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研究

2020-11-13周怡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周怡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的科学阐释,是扩展人的心灵空间、激发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现状,有利于总结和归纳价值观教育在初中课程中的不足,探索出衔接有效、覆盖全面的综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作为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阶段承载着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任务,更应主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家庭、进头脑的有效途径,承担起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责任,阐释好中国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现状分析

1.教育主体单一,未形成合力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初中阶段普遍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育为主,教师教育方式及途径稍显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个别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效果。

2.教育资源匮乏,校本特色课程少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头脑的研究工作虽已启动多年,但主要集中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融合研究,中小学领域教育资源严重缺乏。2016年我国开展思想品德教材改革,新编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既打破了以往课本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局限,又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学校的校本课程在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出现水土不服、跟不上改革步伐的问题,落实改革目标、增强融入有效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既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又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要求。

1.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发挥着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强大精神统领和思想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认同,符合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实践要求,也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长知识、促情感、提能力的课程价值。

2.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效性的重要尝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贯穿于《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之中,符合课本我与国家、我与社会、我与自己的逻辑架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逻辑起点是“以我为中心”,即用中学生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我与他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最后落实于自身的实践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从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再到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价值引领,两者共同的落脚点都是人,核心内容则是爱国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有利于描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构建的美好蓝图,科学阐释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抓住“爱国”这一逻辑主线,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之情、培养强国之志、践行报国之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途径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来实现,必须动员各级学校、各个学科、各类家庭共同参与。

1.构建衔接有效、覆盖全面的课程体系

(1)课堂教育与活动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来吃透教材、研学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还要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完成教育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情感、能力目标的同时,挖掘校本资源,融合各类活动来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细、落实的难题,促进知识学习向价值选择的转变。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要真正回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道德、情感、价值问题,还需要家庭和家人的参与。通过家书、亲子作品等活动,形成榜样的力量,将单薄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生动的、鲜活的人和现实的、具体的行动。关注每一个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化。

(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综合利用显性教育直接、快速的优势和隐性教育趣味、长效的优势,打造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教育合力。在思想品德课程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让学生树立初步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可利用校园文化、家庭参与、实践活动等隐性教育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2.挖掘富有特色、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

(1)抓住校园文化,打造特色资源。学校是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风建设尤其重要。首先,通过每周的升旗仪式、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建设良好校风,助力学生高尚品德、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其次,从图书馆、教室到各个功能场馆等基础设施着手。布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宣传景物,充分利用好广播台、宣传栏、图书角等思想教育阵地;最后,重视校徽、校旗、校歌、校服以及各班班旗、班歌、班服的设计推广,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

(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联动机制。举办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优秀传统文化欣赏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参观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寒暑假活动,以丰富而精彩的活动载体为依托,形成课内、课外的联动机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实效性。

3.发挥多学科、齐发力的“基础课”优势

注重语文课堂、历史课堂以及道德与法治课堂等基础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抓住立德树人主线,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注重法治精神培育,打好中国底色。

语文课堂应重视“人文精神”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育人。如通过增加反映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经历的篇目和作品的学习,形成对革命英雄人物的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历史课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文化時代价值的阐发,彰显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引领。同时,通过各类节日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五一劳动节”、“中秋节”等节日的纪念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头脑、入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途径研究必须着眼于国家发展大形势,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抓住思想品德课堂主阵地,汇聚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合力,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使之成为青少年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准则。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徐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认同机制研究.[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19.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朱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教学要义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玉岩天健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