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改版与标题变革的初中写作逻辑思维训练

2020-11-09刘婉娴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26期
关键词:工具学科思维

刘婉娴

【摘要】2007年以来七年级《语文》(上)不同版本的教材课程标题显示,写作任务训练重点经历了“内容-形式-方法”的变革。上述变革,是在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导引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彰显语文学科“工具”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写作;工具;思维;逻辑

2007年以来,广东初中语文教材经历了人教版、部编版等不同版本。其中,人教版也经历了不同年度的版本(下面,以2007年、2013年的版本为例)。对比上述版本的写作课程标题,可以导引写作教学的方向。

表1显示,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课程训练任务始于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是引导学生总结已知,如,“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我爱我家”;有些是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如,“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构建学生完整的认知体系,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2013年,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课程训练任务由内容进入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艺和写作方法,如,“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等,已经告别语文教育的“教化”功能和人文使命,回归语文学科“工具”的本质属性,这是语文学科的自我苏醒。在语文学科“工具”与“人文”的争论后,工具性为第一属性、人文性为第二属性,已经成为共识。2016年秋季,部编版进入初中语文写作课堂,写作任务提出了“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等学生写作的形式要求,也提出了诸如“如何突出中心”等学生写作的方法指引,从方法论的角度更加彰显了语文学科“工具”的本质属性。

全部写作任务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这是语文学科的“猛回头”;某些写作任务从形式到方法的明确(如,写作课程标题人教版2013年版第四单元是“突出中心”,部编版2016年版本第五单元是“如何突出中心”),是语文学科的“再出发”。不论是“猛回头”,还是“再出发”,都可以导引写作教学的方向,值得语文教师及时调整写作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写作任务的变革,我国写作课程和美国写作课程不谋而合。下面,列举《美国语文(中文版)》第一部分“文明的交会”的写作任务。

表2中的各写作技艺,是基于语文的“工具”属性,以及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设计,某些和我国写作任务训练重点吻合,如,美国的“清楚的组织结构”与我国的“思路要清晰”。中西方写作课程的这种“不谋而合”,旨在培养学生的钟启泉教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中所论述的“OECD基于‘关键能力的界定与选择的研究倡导‘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

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在上述诸多“工具”中,最重要的是“语文是思维的工具”。2016年秋季,和部编版教材进入初中课堂的,还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这个总体框架之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和其它学科相通相融的,是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理解、分析、判断、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才能产生、发现和运用生活的哲学、生命的智慧。为此,写作训练的思维导向、学生作品的思维品质,成为评价写作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七年级(上)初中写作课程标题显示,叙事性写作是该学期写作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重构七年级(上)的写作课程,开展逻辑思维写作训练。第二单元《学会记事》写作课程的关键词是:顺序、情感、细节。要求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根据自身经历写出真切感受,抓住感人的细节使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句子。这些要求归结为一句话是:要经得起逻辑关系审核。经得起逻辑关系审核,就是真实的事情/情感/细节;否则,就是虚伪的事情/情感/细节。莫怀戚写《散步》中的景致,只能写“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不能写“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因为这是春天,不是秋天,不能让人产生质疑。真实,是为文为人最基本的要求。经不起逻辑关系审核,不仅作品不行,人品也不行。

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就是要求在生活中选材。观察生活,是选材真实的第一步。观察什么呢?该课程提示学生观察以下场景或细节:

1.妈妈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的?

2.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

3.校园里最安静的角落在哪里?

4.你哪个朋友的名字比较有特点?

5.你的同学进教室时,开门、关门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6.你的语文老师最喜欢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的衣服?

上述场景和细节,都可以在学生眼前。有些学生可能视思无睹,是因为没有经过记忆、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要回答好“妈妈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的”,需要学生记忆,即要记住妈妈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各时间节点所做的事情;要回答好“校园里最安静的角落在哪里”,需要学生比较,即要以安静为比较点,权衡校园凉亭里、生物园、槐树下、操场边等各个角落;要回答好“你的语文老师最喜欢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的衣服”,需要学生综合,即综合老师衣服所穿的时间长短、场合大小等因素。经过了思维,生活才会从学生眼前进入学生作品。

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生活,都是别人的生活,写作者是故事的旁观者(即第三人称);第二单元《学会记事》中的生活,却是自己的生活,写作者是故事的主人公(即第一人称)。如何写出真實的情感呢?关键是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情,说发自内心的话,即不仅要有观察,更要有体验和感悟。不论是体验,还是感悟,都是一种思维活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回忆了几件和母亲有关的事情,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不论是对母亲逝去的怀念,还是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都是“我”体验多年以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是根植于“我”的深沉记忆和深刻反思(反省),是一种人性的回归,更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要用到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特点,就是特别的地方,与众不同之处,是差异,是个性,是标识。没有比较,就发现不了差异;没有综合,就发现不了个性;没有概括,就发现不了标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来,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是鲁迅先生抓住了寿镜吾老先生特点,即“读书入神”,那是和学生进行了比较的,因为学生“读书不入神”……这时候的学生不仅“读书不入神”,而且没有“读书”,去做什么了呢?“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等文字显示,学生去折蜡梅花、寻蝉蜕和喂蚂蚁去了。在“读书”这件事情上,鲁迅将老先生和一众学生进行了比较,发现了老先生“读书入神”的特点,刻画了寿镜吾先生“老学究”的形象。

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写作课程的关键词是:思路、条理、层次、顺序。上述4个关键词,强调过程、程序、步骤,强调开始、经过、结束,强调第一步,第二步……第N步。不论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都可以归于逻辑顺序。叙事,要经得起逻辑关系的检验,就得“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塑生命的人》按时间顺序写,开始就得写“我”和莎莉文小姐的第一次见面,否则就不是时间顺序,更不是逻辑顺序。课后写作实践《         二三事》要求围绕中心写几件事,安排好先后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先理性分析。怎么写,可以参考《再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的话:“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即写这一步的时候,不要想下一步,就写好这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往下写……写完了,就自然符合逻辑关系。

第六单元《发挥联想和想象》,是不是要摒弃真实,摒弃逻辑?当然不是。联想和想象,属于虚拟思维的范畴。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联想的“由此及彼”,不论“此”还是“彼”,都是客观存在,并且“此”“彼”相关;想象的“由此及彼”,“此”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已知,“彼”是一种可能存在的未知,都具有科学理性的认知,都经得起逻辑关系的检验。《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是想象。天上的流星,是客观存在;地上的灯笼,也是客观存在。天上的流星,地上的灯笼,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移动。基于共同点的想象,既创造了美好的意象,也创造了美好的意境,形成了诗歌的审美特质。

综上,写作教学的任务,就是在记忆、理解、比较、判断、评价、创新等思维训练中促进学生认识世界,尊重规律,并产生智慧,发现新知,形成学生适应当下生活和領导未来世界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本文系广州市第18届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约教研员课题“基于非构思写作理论的初中语文写作教材对比研究——以七年级(上)为例”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工具学科思维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超学科”来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