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师·好》打造共通意义空间的情感艺术

2020-11-14

电影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共通记忆意义

秦 芬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信息内容中深层意义的传播之际需要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传者与受者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意义空间的实现有两个要求:一是具有大体一致或者说是较为接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背景,二是对传播所使用的语言、画面、音声等各类信息形式的接近的诠释规则或解读逻辑。由于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养成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成员和成员之间的意义空间不可能完全重叠,但是在信息传播中意义交换的实现必须建立在通过共通意义空间之内交流和互动的基础上,因而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传授双方在意义空间上的重合范围和大小。

电影作为精神生产产品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进行情感主题的精神内容创作之际,需要充分考虑到观众对于这一类主题的现有认知与理解,从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入手打造具有感情震动效果的优秀作品,将电影的记忆点和影响力从表层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深度挖掘到精神层面上的情感共鸣。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上映掀起我国的怀旧电影高潮,以青春时期的爱情这一具有共通性回忆空间为影片主题的形式受到诸多导演的借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等一系列影片都属于此类。电影《老师·好》也充分利用打造共通意义空间的情感艺术的创作手法,实现观众的情感积淀与影片的情感诉求的准确对接,也因此获得了较好的票房与口碑成就。

一、怀旧元素的凸显,加深场景浸入感

怀旧是实现对共通意义空间挖掘的重要路径,尤其是作为观影受众的主要构成部分80后、90后来说,转型时期带来的巨大现实生活压力加深了哀怨、痛苦、迷茫、孤独的情绪以及对于电影这一类具有乌托邦性质想象空间的期待。青春时期作为整个人生阶段的黄金时代能为残酷现实带来的失落提供修复,电影归属于视听艺术,重回黄金时期走向青春怀旧,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怀旧元素的凸显。因为观众的观影过程是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从表层的视觉听觉信息的接受,再到对深层意义的解读和把握,最终实现共通意义空间内的情感碰撞与共鸣。

我们知道,单一符号元素唤醒的可能是碎片化、浅层的记忆,但是将多模态的元素符号进行秩序化的连接与重组,构成一个立体式的还原情景,能够满足怀旧发生需要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定情景的条件,从而引起受众的集体缅怀与回想。通过在每个电影画面与配音上利用大量能够体现出该时期的元素符号全方位融合性地对观众的感官进行直接性的强刺激,进而增加时空的真实感,增强怀旧场景的浸入感。利用观众所熟悉甚至寄托一定情感的元素符号打破银幕的次元壁隔阂,可以大大地缩短观众对于电影的“认知—熟悉—理解—共鸣”四大解读过程,将其迅速浸入该场景之中进行深层内容的理解。

电影《老师·好》在进行怀旧场景的还原之际,充分把握了这一要点。电影的整个画面色调模仿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色调,采用微暖和偏灰色调,还原了对应年代的电影画面质感,让观众仿佛重新回到80年代观看电影的场景,《老师·好》里面的故事也是同一时期所发生的,而不是跨越了30年的怀旧电影。在建筑布局和取景上,多为弄堂胡同、旧式平房、红砖泥瓦房、老式医院……室内的装修与装饰也充分还原80年代的风格,摩登女郎的挂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室内标语、粉笔字板报、暖水瓶、白瓷水缸、大背投式黑白电视机、收音机、迪厅彩带与彩灯……在诸多细枝末节上尽可能还原故事发生的场景,不可谓不用心。人物的穿着服饰等也极具80年代的风格,老师苗宛秋的中山风格的衣着、女学生们的碎花裙、男生的背心工装、体育老师的运动套装等无不带有浓浓的年代特点,观众在将电影人物角色带入故事发生年代之际不会产生不适与违和感,顺利完成人物与故事场景的连接。

电影在配乐的选择上更是将情景所具有的怀旧特性充分凸显,迪厅里面的配乐是20世纪80年代迪斯科爱好者们的跳舞首选《路灯下的小姑娘》;蒋文明为掩护同学们给苗宛秋跳霹雳舞时的配乐《吉米,来吧》是1982年火爆的电影《迪斯科舞星》中的经典主题曲;安静、关婷婷等人跳健美操时则使用了费翔在1987年央视春晚演唱的经典曲目《冬天里的一把火》,此外还有频繁出现的口琴、上下课电铃声、喇叭广播声等听觉符号,让电影的怀旧元素符号从单薄的视觉符号丰富化立体化为多模态情景,将个人记忆编码到系统的符号体系与修辞实践当中,全方位刺激观众感官带来浸入式的怀旧体验,重回电影所展现的80年代,挖掘出电影与观众内心具有共通性的特殊情感记忆点。

二、现实性情节戏剧性重现,提供观众代入途径

电影在进行故事情节展开时运用以小见大,从个人到集体,利用个人化的故事或情节来对整个观众群体进行情感诉求,以唤起与之相关联的共通记忆共鸣点。但是从个人出发进行集体性记忆的唤起在现实性的操作上具有一定难度,对此,笔者认为或许哈布瓦赫的《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一文中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些处理手法的思路:“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对于那些发生在过去,我们感兴趣的事件,只有在集体记忆的框架中我们才能找到它们适当的位置,这时我们才能够记忆。”

换句话说,要实现个人化的故事与情节的集体记忆的唤醒则要遵循一定的社会文化框架,只有在这种具有特殊性的框架下个体与集体记忆之间的联系才能被唤醒、被建构,才具有意义。这也是以某个或某几个主要角色经历、成长为故事的主要展开主线能够获得广大观众群体集体性在记忆上的情感共鸣的原因所在,框架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处理手段就是在电影中再现现实观众共同经过或相似的时代与经历。同时,又因为记忆的存在具有主观性,即对于回忆内容的挑选和认知是根据自身的情绪状态和精神需求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记忆或者遗忘,基于当前社会的现实性条件与环境因素重新加以塑造,凸显放大美化一些内容,刻意遗忘忽略一些内容,因而需要利用戏剧化的手段来凸显部分记忆的现实性意义。

电影《老师·好》主要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一名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高中三年相识、相熟、相知的故事,整部影片的情节关注焦点并不是高考的压力与备考的焦虑,而是选取轻松、幽默或者意义深远的具有集体性记忆的故事情节,苗宛秋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次与同学们见面便没收小说、香烟,严格处理女生妆容头发;竞选班长时苗宛秋一票否决,坚决按照自己的意志任命品学兼优的安静同学;同学们齐心协力参与歌唱比赛,但是因为关婷婷在指挥时涂了红色指甲油仅获二等奖;调皮的同学拆苗宛秋自行车挡泥板、磨掉自行车漆等套路不断,笑料百出的学生与老师较劲情节,以喜剧的处理方式,让观众在欢乐的氛围中回忆起高中时期与老师、同学们的美好记忆。

除了这一类轻松欢快的情节外,还穿插了诸多感人情节,苗宛秋老师在得知刘昊身患脑瘤后先是威逼利诱自己的警察妹夫交还没收的货品,后是积极组织捐款;为寻找与地痞流氓们一起“混社会”的洛小乙,四处奔走;同学们在得知苗宛秋的自行车被窃后在晚自习时间自发组织寻找;苗宛秋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们私下免费补课惨遭停职处理后仍不忘给学生们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笑中带泪的情节安排将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又怨又爱的关系刻画得饱满而丰富,通过具有相似性的现实经历为观众提供了一条代入电影情景的途径,在集体记忆的美好回忆中抚慰疗愈当下生活中的伤痛与苦闷情绪,满足从个体故事引出集体记忆过程中对回忆的回归与重塑美好记忆的期待,也完成了固定的个人经验到自发理解、自我解读、情感共鸣的集体回忆的转化。

三、人物情感的交叠重组,丰富立体的共鸣篇章

笔者认为电影的艺术性源自区别于其他精神产品的显著情感表现艺术,从现实社会的变动中寻求灵感,隐晦而不失清晰地实现对人、动物、自然、世界的丰富多元的表达,并且,在这个自由平等的幻想乌托邦世界中还能渗透出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段历史文化的价值逻辑与审美风格。以我国的电影为例,即便是要对情感类的主题进行刻画与突出,都是运用节制含蓄的情感抒情方式,贯彻中庸之道,以中庸为度的蕴藉内敛、委婉含蓄表达手法与西方直白热烈的情感表达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观众观影成长于这种情感内容与情感内容的表现手法的包围中,具有典型的共通性认知。

青春电影《七月与安生》中七月与安生两人都在颠沛流离难以抵抗的现实宿命中起起伏伏,但是绝口不提生活带来的痛苦,说的只是生活磨难带来的成长与收获,即便是最后安生在误会与无奈中永远地失去了七月,安生都能自己将过去的经历一一讲述,因为这种勇敢是对承载七月的生命与厚重友情的延续的表达,在人物性格特征与处事方式中实现情感的含蓄表达。

在前文所提到的极具沉浸感的怀旧场景与唤醒集体性记忆的情节代入途径的基础上,电影《老师·好》的情感表达有了实现情感表达的前提条件与现实性可能,并且运用了将委婉的情感表达渗透到人物特征的手法。电影《老师·好》选取了师生情、同窗情、友情、爱情等观众均具有个性化认知的共通情感,使用抽象情感用鲜活的人物将其串联起来,演绎了一首在共通意义空间中丰富立体的共鸣篇章。固执骄傲的苗宛秋一直恪守着老师对自己的教导:“去做一个老师吧,做一个好老师!”但严格执拗的老师也在与一群调皮捣蛋的学生的三年相处中学会了规则可以打破,情感永远相连,以及引导学生走向属于自己人生路的教师责任的真正内涵;而有着“公主病”且骄傲好强的关婷婷,品学兼优温柔善良的安静,“混社会”天不怕地不怕的洛小乙,热爱蹦迪的文明建设舞痴兄弟,臭美爱吃的八婆海燕……这一群性格鲜明的学生与苗宛秋各自较劲了三年,也真正成长了三年,从桀骜不驯到有集体责任感、荣辱感,实现了各自的成长。在又哭又笑的青春年华之际,他们都经历了成长,实现了互相成全。

整部电影的情感表达在自在青春的欢笑怒骂的浓墨重彩中归于现实,在遗憾中落幕,苗宛秋因为免费给学生补课被学校开除,安静在去报志愿途中折回跑去县政府为自己老师申冤,但是重回报志愿之路时却遭遇车祸造成腿部残疾,苗宛秋因此愧疚一生就此离开赴乡村支教。圆满快乐的乌托邦幻想在残酷而又冰冷的现实遭遇中戛然而止,人物与情感穿插在一起,又辅以现实主义色彩,让电影中的师生情、同窗情、友情、爱情等一系列情感在含蓄而又委婉中得到表达,也让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青春的点点滴滴,朦胧的情感中在青春期满是涂鸦的课桌上被唤起,泛黄的试卷承载着早已时过境迁、再也回不去的最完美纯洁的情感。

共通的意义空间是电影与观众进行沟通、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条件,也是将电影从表层的感官刺激升华到精神感染与记忆的有效手段。电影《老师·好》从这一思路出发,在欢笑与泪水中为我们带来一场极具情感共鸣可能的视听享受。在众多注重画面特效与感官刺激的国外电影抢占我国电影市场的今日,或许从这种带有极强情感的记忆入手,以舒缓激烈竞争的快节奏现实生活中现代人的苦闷、孤独、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为依托,关注到现代观众深层次的感情依托需求,提供具有共通意义的情感空间是一条保卫民族电影市场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共通记忆意义
品质上佳·息息共通|好的轮胎品牌靠这两点俘获消费者
“共通”与“差异”:汉语国际传播的跨文化美学阐释
《判断力批判》中“共通感”概念考察
有意义的一天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