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岁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活动设计与实证

2020-11-10朱益谦

教师·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幼儿体育教学探讨

朱益谦

摘 要:大肌肉动作发展是幼儿拥有强健体格的关键。但目前的体育教学与移动性、操作性、稳定性的目标存在巨大差距,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动作发展策略的运用。文章对3~6岁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活动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策略,以期增强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幼儿体育;动作发展;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5-0111-01

笔者运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法(TGMD),围绕移动性、操作性、稳定性三个效度,对不同年龄阶段分组别(3~4岁、4~5岁、5~6岁,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样本数量200)的体育动作进行评估和分析,最终发现,由于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全,动作经验不足和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呈现出移动性较弱、操作性不强等特点。这些还受到幼儿年龄、性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受制于幼儿体育的同质化教育,极大地限制了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延伸。

一、加强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重视教学指导策略的运用

通过之前的调研,笔者发现,有指导策略组的水平明显要高于传统对照组。传统幼儿体育教学,存在与幼儿动作发展无相关的指导策略或指导策略不能因时而异的问题,使得幼儿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指导策略的核心就是让幼儿能够成为动作训练的主角,这能有效提升幼儿对体育运动的激情投入。指导策略的重点在于遵循动作发展的顺序、规律及特征,并且根据性别、年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例如,教师应先向幼儿教授非移动性动作,非移动性动作较为简单,它只涉及头、四肢、臀等部位,并未發生空间的位移、身体重心的转移。非移动性动作的训练,可以有效地让幼儿在此部分肢体中留下“动作记忆”,为接下来的移动性动作发展打下基础。指导策略的关键在于差异化引导帮助,更换动作发展联系。教师应在动作发展培训中鼓励幼儿树立信心,根据幼儿年龄、性别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训练方式。

(二)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

指导策略侧重于肢体记忆的培养,让幼儿明白自己的肢体构造,可以做什么运动,用反复的非移动性动作促进移动性动作的深化。而移动性动作相较于非移动性动作,更强调空间上的概念,对幼儿的身体机能、动作平衡性、稳定性、连续性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动作发展教学,如先通过跑和前滑让幼儿树立最初的空间观念,并借助最初在非移动性动作中建立的方向概念进行由面到空间的扩展。通过跳、爬、滚等不规则的曲线运动来拓展幼儿的动作思维,改善动作的平衡度,进而上升到运用道具,如作出抛物、接物等动作,最终完成连贯性的动作,上升为完整的打篮球运动。

(三)重视认知因素的刺激

研究表明,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一方面在于其不断对世界的探索以获得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成年人对其感知能力的刺激,这种刺激有动作,也有言语。这种双重打击,可以深层次地激发幼儿的动作回想与内心评估,有效纠正幼儿由于心智不成熟难以控制心神导致动作展现不佳的局面。所以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应重视对幼儿认知因素的刺激。例如,在一个完整的运动模式中,幼儿需完成预备动作、跑、扬腿、踢球等连贯动作,有的幼儿就不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原因在于其动作控制并不到位,受到了注意力不专注的影响。因此,在这种连续动作中,教师应大声告知幼儿相关动作细节和要领,对其发出动作指令,及时纠正动作,并且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使幼儿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动作执行结果。

二、结语

教育不仅仅着眼于智育和德育,也应该立足于体育。3~6岁的幼儿正是体格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早期的动作发展对幼儿以后的运动思维意识和能力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要为幼儿的视、听、感三方动力注入源泉,强化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助推终身全面发展,是教师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王迎兰.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培训的科学规划——基于在实践中落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58-60.

[2]周兴生,周毅,刘亚举.构建 3~6 岁儿童动作教育中核心动作经验内容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3):113-116.

猜你喜欢

幼儿体育教学探讨
小圈圈 大成长
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分析
基于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探讨
浅析幼儿体育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