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

2020-11-13蒋明钊

辽宁经济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参与学生核心素养中国传统文化

蒋明钊

〔内容提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受到我国教育的重视,而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从全球范围看,各国(地区)在遴选学生核心素养指标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共同趋势,同时还强调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传承中华民族根本精神基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学生核心素养 社会参与

一、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曾受到追捧,这导致我国存在明显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在新的教育改革思路下,教育不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会应付考试的工具,而是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有灵魂、有道德的个体,而这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构筑了中华儿女独特而坚定的精神世界,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2.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先进教育的核心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而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成为了新的改革方向。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确立了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教育理念,将本民族特色文化蕴含在内,构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评价体系,依据此进行评价,这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较全面的评判。在该指标评价体系下,学生也会追求自我的核心素养的提升,而不是单一的追求课业成绩,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提升自身的应试能力上。

3.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备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要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资产阶级不良思想入侵对学生的三观产生不良思想的影响。现代学生只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穩脚跟。

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

1“.仁爱”的崇高道德思想和奉献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思想为核心,而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可以用一个“仁”概括,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思想进行了论述,指出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性的人际互动模式。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都对“仁”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指出“仁”是一种极高的价值追求,蕴含极强的包容和奉献精神。而这种“大爱”之心则是具有人文底蕴的崇高情怀,是现代学生应该去追求的境界,应该被纳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

2.严于正己,谨言慎行的行为修养。想要拥有“大爱”,不能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而是要在社会参与中体现出来。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不仅给予学生提供极高的价值追求,还将这种价值追求具体化。《孟子·离娄下》提出“存心”的概念,即强调人要严于律己,提高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学生想要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参与素养,获得他人的信任,从而结交同样可靠可信的朋友,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反省改过的修炼方法。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但也强调人要通过反省改过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保持自己善的本性的同时,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修炼更高的德行。“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认为,对于仁者来说,即使射箭射不中,也不会怨天尤人,而是会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自身的原因后调整自身的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帮助自己更加接近目标。

三、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方法

归纳起来,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从三大方面体现出来,每个方面包含两个素养,一共六大素养,旨在塑造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能力的个体。学生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要在文化基础上拥有创新的能力,且能很快地适应社会。

1.基于传统文化内容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传递了思想,又归纳了方法,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参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省自勉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保持一个谦卑的心。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递的诚信、礼貌、谨言慎行的为人处事的方法能让学生被社会接受,跟合作团队友好相处、共同协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担当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2.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巩固学生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非常丰富。学生正处于学习文化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打好文化基础,也是为未来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路径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想要把握学科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首先自己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学科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增添了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会结合自身的兴趣,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产生了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欲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了自身的文化基础,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做到自我提升,从而践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学相长的学习理念。

3.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多结合生活实际案例。一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社会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从而更加了解现实社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现实社会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是让学生将中国传统社会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提升自身的判断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盲从。三是让学生运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导自己的行动,这对学生来说就等于是吸取了无数先人的经验教训,使得学生少走一些弯路,提高人生效率。

4.布置社会实践任务,促进学生的社会参与。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理论和方法,就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因此,教师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以后,还要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而理论想要作用于实践,进而转化为实际价值,需要有一个过程。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社会参与中获得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差异,只有理论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学生才能更加有辨别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警察学院)

责任编辑:梁欣

猜你喜欢

社会参与学生核心素养中国传统文化
浅论苏式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网络民粹主义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普利兹克奖2016新标向
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优化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
从知识习得到知识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