价值的电影,《蜘蛛侠》却提出了对造梦造神的质疑,提醒观众审慎地辨析耳闻目见的一切。贝克沉湎于自己是超级英雄,是神秘客的梦中,并不择手段地为他人造梦。如火妖攻击摩天轮,伦敦桥的爆炸与龙卷风,帕克掉入的光怪陆离、难辨东西南北的多重幻境等,全是贝克及其团队制造的。他以为,虚假的骗局、精心炮制的画面能够换来全球七十亿人的认同与狂热追捧,能够窃取话语权和社会地位,因为人们是盲目崇拜偶像,会在灾难面前陷入慌乱的。所幸邪不压正,帕克最终还是凭借着“帕克一激灵”识破了幻象,打破了无人机群结成的阵形。贝克的失败,神秘客的灰飞烟灭,正是《蜘蛛侠》对康德“知性为自然立法”这种唯心主义认同的否定。电影以此提醒观众,将认同建立在精神世界而非客观世界上是不可取的。

四、观众:后现代去中心认同

观众也是电影的参与者,其在电影中得到一种去中心的身份认同。自20世纪60年代,相对主义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压倒绝对主义后,人类的认识论模型发生改变,而在身份认同上,人们也主张认同可以不必以自我或他人、社会为中心建构,人作为后现代主体有一种流动多变的身份认同。在超级英雄电影中,人们可以选择和更换自己最喜欢的,和自己个性最贴近的超级英雄,甚至可以将感情投射于富有魅力的非英雄或反派身上,死侍、小丑、灭霸、红骷髅等,这些角色对主流意识形态或道德观的挑战,都可以被观众内化。

就蜘蛛侠而言,托比·马奎尔,安德鲁·加菲尔德和汤姆·赫兰德饰演的三代经历、个性有所区别的蜘蛛侠,也各自为一部分观众所接纳为“唯一”的蜘蛛侠,形成不同的共同体。即使是在《蜘蛛侠》一部电影中,针对赫兰德这版彼得·帕克,观众也以一种积极的能动性分成群落,进行认同建构。部分深受索尼前几部蜘蛛侠电影影响的观众,或是无法认可原本信奉“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帕克在电影中心心念念于追求米歇尔,随随便便将托尼遗物送人等行为,或是不接受蜘蛛侠从家境贫寒需要自己缝补战衣的少年变成继承托尼大笔财富和高科技战甲的“富二代”,从而排斥角色。而反之,部分接受了《复仇者联盟》系列的设定,对托尼有深挚情感的观众,则会乐于见到钢铁侠后继有人,将对托尼的感情移植到帕克身上,能毫无窒碍地接受蜘蛛侠在成长中依然有钢铁侠的陪伴:伊迪丝眼镜等装备是托尼提供的,反派贝克是因托尼而出现的,帮助帕克的哈皮、尼克等人是托尼的朋友等,帕克被这部分观众以一个秉承前辈遗志的形象构建认同。还有一部分观众则能注意到,帕克最终击败贝克,凭借的是自己的“帕克一激灵”而不是托尼留下的高科技产品,帕克依然是一个能维系观众原初印象的角色,他被这一部分观众以一个痛失长辈而能自立自强的形象构建自我认同。而除此之外,观众还有可能从个性鲜明的耐德、米歇尔、哈皮等人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部分,从而支持角色的言论和行为。一言以蔽之,观众的身份认同是分散的。

《蜘蛛侠:英雄远征》让观众看到了“电影中的电影,造梦中的造梦”,在正反双方分别对自己“蜘蛛侠”“彼得·帕克”,“神秘客”“昆汀·贝克”认同进行建构,获得激励和自尊、压力与痛苦时,观众也各自解读角色,观照自我,寻找角色与自身的共鸣。银幕内外,此与彼,个体与世界,真与假之间,建立起了微妙的、耐人寻味的关系。

猜你喜欢

帕克托尼蜘蛛侠
废旧材料的幻想一一安东尼·帕克作品欣赏
理发师托尼
我想自己做
蜘蛛侠,集合
最容易失败的时刻
蜘蛛侠大变身
亨利与帕克薪水对比
家里来了“蜘蛛侠”
托尼·泡森(195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