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0-11-06麦麦提吐逊玉素甫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3期
关键词:挑战对策

麦麦提吐逊?玉素甫

摘要:辐射环境监测是现阶段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也是我国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内容。环境辐射污染不同于其他类别的环境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都是肉眼能看得到的,污染较为明显,环境辐射污染是隐性的污染,平常是无法看到的;但一旦产生环境辐射污染,将会对周边居民造成重大的恶劣影响,引起社会极大的恐慌。所以,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设立合理的辐射环境监测网,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就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挑战;对策

引言

环境放射性污染防治是全社会以及全世界重点关注话题,其关系到社会的安全与和谐稳定,因此,我国在开展辐射环境监测的30多年来,先后确立了统一监督管理制度,针对我国辐射环境构建了监测体系,以便展开全方位高效的环境监测工作。但由于辐射环境的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当前诸多辐射环境监测中存在诸多缺陷与问题,使实现高质量的辐射环境监测面临严峻的挑战,因而针对当前切实存在的挑战采取有针对性的监测对策,对于提升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水平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1.1  系统数量少且所占面积较小

在我国,与我国广大的国土面积相比,辐射环境监测系统的数量依旧比较少。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功能是对全国的环境质量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这一个层面之上对未来环境质量有一个总体预测,发现辐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并在全国范围之内做好预防工作。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的地区还没有建设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站,只是依靠其他地方的系统站来对整个中国的环境展开监测,许多单独的省市自治区并没有自己的自动监测系统站,这样这些地区只能了解国家环境的大体情况,无法对本地区的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1.2  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有待提升

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要由省区、市相关行政部门具体落实工作,但由于监测工作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特征,管理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地区之间缺少联系,严重影响着内部能力提升。具体来讲,各地区辐射环境监测中给出的衡量放射性污染标准存在差异,而且省市之间处于独立状态,无法展开信息共享,从横向角度来讲监测工作缺少延伸能力;同时,当前并未构建纵跨国家、省市的完善监测体系,导致监测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

1.3  现已投入运行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软件功能不成熟、监测站自动化程度不高

虽然具备了存储、处理、分析监测数据的功能,也能保证相关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但是分析软件的功能还有待完善。

2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发展对策

2.1  增加系统的数量以及类型,合理布局

要实现我国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数量的增加,就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地区设立自动监测站,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从而更加全面的把握我国的环境质量。同时,还必须依据所建地的具体环境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适合当地发展的监测系统。比方说,在环境非常恶劣的地方,最好是建立一个全自动化、全天性的辐射环境监测系统。

2.2  健全监测网络,完善辐射预警机制

辐射环境监测是一项面对全国开展的工作,应从国家到省市到地方构建完善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保障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在全国实现全面覆盖,再配合逐级的监督机制,才能有效保障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高质量落实。同时,基于信息技术,构建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平台,由国家牵头,实现全国各地监测机构的联网,基于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并引导监测机构相互监督、密切配合。此外,为了提升辐射环境监测的横向延伸能力,纵向拓展能力,监测网络构建过程中,要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补充监测内容、扩大监测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障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价值的发挥,我国必须构建灵活的、灵敏的辐射预警机制,对放射性污染展开强有力的预防。

2.3  完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软件,提高监测站自动化程度

完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软件,提高监测站的自动化程度,能够有效提高数据分析的精确度,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因此,环境保护部利用先进的软件系统,利用远程控制加强软件系统对监测项目的自动获取、储存、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的功能,减少人工分析,提高准确性。

2.4  核应急监测对策措施建议

建议详细调研国外放射性应急监测相关技术资料,开展核与辐射快速应急监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包括陆地和航空应急监测;编制环境放射性应急监测指南或导则。开展航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加快航空快速监测系统相关测量技术的研究。开展远程辐射测量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控监视系统建设;受放射性沾染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应急系统建设。注重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准备工作。按照“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的原则,不断提升核与辐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完善现有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实施程序,开展核电厂场外应急和放射源丢失等突发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演练,做好日常仪器设备、人员培训等应急准备工作。

2.5  完善法律法规以及质量标准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核设施数量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放射性使用设备单位数量也在上升,针对辐射环境监测应做出强制性要求与规定,并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使社会对环境中放射性污染情况有准确的了解。因此,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质量标准的建设十分关键,其通过对健康环境的科学检验,针对不同的监测主体,如生物、土壤、水源等设定精确的辐射剂量标准,以便对放射性污染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一旦出现问题或存在不法行为,可以直接依照法律法规做出处理。

2.6  完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

基于我国各省市的地理环境,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首先,建立统一的标准之后实现各基层单位辐射监测数据横向共享,彼此借鉴更为高效的经验;其次,建设从国家级到省市级、县级这样一个立体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可以实现国家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资源合理分配,监管制度更为科学,降低放射性物质剂量超标的现象,以免引起社会的恐慌。在监测体系的建立上,还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外一些国家在核电事业上比我国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对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具有帮助作用。

2.7  加强系统维护建设,保障系统高效运行

进一步加强监测系统维护工作的建设,是保障系统有效运行,更好进行监测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加强人才建设,引进高质量的维护人才,并高度重视人才数量的建设,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控系统维护体系,更好的保障监护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测力度,做好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监控系统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十分尴尬,其面对诸多挑战,且社会对辐射环境监测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国家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联手克服困难,完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与质量标准、大力输出专业人才,为我国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曹鹏涛,徐继圆.田湾核电站外围辐射环境監督性监测系统浅谈[J].科技风,2019,39(25):173-174.

[2]   董涛,周海强,陈杰.浅谈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合理性问题与应对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23(7):31.

[3]   王侃,章昕欲,马永福,梁梅燕,倪士英,宋跃进,周滟.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03):56~58.

[4]   王亮.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的简介与运维经验浅谈[J].四川环境,2018(04):144~150.

作者简介:

麦麦提吐逊·玉素甫,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辐射防护。

猜你喜欢

挑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我来挑战(二)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生存 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