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研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06陈爱艳张志勇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问题情感思维

陈爱艳 张志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以往那种“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合学生思维的锻炼与能力的提升。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它也许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能展现出的能力,但却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体产生长久的影响。因此,在这样情况下,“研究式”学习就成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选择。

【关键词】研究式学习 问题 思维 情感 评价

语文学科不但在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主课,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只是如今的学生的语文学习却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另一个是学生还没从中学语文的思路中脱离不出来。所以,就像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提到的那样“问题不是出在课程上,而是出在教法上”。我们的教学就要针对这两个大问题进行转变,而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开发与情感深入体会的“研究式”教学,就可以是一种选择。

一、要有问题意识

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研究意识,首先要先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毕竟没有问题的存在,或者说让学生意识不到他们需要思考问题,那研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创设高职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并与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相结合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古诗词赏析这一部分的学习为例,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于诗词的学习还会下意识认为“背”是重点,他们习惯于去背作品、背诗句含义、背创作背景,甚至是背诗歌的艺术特色,虽然这些内容他们需要掌握,但通过记诵来“应付”考试的方式却不会为他们的学习留下什么,优秀的诗歌作品摆在面前是需要学生去欣赏去思考的,而不是需要去往大脑里硬塞的。所以,在教学中不管是预习阶段还是教学阶段在一开始我都不将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而是从问题出发,让他们去面对“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什么差异”“一首诗能代表诗人的创作风格吗”“诗人的感情都是通过何种方式抒发的”这样的问题,让他们在作品之外看到更多的东西,借由问题让他们习惯于思考而不是接受,久而久之,回答问题就成了学生的习惯,他们也会下意识去向自己提问题,这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知识储备的扩充是会有积极影响的。

二、引导而不是牵引

在以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中,课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教师来把控的,学生往往只作为“指哪打哪”的接受者。显然,这样的模式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反而可能会因为具体操作上的一些问题而造成“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学习逆反心理,对小学、中学的学生如此,对认知水平得到发展、受外界影響更深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因此,在教学中不管是我们向学生抛出问题,还是让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都必须重视的一点就是教学中我们需要的“引导”而并非是“牵引”。就如我们希望学生能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题写一篇文章,我们总不能去专门拿出一个课时的时间来告诉他们该如何写,事实上也没法这样做,因为写作本就是主观性极强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对主题的思考角度不同,他们所选用的体裁、风格、事例等就会各有差异,其实也不仅仅是写作,阅读、赏析、思考等都是需要有主观意识参与进来的学习活动,倘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写作的认,都是完全承自于教师,那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要知道,语文教学依托于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文学赏析的过程本就是需要读者个性的参与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多给予学生思路的引导而不是内容的复制。

三、学生的思维需要打开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教学中在强调的问题,但要想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发散,教学中只有师生之间的问答交流还是不够的,因为“研究式”的学习需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索、交流并充满活力的学习平台,因此,多样的教学形式同时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事情。

虽然要提升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但是基于学生此阶段的生活能力与认知水平而言,类似于中小学阶段情景表演、做小游戏的方式自然就不再适合,取而代之的则是主题辩论赛、社会调查、博物馆参观以及假期以小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等活动,让这些能促进学生探索、交流、调查、思考的活动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起来,则会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看法与思想的交流,在提升他们写作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学会自主探究与思考,同时,对于成年后的学生来说,多走出去看看,更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眼界,让他们见识到书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与信息,当他们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时,深入思考研究就是必须要做的事,自然就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开发。

四、研究要融情入理

如果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打开学生认知大门的一把钥匙,那在学习中让学生有情与理的双重体会,就是让学生发现大门内多彩世界的必经之路。要知道,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能获得走向社会后的生存技能,更是要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点就表明了情感与道德领悟必不可少。

而语文学习所依托的文学作品本就是凝聚着浓厚的情感与道德观念的艺术载体,因此,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时,我们一定要更为注重文章解读的深入性,抛开单纯的文章分析,让学生在思考文章的过程中感知到作品所包含的道德理念以及人文情感。以屈原致敬英雄表达爱国之情的作品《国殇》为例,倘若学生在学习中只把它当作一篇需要了解的文章,那他们关注的只会是文章的释义、艺术特色这些需要他们记住的“重点”,但倘若他们能以赏析研究作品的态度来进行阅读,那他们就自然会去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与同样为屈原所作他们更为熟悉的《离骚》相联系,从而感知到作者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深厚情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五、不忘多元评价

无论是处于哪种年龄段的学生,他们都是渴望获得教师认可的,再加上要想学生能获得进步以及我们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而及时做出调整,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提及对学生的评价,以成绩为标准,往往是最容易想到以及最常用到的一项,虽然成绩却是代表着学生学习的认真与努力程度,但不同的学生身上自由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在素质教育之下,在学生的个性与能力逐渐凸显的这个阶段,以成绩为标准的评价确实是太过单一,所以,身为教师,我们必须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自身个性以及优势的了解,注重评价角度的多元化,如有些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但成绩却是中等,我们就要先行肯定他的学习态度,然后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找到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同理,当有些学生明显记忆力与理解力都很有天赋时,我们在肯定他们优势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缺点,鼓励他们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要学会静心思考与团结合作。总而言之,用评价的方式综合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会更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深入学习。

正如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说:“人只不过是一颗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颗能思考的芦苇。”思维与情感是一个能成长与进步最重要的东西,所以,要想学生能真正在学习中获得成长,那相比于让他们能记住多少东西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考能力。语文作为基础性极强的学科,创设“探究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体会情感,就是我们应做也必须做的事。

参考文献:

[1]陈从志.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5,(04) :85.

[2]曹洁萍.高职语文“主题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32) :49.

[3]高虹,闫晶.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改革高职语文教学[J].职业技术,2017,(10) :85.

猜你喜欢

问题情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