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花语”,静候“花开”

2020-11-11刁国威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24期
关键词:花语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刁国威

【摘要】初中是学生身体和心理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情绪;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生理研究表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中,其负责调节情绪过程的边缘系统和负责计划、控制情绪的前额叶正处于发育时期,因此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和情感的冲突。初中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动荡期”,其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正处于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有着极其不稳定的情绪、不可预测甚至冒险的行为。其在情绪和情感等心理上的大波动,对其学习、生活、人格、品质甚至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长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一种慢艺术。每个学生都是一朵独特的花,每一朵花又都有自己的花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走进“花的世界”,聆听“花语”,给予花朵足够的阳光和爱,然后静候“花开”。下面结合初中生身心特点,谈谈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观察与响应,及早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

每个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会导致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表现。进入初中学习生活之后,学习集体、氛围、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等周围环境的改变,往往也会给部分学生带来一些诸如生活上的无所适从、学习上的压力倍增、人际交往上的困惑等情绪影响。基于此,教师一方面要敏锐地观察学生在情绪、思想、行动上等发出的信号,多和学生谈心,走进其内心世界,密切关注和掌握其心理状况;另一方面要主动关爱学生,积极响应其情绪与情感等心理上的诉求,进行危机干预。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秉持“及早发现”、“尽早干预”、“持续追踪”等原则。

二、尊重与接纳,为学生营造舒适、自在的心理氛围

初中生在身体和心理上正趋向成人发展,其对自我的定义也趋向成人标准,心理上有明显的自尊心强、亟待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渴望平视和平等对话意愿强烈等特点,因此,在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尊重和接纳为前提,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为学生营造舒适、自在的心理氛围,为其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尊重是一把撬开学生心灵,获取教育成功的金钥匙。清代诗人袁牧有诗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学生就是一个个小小的个体,在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将学生视作一个独立、完整、独特而又自由的生命个体,并尊重、信任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从而帮助其积极向上发展。

同时,还要善于接纳、赏识学生的与众不同,接受学生所处的现状,鼓励学生在情绪、情感上的表现与表达,接纳其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与情感,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接纳其缺点。在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时要因人而异、因时不同和因地制宜,不纠結于既定的标准与框架,充分考虑学生情绪或心理的舒适性与自在性。

三、聆听与共情,帮助学生打开情绪宣泄的出口

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在于将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进行融合。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声,需要教师耐心的聆听,并与之产生共鸣方可听懂。很多在心理上有诉求的学生内心大多是敏感的,同时又有一种共同的渴望:渴望别人能发觉自己的焦虑,了解内心的困苦和理解自己。但是,这种情绪又常常因为不善表达而无处宣泄,长期积压在心,这些焦虑与困苦愈演愈烈,最终造成精神或心理问题甚至成疾。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表明,聆听和共情是帮助学生打开情绪宣泄出口的良好方式。

在心理健康辅导时,要做学生的朋友,静心、耐心聆听学生所表达的内容,将自己融入学生的心理活动中,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其所处的心理状态,认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与学生共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这种聆听和共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进彼此的信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良好的关系基础;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寻到情绪出口,让其将情绪宣泄出来,从而促进其心理问题的排解。

四、温暖与爱护,滋养学生心田,静待“花”开

教育的目的在于精神的传承和心灵上的鼓励与唤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用阳光温暖学生心田,用爱心呵护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在阳光的温暖与爱心的呵护下,如花的少年方能热情、积极向上的绽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共建和谐、友爱、阳光、温暖的环境氛围。

学校要注重营造温暖、友爱的集体学习与生活氛围,师生之间以温暖的言语和行动交往互动;家庭要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与氛围,通过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关爱,从而形成稳定的情绪与情感;社会还要为开展心理健康提供信息、设施、服务等资源。通过家校合作、社校联动、家社衔接等丰富灵活的形式,共建温暖、友爱的成长环境,以阳光、雨露共育心灵之苗,浇灌出健康的灿烂之花。

五、结语

综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教育。少年如花,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在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在充分尊重和接纳个体的基础上,留心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应对其心理诉求,静心聆听其情绪与情感的内容,设身处地思考,与之共情,以循循善诱作雨,润“物”于无声,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杨宝倩.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J].长江丛刊,2018(19).

[2]王景龙,张巧真.把握新时代脉搏,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华夏教师,2018.

[3]葛鲁嘉,李飞.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2016.

[4]郑洪云.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猜你喜欢

花语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花语宝贝
花语宝贝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花语宝贝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