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课程结构改革这堂“必修课”

2020-11-06姚振松

江苏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模式必修课

姚振松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课程类型;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8-0019-02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试验与研究”,后更名为“升学预备教育类型的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研究与实验”,始于1980年。当时在我国还没有“课程论”一说,改革完全在一片空白和社会疯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进行。

我们要改革1912年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实行的单科制课程模式,冲破一个多世纪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一纲一本教学模式,探索建构起学术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相协调,多类课程分层次,必选与自由选择相交叉的現代课程模式与教育体系。

课程类型的多元化、学科目标的多标准化(层次化),赋予学生选科的自主权,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涉及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大纲、教材、教师培养、教学设备、教育管理、教育理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种课程模式及育人体系与传统教育的主要不同是:(1)彻底打破了一刀切、一个标准的育人模式,是教育由粗放型向现代化转变的一次突破,是一次“教育生产力”的解放。(2)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得到了较好体现,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3)承认并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4)在充分注意到相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共性的同时,又充分尊重并承认儿童个性差异的绝对性。(5)体现社会需求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以及儿童发展的层次性和兴趣、爱好、特长的多样化。(6)特别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希望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党、奉献社会、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独立自主的意识,自我判断、选择、决策与对结果负责的意识,超前思考与主动发展的意识,竞争与生存的意识。(7)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学生的学习空间与交往对象成倍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自我调控、交际、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8)课程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供学生选择,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与潜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9)为每个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成才奠定基础。(10)使最优秀的学生“吃得饱”,为其将来可能成为“大师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的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基础合理、个性鲜明、质量一流”的优秀学生。经过6年的改革实践,这项改革课题对社会的影响逐步扩大,后被列入国家教委“七五”“九五”和国家“八五”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并得到中国香港华夏基金会的大力赞助。课题曾获江苏省教科所教育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央教科所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教委基教司曾三次带领全国各省、市教委中教处长来附中考察。上海市教委来江苏考察调研时,曾邀附中与会做汇报,湖北省教委曾组织全省地市教委中教处长来附中考察。清华大学附中校长、北京四中校长,都曾专门带领学校干部、特级教师、教研组长来附中考察研究。东北师大附中曾请我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课程改革情况。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曾派员来附中研究考察,并实施了联合办学。

1997年3月,我校在全国第一个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专家组验收。1997年底,中央教科所专家组对该项改革进行了评审,结论如下:由南京师大附属中学承担的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科研项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升学预备教育类型的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研究与实验”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研究课题。该课题围绕必修课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确定和探讨了必修科的课程结构、层次、内容与教学策略以及目标评价体系。制定了必修科A层次各科教学大纲,调整了选修科、活动科等的结构与种类,通过改革增强了课程的弹性。

本课题研究不仅为构建我国升学预备教育类型的同类高中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了理论范式,而且对我国21世纪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这种课程模式的构建,为学生智慧潜能的发挥,个性品质的发展,以及因材施教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丰富和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效果显著。

课题研究观点鲜明,论证有据,能够较好地将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方法科学、合理。希望今后在课程整体优化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分层次教学目标的指标体系。

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副校长)

猜你喜欢

课程模式必修课
扣题须紧密,文句要斟酌
窗外的世界
凉山羊
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职业院校《税法》课程更新机制研究
谈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浙江省11所高中将试点必修课选课走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