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析

2020-11-09徐道利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26期
关键词:分数思维课堂

徐道利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讨论以及反馈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比分析近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所提的问题五花八门,但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谈对课堂提问的根据、适度、方法、趣味等等几个方面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根;度;法;生;趣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讨论以及反馈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比分析近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所提的问题五花八门,但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以为提问越多越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越强,越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从而,部分教师设计出许多“怎么样”“对不对”“是不是”等等,启发性不大的琐碎的问题,其实教师一问一答式地牵着学生向前“走”,看似热闹,实质是用另外一种“问”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看似全心投入学习,实质是机械地接受定式思维,没有正真地动起来。正如涂长顺教师所说,教学由只是由原来的“填鸭子”变成了现在的“问鸭子”。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实质参与怎样,影响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提高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尤为重视。笔者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谈对课堂提问的根据、适度、方法、趣味等等几个方面的粗浅看法。

一、问中有“根”

课堂提问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因此课堂提问的根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要明确,应尽量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随意提问。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思维的开拓点。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题为“9加几”的公开课:教师以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幅学生正在操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画面,丰富多彩的画面上有学生参加赛跑、跳绳、踢毽、跳远等项目比赛,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为运动会助威呐喊。教师提问:“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1:“我看到,在操场上,有很多小朋友参加学校运动会。我想问:你们最喜欢哪个项目?”教师面带微笑地请他坐下,接着问:“还有吗?”生2:“我想问:赛跑和跳绳的人数一共有多少?”第三个,第四个学生分别说出了自己看到的画面内容和提出的问题,但没有一个学生的问题与课题“9加几”相关。教师接连问了几个“还有吗”之后,部分学生仍然兴高采烈地回答,但教师开始急了,表情也变了, 最后教师只好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地上有几盒饮料,喝了几盒饮料?一共有几盒饮料呢?”而此时已经上课10分钟。其实,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比较好的教学理念,但教师设置情境问题要到位,要适时引导学生,千万不要放任学生漫无目的地提问,否则,教学主题就会偏,浪费紧张的教学时间。

二、问中有“度”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思维,就要提出能够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浅显而随意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随声附和的回答不能反映出他们思维的深度;超前而深奥提问又会令学生不知所云,从而难以让学生生成有力度的思维。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清楚问题的深浅度。只有提问适度,坡度恰当,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生成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设计一些复合型提问,注意提问的层次序列,由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也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要求的。如,在教学小數乘法有这样一个例题:

花布每米1.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例题展示了乘法的算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如果直接让学生试算,可能没有几个同学能正确计算,即便计算出来,也说不出其所以然。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自学并设计了如下几个有梯度的问题:

(1)计算1.5×0.5的积,可以转变成求什么乘什么的积?

(2)1.5是怎样变成15的?0.5是怎样变成5的?

(3)15×5的积与1.5×0.5的积对比有什么变化?要得到原题的积应该怎么办?

(4)1.5×0.5的积是几位小数?

学生经过教师有梯度的问题启发,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学理解题目中的算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三、问中有“法”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不能纯粹为了问题而问,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目的的问题,我们要讲究方法,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年轻教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出1/3+1/2后,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回答:“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还有的学生回答:“两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显然,这样的提问并不明确,学生的回答也难以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提出的问题修改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修改后的提问既指向明确,又问到了知识的关键之处,大大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只有明确具体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四、问中有“生”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之一。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营造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推进的方向。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提问时,简单的判断题、记忆性知识知点问题留给中下生回答;将总结性、推理性等有难度的问题让优生回答。另外,鼓励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它能使学生了解到教师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并希望他继续讲下去。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适当的鼓励,以重复语句作为鼓励学生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很有效的反应方式,如,“噢”“嗯……嗯”“后来呢”或“是这样”等,这可以表明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中关键词语的注意。通过这样的鼓励,可以强调对方所讲的某部分内容或引导学生进一步讲下去。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身体语言,如,点头示意、专注于对方的神情和姿势等,这也是对学生的回答表示一种无声的肯定和鼓励。

五、问中有“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尊心强、好玩、好奇、好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提问时尽量用不同形式的游戏、故事、活动等,引发学生兴趣,不要故意设计令学生歧义、令学生难堪的问题,影响学生自尊心,课堂提问应以教材为基准,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重点,力求提问新颖,让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喜闻乐答,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和质量,与此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欧阳芬,黄小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陈旭远,张婕.新课程总结与反思[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3]新鹿焕武.课程实用教学策略[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分数思维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写字大课堂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