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把握习题用意,高效突破语文要素

2020-11-06袁翡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

袁翡

【摘要】语文要素地罗列与呈现,是统编版教材编写的重要特色与转变,使教学需要着力训练的语文价值更加清晰化、阶梯化。每个单元中所设置的语文要素,以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阶梯性状态成为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分解因子。而这些语文要素所体现的方式很多,但最集中性呈现的就是课后习题。提出在统整视角下,梳理语文要素的统整体系;操作视角下,铺设语文要素的习得路径;延伸视角下,传授语文要素的突破方法。

【关键词】语文要素 梳理体系 把握要素 突破要素 习题用意

语文要素地罗列与呈现,是统编版教材编写的重要特色与转变,使教学需要着力训练的语文价值更加清晰化、阶梯化。每个单元中所设置的语文要素,以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阶梯性状态成为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分解因子。而这些语文要素所体现的方式很多,但最集中性呈现的就是课后习题。那语文要素与课后习题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们该运用怎样的方式,运用课后习题来落实语文要素呢?

一、解读:统整视角下,梳理语文要素的统整体系

统编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绝不是割裂的,而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编者在设置语文要素时,既考虑到文本的特点,也关注了学生的内在认知,同时也没有脱离语文核心能力的体系构成。如果从整套书的视角来看,所有语文要素融入到课后习题中,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特点之一:年级不同,有序呈现。

针对一个具体的语文要素,学生要想真正掌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编者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将相同的语文要素以不同的标准编排在不同的册数、單元中,并在课后习题中得到根本性体现。

就以基础的朗读能力为例,这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在低年级四册教材中,关于朗读能力的语文要素在教材中并不是一次呈现,在课后练习中也得到了最基本的展现。比如,一年级上册中的读准字音,读出语句间的停顿;一年级下册则要求学生能够读好长句子,并能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读出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语气;二年级上册则是要能读出语句不通地语气,并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二年级下册就开始提出了带着自己独特的情感来朗读语句。

这种不同册数之间的对比,就能够清晰地看到相同的语文要素所提出的不同标准,编者在对应的课后习题中也设置了匹配的题型,这也成为了当下教师进行教学内容设置的重要抓手。

特点之二:单元不同,梯度提升。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着鲜明的语文要素,单元中的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等对语文要素地呈现是能够逐步呈现的,但在不同单元中也呈现出鲜明的梯度提升,尤其体现在课后练习的题型设置上,一定会有较大程度的变化。

比如,二上第一单元中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以统整的视角关注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就会发现不同的题型设置有着完全不同的命题用意:如《小蝌蚪找妈妈》要求学生读一读加点的字,并各说一句话——旨在让学生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性;《我是什么》中要求学生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说说,这道题中的三个动词意思,旨在让学生感受动词运用额细微性差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要求学生选用下面的动词,并照着课文的样子说一句话——旨在训练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运用动词进行表达的能力。

这样解读与感知,有效的洞察了每一册、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及语文要素在习题中的定位,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抓手。

二、实践:操作视角下,铺设语文要素的习得路径

1.尝试对比,紧扣语文要素向深处迈进

生字词以及句子的积累是低年级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表达的重要方式。从低年级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设定内容来讲,主要有感受词语表达的精准和丰富性、了解特殊性词语的结构特点、感受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对于这些语文要素,在课后练习中都有所涉及,教师要能够正确洞察习题与语文要素和语文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并以此为范例推动学生的语言实践。

以教学统编版《我是什么》为例,编者利用习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辨析的方式关注雨滴“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的不同,教师紧扣这一联系设置以下环节:(1)朗读这些语句,关注加点动词,发现语言表达上的相同之处;(2)尝试交换位置,感受动词表达的异同,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3)在朗读中以动作配合呈现,朗读出应有的感觉;(4)用上带点的字说一句话,尝试进行实践运用。

教学中,教师就采用了感知、对比、动作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都是展现雨滴的状态,但不同的动词所展现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动词运用的精准,促进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发展。

2.类比发现,紧扣语文要素向广处拓展

这一类型地策略一般会在词组学习、短语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后体习题入手,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发现语言表达的内在特点,并依照这些规律联系文本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拓展中进行实践运用,提升学生的内在认知能力。

比如,统编版《妈妈睡了》一文中,要求学生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从哪里读出了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读课文中圈画出“弯弯的眉毛”“明亮的眼睛”“红润的脸”等不同的词语。据此,教师则引导学生朗读所填写的词语,并发现这些词语在结构上的特点,孩子们认识到这些词语都运用了( )的( )这样的结构形式,感受了语言表达的内在特点;随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究,并能够从自身的积累中拓展出这种结构类型的词语,达成丰富学生内在意蕴的能力,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畜力。

三、拓展:延伸视角下,传授语文要素的突破方法

1.圈画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敏锐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阅读教学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思维特质,让学生在边朗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将思维和身心全部都交还到阅读实践过程中,在品味性文字的过程中深化对语言的敏锐度。

比如,统编版教材《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自然段中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划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葫芦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描写了关于葫芦的哪些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朗读,并交给学生圈画和批注的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交流出发,提炼并出示相关的词语,如绿叶、葫芦藤、消化,从而将思维的关注力聚焦在自己喜欢的这棵葫芦上,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进行有滋有味地朗读。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并不仅仅局限在自己教学什么上,而是以课后习题为载体,巧妙地进行了学习方法,尤其是落实语文要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用方法、悟方法,最终提升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深度以及对文本语言的敏感锐度。

2.合作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异同性

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最为重要的变革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从原本的单打独斗转变成为知识分享和交流,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思维、认知过程和体验成果,都能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地释放,在实践过程中求同存异,从而对文本的阅读信息进行相应理解和推断。

课后练习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能够正确看待和解读课后练习,洞察语文要素之间的序列化和具体目标,将课后习题作为指引学生之学、教师之教的重要内容,将问题的解决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体系之中,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俞晓云.发现课后习题的语言密码——小学语文部编新教材课后习题特征解读[J].教育视界,2017,(22).

[2]徐美勤.从课后习题中把握统编语文教材新方向[J].教学与管理,2018,(32).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
基于评价维度下的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落地
“要素”指引,让“语用”落在实处
“小题大做”又何妨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