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教育》给我的四个“第一次”

2020-11-06李庾南

江苏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专刊知识结构自学

1978年,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召唤下,我反思已走过的21年教育历程,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弊端,决意进行教学变革。在省、市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科研机构的领导和支持下,自创“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并就此开展实验研究。我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逐渐萌生出把经验和体会写成文章以及向教育报刊投稿等的念頭,可数次投寄,都泥牛入海,不免有点灰心。

1982年秋,江苏省第二届数学教学年会在南通市召开,我应邀发言,题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个层次》,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层次序列”,介绍自己按照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和跳跃性等特点而采用相应教学方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六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阅读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半独立到基本独立地阅读教材,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达到弄懂、会用的要求,交流讨论时,能正确和清晰地表达所学内容。第二层次是逻辑整理法。学生自学,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相应的研究方法为目标,初步学会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书本所叙述的知识进行评价。交流讨论时,学生不仅要能说清对知识结构的正确理解,还能发表自我见解。第三层次是结构模进法。学生能独立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方法以及“同化”和“调整”的规律,对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新学习内容采用“模进”的方法进行自学。第四层次是演变移植法。学生独立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对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知识运用演变移植的方法进行自学。第五层次是科学探索法。学生以已有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为基础,在阅读教材内容前抓住课题,按照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和自然的逻辑发展趋势,进行创造性探索,并对探索成果进行交流概括,形成科学结构,然后再通过阅读课文交流讨论,进行补充和深化。第六层次是综合串联法。学生能独立进行系统复习,把相近或相似的多个小块知识连成一大块,然后再将几大块连成更大的块,挖掘“纵向知识结构”的深度,或者通过专题把解决同一类问题而又分布在各个单元乃至各个学科里的知识和方法串起来,拓宽“横向知识结构”的广度……

我的经验和思考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其中就有《江苏教育》编辑部王写之老师,他在会后找到我,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拿走我的文稿,在次年第10期刊发。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正式发表文章,这次经历重塑了我的自信,坚定了我前行的目标。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提出学生学力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并逐步总结出“有规则的自由课堂”的操作规则,即“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首先是育德,我又进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与学科育人实验研究的新阶段。

“每一次相逢都是一次新的遇见。”此后,我和《江苏教育》的“遇见”机会渐渐多起来,而每一次“遇见”又结识了新友,都值得记住。除了上述的事情,还有三个“第一次”让我永铭心间,感恩不已。它们都与我的班主任工作有关。《江苏教育》对“作为班主任的李庚南”以及我在工作中形成的德育实践智慧给予关注,这在无形中提振了我“用整个人的力量”去全面育人的信心。

从1957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至今,我一直担任班主任,曾两度创造上海大世界“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班主任”基尼斯纪录。《江苏教育》于2016年创办班主任刊期,我有幸成为创刊号封面人物。

创办伊始,编辑部就为我开辟专栏——“案例评析·李庾南班主任工作艺术”,2017年全年发表共20余篇相关文章,每一期都有一篇我自己撰写的育人故事和一篇由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卫东撰写的点评。我撰写的故事虽然大多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江苏教育》班主任刊期的编辑却认为它们有品位,可咀嚼。这些故事源自我,但如果没有编辑老师的精心策划、指导、帮助和“催生”,又怎可能“生产”出如此的“智慧佳品”!

在2020年5月疫情有所缓解之际,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陈瑞昌副总编、《江苏教育》张俊平主编带领编辑部的几位编辑来到启秀中学。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准备为我出一期专刊。一本国内知名教育期刊愿意为一位普通的一线教师做专刊,我闻所未闻,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向他们介绍了我从事63年班主任工作的历程与感悟。他们认真倾听着,不时提问,做着笔记。当我介绍完毕,他们立刻和盘托出此前相关工作的准备、思考和设想。他们对我的相关历程和经验非常了解、熟悉,并能以新时代的新型德育观进行解读,把工作做得这么细致深入令我心悦诚服。这期专刊栏目设计独具匠心,既周详熨帖,又有着鲜明的艺术思维。可以想象,专刊推出后,一定兼具实用意义和启迪价值。我甚至产生了让它早点问世、早点读到它的冲动,相信它能对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对学生的和谐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此,我则幸莫大焉。

专刊主题为“李庾南:引导学生长出精神来”,由张俊平主编提炼形成。我常和学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之所以在年逾八旬之后依然乐登三尺讲台,和孙子辈的学生唱“同一首歌”而没有代沟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精神”力量的支持和驱动。如今,《江苏教育》又给我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得以把它向更大的范围辐射和传导。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但精神的力量却可以无穷。我相信这样的精神力量在让无数同行、莘莘学子受益的同时,也能让我个人从中获得新的生长力量。

感激《江苏教育》的不时陪伴,感恩《江苏教育》的热忱提携。有你,再苦再累的教育岁月都是一页页美丽的诗章!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猜你喜欢

专刊知识结构自学
《考试与评价》英语高一专刊2020年第1—6期出版计划
《考试与评价》英语八年级专刊2020年第1—6期编辑计划
《考试与评价》英语七年级专刊2020年第1—6期出版计划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思考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
2009年年度专刊征订启事
怎样建造你的知识结构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