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克道尔对康德经验论的超越

2020-11-10王奕

传奇故事·百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认识论康德经验

王奕

摘要:康德对认识内容与认识能力的划分巧妙地解决了休谟问题的怀疑论怪圈,以新视角推动认识论研究进入新阶段。麦克道尔以对康德哲学思想的借鉴与批判展开其自身认识论体系的构建,基于认识论问题在近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在把握休谟问题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康德在认识论研究上的进步意义,将麦克道尔的认识论思想与其加以比较,挖掘其中具有超越意义的内容,以期能理清近现代西方认识论问题的研究脉络。

关键词:康德;麦克道尔;认识论;经验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康德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内容繁多,康德在西方认识论领域的地位有目共睹,但康德之后的认识论研究则较为欠缺。麦克道尔在其著作《心灵与世界》中,采用大量篇幅阐述、解释康德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引出自己的认识论思想。可见在此领域麦克道尔与康德的密不可分性。因此,了解自古以来西方哲学中的认识论难题,串联以康德为中点的近现代认识论发展脉络,对于整个西方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近代西方認识论难题的显现

(一)休谟问题对传统认识论的颠覆

在康德以前,哲学还不是专门的学科,大多数的哲学家都散布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觉醒,以及法国大革命和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康德开始思考如何重建形而上学,使形而上学上升为一门和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当时存在着两大哲学流派,一方是唯理论,一方是经验论。康德的原有目的就是为了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矛盾。一方面,康德承认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认识都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他又支持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认为获得普遍必然性的认识也需要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发挥作用。

经验主义者休谟的出现,对康德哲学的整体架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休谟认为,我们从经验中获得不了普遍必然性的认识,经验重复一万遍还是经验。这就是著名的休谟问题。通俗地说,就是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我们只能看到这两件事发生的事实,但并不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人被火烧会疼,被火烧是因,疼是果。但是休谟否认我们对因果性的认识,人怎么知道被火烧就是疼的起因,疼是被火烧的结果,这可以是两件偶然发生却毫无联系的事。同时,休谟同时质疑归纳演绎法。只要我们没看到全天下的乌鸦都是黑的,就不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休谟认为,人类在做出以往的观测后,总是会在心理上期望下一次试验的成功。休谟并不是说世界上不存在两件事的因果性,而是质疑我们没法知道这两件事的因果性。

(二)康德在认识论上的“转向”

休谟问题的提出,整个科学和形而上学体系都遭受了冲击。因为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知识也都来源于经验。既然休谟认为经验中无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认识,那么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也就不复存在了。在康德之前,其他哲学家都没能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康德哲学本身受到传统的大陆理性主义的影响,想要使形而上学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上升为一门科学,但是,自然科学却被休谟推翻了。这使得康德十分懊恼,便致力于否认休谟问题。由此,引发了令整个哲学界轰动的转向一一“哥白尼变革”。康德认为传统的认识论是说人的认识一定要符合对象,但是这条路已经被休谟堵死了。康德认为人有一种认识能力,能够在脑中形成一系列形式。人把从外界感受到的感觉经验,与自身脑中已经形成的形式相符合。人所认识到的东西,正是自己放进去的东西。康德认为人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同时又保留了经验论的思想,他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先天认识能力获得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有与后天感觉经验相结合,才能获得普遍必然性的认识。这一转向,使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回到正轨。

二、康德的全新认识模式

(一)认识对象的划分

为了使形而上学上升为科学,康德发表了他的“三大批判”。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提出并回答了“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即认识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这是认识论的问题。康德认为我们需要通过先天认识能力和后天感性经验相结合才能够获得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康德把认识世界划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层面,他认为,人只能获得关于现象的普遍必然的认识,却没有能力触及“物自体”的本质,“物自体”是一种可思而不可知的存在。这里的“物自体”,包括上帝、世界、宇宙等形而上的存在。康德将世界划分为二者,继承了近代西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以“物体”与感觉为主的认识方法。

(二)认识能力的划分

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三种,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是指我们通过外部感官获得感觉材料(杂多)的能力,具有时间和空间两种感性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是认识的两个先验条件。没有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认识将无法进行。时间和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事物,也不依赖于外部世界,而是依赖于认识主体。知性是指我们认识的主动性,是指我们自身产生观念的能力。这与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说的理性相类似。知性具有四对十二个范畴,这些范畴是知性的先天形式。通过这些范畴,对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的感性直观进行判断加工,最终形成对现象的认识。理性就是“物自体”给予我们的一种自发能力,给予我们自由意志和道德准则,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的目标是追求什么。但是,我们所能够认识的只能够是现象,并不能触及“物自体”本身。这就是理性的局限性,也是我们的认识界限。理性主义者将理性神话,所以康德才对理性进行批判。

三、麦克道尔对康德经验论的改造

(一)经验中含有概念内容

可以看到,以前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仅从经验或心灵一个角度出发去认识世界,必然会导致怀疑主义,即如何确定我们经验或理性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世界。而康德巧妙地解决了这一怀疑,他将经验和心灵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承认我们的知识来自经验的同时,承认先天认知能力对经验的加工整理,即接受性与自发性的统一,以此来为科学知识如何成为可能提供论证。但是,麦克道尔是为了让我们勾连思想和世界,即我们所经验到的就是世界真实的样子,“是直接和实在本身照面”。他认为康德还没有彻底摆脱图示与内容的二元论。

麦克道尔认为,早在经验的杂多形成的过程中,概念的内容就发挥作用了,康德是在经验性知识中把接受性和自发性结合起来的,而麦克道尔则认为,外部事物刺激感官,我们获得感性杂多的这一过程中,就存在概念性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接受性之中,概念性的内容就已经发挥作用了。人是如何知道在康德那里经过知性加工的内容就是普遍必然的认识呢?康德的说法是“先验自我”的存在,这一说法并不存在什么说服力,从而陷入了一种自命规则的游戏之中。而麦克道尔的这一做法,从根本上消解了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图示与内容的二元论。

(二)经验内容就是世界本貌

在康德看来,人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我们永远无法获得关于“物自体”的认识,我们所能感觉到,并最终整理成普遍知识的永远只能是现象世界,这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我们自己认识能力范围内的世界,按照麦克道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认识过程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游戏,我们无法经验到真实的世界,我们所经验到的仅限于我们自身的范围内,这也就割裂了心灵与世界的联系,从而陷入了不可知论的境地。麦克道尔则认为既然在先验层面就含有概念的内容,那么我们所经验到的就是真实世界向我们的展现,这样,世界便不再与我们的心灵相对立,我们认识的就是真实世界,不可知论的因素也便随之消解了。

同时,麦克道尔还认为虽然人和动物共享知觉记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经验内容就是非概念性的,人能把对环境的敏感性上升到自发性,但是动物不能。这对埃文斯等持经验内容是非概念观点的哲学家进行了有力的驳斥。麦克道尔承认经验内容的概念性,确是让认识论难题从求助所予神话的跷跷板上退了下来。

四、结语

综上,从休谟到康德再到麦克道尔,经验论所围绕的核心就是图示与内容,心灵与世界能否统一的问题。康德解决了休谟怀疑论问题,却陷入了图示与内容的二元对立。麦克道尔在承认康德对认识的接受性与自发性统一看法的基础上,将经验的概念内容置入其中,强调接受性与自发性的统一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性,经验本身就是概念性的,这一理论既发展了康德哲学的长处,又对康德哲学明显的二元对立与不可知论倾向进行了弥补。

猜你喜欢

认识论康德经验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康德调钟
漫画
相关经验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
康德的时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