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初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

2020-11-06徐庆涛曹强

体育师友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提升

徐庆涛 曹强

摘 要: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发展的关键在于职后三到五年内能否获得专业指导和训练。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功能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其他学科教师所应该具备的一般教学智慧,更应具备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力。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并根据初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提出师徒结对、团队协作、网络教研、自主研究与反思等路径,这些路径简单且富有实效,有助于中小学初任体育教师的快速成长。

关键词:初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0.04.006

作者简介:徐庆涛(1991-),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青少年体育训练

体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既需要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的亲身体验,也需要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仅有教育理论的支撑而没有主体性实践的体育教学是干瘪的,无异于“纸上谈兵”;仅凭自身的经验而无理论指导的体育教学是盲目的,无异于“墙头芦苇”。由于初任体育教师主体实践不足,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往往局限于学生时代相关理论学习层面以及短暂的、不完整的教学实习经历。因此,初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既是教学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也是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内化和运用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初任教师这一阶段的发展关乎教师本人未来专业发展的取向,如若没有获得专业指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很难有所作为。基于这种思考,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中小学初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困境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初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1 中小学初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困境

1.1 问题:理论知识会背不会用,专业技术会做不会教中小学初任体育教师大多数毕业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理论知识,但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运用自身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表现在:许多初任体育教师理论知识会背不会用,专业技术会做不会教,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都不懂得一堂课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如何测定,不知如何科学安排学生练习的强度、时间和次数,如何撰写一份合格的体育教案也是毫无头绪,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也因此很难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此外,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往往是采用学生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自己的学生,缺乏对所教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储备情况的了解,不能将所教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知识和今后要学习的知识相联系,不能把握所教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不懂得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理念和改进体育教学。这些情况深刻地反映出初任体育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实。有研究者对初任体育教师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教师能力结构进行了剖析,发现初任体育教师的专项技术能力、裁判能力、竞赛组织能力较为突出,但对问题的表达能力、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严重欠缺。可见,初任体育教师严重欠缺以理论为指导的反思性实践能力。

1.2 实质:陈旧观念和固化思维的束缚在体育教学领域,“体育就是运动技术”这一“唯技术主义”的陈旧观念一直左右着许多体育教师,特别是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教师。因为,在大学期间,“唯技术主义”就是培养他们的基本范式。高校体育教师在评判他们的专业水平时,主要考察他们是否已经具备较高的运动技术和技能,这使得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走向教学岗位,初任体育教师时,片面地追求学生所学技术的规范和熟练程度,忽略了不同水平段学生的认知和心智水平。虽然技术的规范和熟练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是,从体育教学育人的角度来讲,一方面,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完全依赖于教师本身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如何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体育项目特征,将其转化为学生拥有的能力;另一方面,体育课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运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很多初任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工作无非就是整队、示范、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想当然地认为体育教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样的盲目自信和固化思维必然导致他们的教学工作处于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上不着天,就是对体育教学种种问题缺乏科学、深刻、理性的认识;下不着地,就是指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席。陆游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任体育教师要想迅速成长起来,必须转变以往的陈旧观念,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课前如何备课?如何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课堂教学?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何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如何确保体育课的负荷和密度,这些专业实践能力只有在体育课堂中通过亲身观察、摸索、反思、体验和尝试才能逐步掌握。

事实上,“体育就是运动技术”是对体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误识,是不完整、肤浅的体育教育观,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并不是体育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示范后传授给学生枯燥的体育知识和“光秃秃”的体育技能,而是真实教学情境下的主体性实践——注重体育课堂的运动性和鲜活性,重过程而轻结果,关注学生的运动体验,在注重学生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心灵世界的成长,进而提升学生素养,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

2 中小学初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

有学者曾经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初任教师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也具有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为什么到了工作岗位却不能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原因在于,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实践特性,并非是已学到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简单叠加。显然,与工厂流水线生产产品的工人相比,教育教学工作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其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和“现场性”,因此,理论知识无法超越体育教学具体实践和真实情景而直接推演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主张。正如艾森纳所说:教育教学成果是实践(做)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想”和“做”都很重要,但是,實践(做)是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体育教学尤为如此。为了解决初任体育教师“理论知识会背不会用,专业技术会做不会教”的现实困境,提升初任体育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寻求出路。

2.1 师徒结对师徒结对是提升初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师傅”往往是学校的教学能手,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智慧和经验。为确保师徒结对进程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必须要做到这么几点:首先,初任体育教师要学会听“师傅”的课。听课前对听课的内容进行认真备课,明确听课重点,例如,“师傅”是如何组织教学与学生互动的、如何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听“师傅”的课,才能有的放矢,找到差距,提升自己。其次,在听课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与“师傅”交流沟通,解决听课中的困惑,比如,如何提高自身的组织调控能力、讲授能力、因材施教能力、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再将自己的备课进行修改、补充、调整,然后模仿施教。模仿并不是机械的、低水平的,而是要基于现实的教学情景、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自身的现实水平“扬弃”式模仿。最后,“师傅”深入“徒弟”课堂观察“徒弟”的教学情况,指出其教学中的优缺点,共同探讨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在体育课堂中“徒弟”再将“师傅”的建议付诸于实践。“徒弟”通过观察“师傅”的课堂实践,接受“师傅”的言传身教,模仿“师傅”的一招一式,逐渐习得实践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课堂驾驭能力,进而生发教育智慧。当然,“徒弟”的模仿并不是机械照搬,而是在“师傅”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师徒之间的相互观摩、共同切磋,“师傅”的教学智慧才得以与“徒弟”分享,并使之内化、传承和创新。

2.2 团队协作毫无疑问,在师徒结对“师傅”亲力亲为、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徒弟”的教学能力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但是在这一路径之下,“徒弟”只能了解到“师傅”一元的教学风格,接受的教学经验较为单一,久而久之,“徒弟”和“师傅”的教学风格往往会趋向一致,甚至会出现机械照抄“师傅”教学内容的情况,少有突破和创新,进而走向退化。教育家顾泠沅先生曾指出,借助学校协作团队(教研组、备课组)和自己一起备课、上课、评课,可有效弥补“师徒结对”路径的不足,是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体育学科校内协作团队(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等)可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牵头,根据初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对话研讨,由于协作团队(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等)中既有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工作几年的教师,还有初任教师。如此,通过教师间的不同视角、不同方向的思维碰撞,初任体育教师可以体会到前辈们的多元教学风格和多种教学思路,进而博采众长,汲取教学智慧,提升自身理论和专业实践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协作团队(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等)应根据教师们在体育课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自行发起或组织,而不是受外界因素的制约或强制。在此基础上,协作团队的领导者(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可以定期组织大家召开小组会议,协调关系保持团队活力,建立团队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协作团队成员之间兴趣、目标、意见、利益等的一致性,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共同体理论所强调的“团队发展要建立在个体发展基础之上”的理念。

2.3 网络教研无论是师徒结对的教研路径,还是团队协作的教研路径,几乎都是在校内组间、联校之间、区内之间进行的教研活动,初任体育教师“走出去”的机会很少,而网络教研路径弥补了传统教研路径的不足,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壁垒,且参与对象广泛。例如,《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会定期举办“草根争鸣”活动,参与者不仅有一线体育教师,还有很多体育名师、教研员、教育专家、学者等;“群英荟萃”栏目的研讨QQ群,天天有小话题、月月有固定话题,体育教师们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研讨;《中国学校体育》的“网研集锦”栏目刊载许多前辈的体育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在这些栏目中,参与者往往志同道合,他们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探讨体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疑点、焦点话题,不求结论一致,旨在引导思考,拓展思路,加深体育教师对问题的认知,寻求更优的教学方略。初任体育教师通过这些路径及时了解当下最前沿、最接地气的体育教育理念、知识、经验、方法。除此之外,网络教研的形式还有体育教学方面的微信公众号、网站、博客、论坛以及其他第三方开发的体育教学应用软件等,初任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参与教学研讨,自主研修,品味其中的内涵,丰富知识,提升认知,逐渐把这些认知运用到自己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内化和升华。

2.4 自主研究与反思教师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永远停留在初任教师的水准上。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初任体育教师必须进行体育教学研究与反思。有研究证实:大部分初任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上好体育课,而教学研究是教研员、学者、专家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事实上,教学与研究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真正有价值的教学研究都是指向于体育课堂中的实际问题,为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服务。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问题信息,可供探索。初任体育教师只要树立问题意识,留心观察,勤于实践,勤于积累,同时结合课堂中的点点滴滴认真反思总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对小问题进行研究,就会最终解决课堂教学的大问题,进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改进。初任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既依赖于合理的职前教育(学生期间接受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也必须根植于职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果说,前者是种子,那后者就是营养,营养供给不足,种子就不可能生根、发芽、结果。因此,初任教师步入工作崗位后,应结合体育学科特点,通过师徒结对、团队协作、网络教研、自主研究与反思等路径,经常“照照镜子”,加强以理论为指导的反思性实践,进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实现超越自我。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提升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