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凉山彝族舞蹈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探讨

2020-11-06罗婷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
关键词:继承凉山关系

罗婷

【摘 要】彝族舞蹈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传在彝族人民聚居地区的主要舞蹈形式,其舞蹈形式多样、风格热情豪放,具有鲜明的彝族风俗特点。在我国四川的凉山地区,彝族舞蹈被现代人们不断地继承、创新与发扬,形成了当代特有的彝族舞蹈形式,既具有传统彝族舞蹈热情奔放的特征,又富有现代社会的风情。本文简要分析了凉山彝族舞蹈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凉山彝族舞蹈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凉山;彝族舞蹈;继承;创新;关系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093-02

涼山彝族舞蹈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被人们不断地创新,形成了当代凉山彝族舞蹈新形式。1980年,在我国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凉山彝族舞蹈《喜背新娘》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这是对凉山彝族舞蹈进行继承与创新的重要表现。在本文中,就以《喜背新娘》为特定例子,说明凉山彝族舞蹈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凉山彝族舞蹈的历史与发展

(一)凉山彝族舞蹈的历史渊源

彝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四川等地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且与古羌人有一定的内在渊源。在四川等地区流传着大量的关于彝族的传说,而凉山彝族主要是由“曲涅”、“古侯”两族发展而来,其早期居住于云南的兹兹蒲吾地区(就是现代社会中的昭通一带),约公元前一世纪,迁徙进入凉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四川凉山彝族人民长期处于被奴役的状态,且社会主要为奴隶主阶级统治管理,地区内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农业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彝族人民十分重视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对祖先、神鬼十分崇拜。

在此种社会环境下,彝族舞蹈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现在缺乏关于彝族舞蹈历史起源的文字资料,但是若从彝族人民婚、丧、嫁、娶、祭祀等多项活动中探寻彝族舞蹈的起源,就可以发掘其舞蹈形态与内涵。在凉山的布拖县、美姑县等地区,彝族舞蹈的古老风貌更加鲜明,且舞蹈节奏欢快,风格活泼热烈,比如嫁娶舞蹈等。

(二)彝族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体现

在彝族人民过去的社会生活中,彝族舞蹈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彝族舞蹈的历史起源,如今并没有一份文献能够具体说明,也没有详细的文字资料,但是从彝族地区人民本身的风俗习惯来看,彝族舞蹈主要出现在婚丧嫁娶、节日庆祝、宗教祭祀等活动中,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舞蹈形式。受到地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彝族舞蹈的节奏较为欢快,且风格明显、热情奔放、种类多样,其中《喜背新娘》就是彝族较为传统的民族舞蹈之一,是人们在嫁娶时“为拉住即将出嫁的女儿”所作的舞蹈[1]。

二、彝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第一,彝族舞蹈具有舞风豪迈的特点。彝族人民热情奔放,其特殊的生活环境与人文环境促使彝族舞蹈形成热情奔放、粗犷豪迈的特点。彝族舞蹈种类较多,但是无论是哪一个种类的彝族舞蹈,其动作都是刚劲有力、大开大合,且富有动感。通过凉山彝族舞蹈的实际作品——《喜背新娘》可以发现,在舞蹈的过程中,在“哭嫁”这一环节,演员通过大量的肢体动作体现出“新娘”对“娘家”的不舍与依恋,同时舞蹈编导在传统《喜背新娘》的基础上进行改动,让演员又通过大量的跳跃式动作体现出对新婚的期待与喜悦。又比如,在彝族舞蹈“打歌”中,彝族人民会手挽着手,面朝篝火,踏地为拍,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种形式的舞蹈是彝族人民的自娱性舞蹈,由此也可以看出彝族舞蹈的动作风格是豪迈、奔放、热烈、欢快的。“打歌”中当高潮来临时,人们会以女声高八度的假嗓高声歌唱:“罗哩罗哩罗”,以此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同时以强有力的脚步声将舞蹈热情传播开来,促使人们沉浸在这种豪放的舞风中。

第二,彝族舞蹈具有动作鲜明的特点。上述“凉山彝族舞蹈的历史与发展”中提到了彝族人民长期聚居于环境恶劣的山区中,且长时间与自然环境作斗争,与奴隶主阶级作斗争,这种情况促使彝族人民形成了粗犷、奔放、坚毅的性格。关于这一点,从彝族人民崇尚“火”、“虎”的风俗中就可以看出。加之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活动中,使彝族人民也逐渐形成了开朗、朴实的性格。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彝族舞蹈中充满了热情奔放的气息,促使其动作鲜明、节奏欢快。举例来分析,彝族舞蹈《喜背新娘》,就充分体现了“节奏快”、“动作简单”、“跳跃性较强”等特点。在这一舞蹈中,演员需要左脚跳跃、右脚抬起自然弯曲,同时完成击掌动作,如此循环往复,通过简单的动作组合成快节奏的舞蹈,让舞蹈中的女子与男子一边跳舞一边进行“心灵沟通”,从而体现出彝族的婚嫁风俗。

第三,彝族舞蹈具有“一顺边”的造型特点。结合《喜背新娘》这一经过现代理念改编的传统彝族舞蹈来看,可以发现在彝族舞蹈体系中,其动作大多数是动态的,很少有较长时间的造型姿态,缺乏雕塑感,但是其却保留着高原舞蹈中“一顺边”的造型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在彝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中,需要面对崎岖的山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在日常劳作时需要一边脚着地,控制身体重心,另一边双手微微自然摆动,长久以来,这种形态逐渐成为了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形态,自然而然地也就被引入到民族舞蹈中,逐渐形成“一顺边”的舞蹈艺术特点。在彝族舞蹈表演中,演员根据“一顺边”的舞蹈特色,需要左脚往旁边迈一大步作为重拍,同时控制上身向前倾斜,之后利用右脚向右方迈一步作为弱拍,此时上身直立,微微向后仰,形成“火焰般优美的艺术造型”,体现出彝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三、当代凉山彝族舞蹈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关于凉山彝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是当代社会舞蹈界重点讨论的问题。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词语,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在彝族舞蹈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创新,就必须先实现继承,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980年受到人们广泛喜爱与称赞的《喜背新娘》,就是在继承了传统彝族婚嫁舞蹈的内涵、风俗特色、意义的基础上,对演员服装、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促使其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理念,促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彝族舞蹈,感受彝族民族特色,喜爱彝族民族文化[2]。

首先,彝族舞蹈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彝族舞蹈是彝族地区人民在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中的智慧结晶,是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要想对彝族舞蹈进行创新,就要深入到彝族地区内部,研究其舞蹈起源、发展、意义、内涵,挖掘彝族舞蹈的情感价值,之后再进行创新,若缺乏继承,则彝族舞蹈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喜背新娘》是彝族舞蹈体系中较为经典的哭嫁舞,主要内容就是“娘家人舍不得女儿远嫁,想要拉回女儿”,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女人哭唱”,若在创新的过程中,将“哭唱”与其背后的意义剔除,则不能够称为“哭嫁歌舞”。经过现代手法处理之后,鲜艳的服装、多变的灯光与舞蹈形式将原本难舍难分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3]。

其次,继承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必然要求。任何舞蹈创新都无法离开对原有舞蹈的观察与吸收,无法脱离原有舞蹈,只有在原有舞蹈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升华与突破。在彝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中,人们要想真正進行创新,而不是“创造”,就必须认真体会彝族人民的语言特色、生活习惯、情感表达、思想意识等,将其转变成为肢体动作,融入舞蹈中,从而对彝族舞蹈进行良好继承、合理创新。在《喜背新娘》中,现代人将彝族婚礼中“新郎不上门”的特色进行继承,将舞蹈的重点放置于“抢亲”这一环节中,凸显彝族的传统婚礼特色,促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彝族风俗[4]。此外,要想继承与创新凉山彝族舞蹈,还要关注当地的民俗特色,比如在《喜背新娘》中,新娘被拥至房前的果树下坐着,人们手持藤条,端着水盆,准备对前来迎亲的人进行一番痛打,在其他人的簇拥和掩护下,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委屈中想方设法迎亲……这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抢亲、抢婚环节。在《喜背新娘》这一舞蹈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抢婚闹剧”,它通过喜庆、热闹的方式,体现出彝族的嫁娶特色与民族文化。在彝族,“抢婚”是对新娘的一种尊敬,也是古老的嫁娶仪式的延续。

最后,良好的继承能够进一步体现创新特色。在彝族舞蹈《喜背新娘》这一作品中,创作者经过不断的尝试与努力,发现若过度开发与创新,则会使舞蹈失去原有的民族特色,无法反映彝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彝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选择继承传统中的关键因素,是凸显创新价值的重要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凉山彝族舞蹈的继承是对其进行创新的基础,继承是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凸显创新特色的重要前提,若缺乏继承,则凉山彝族舞蹈就失去了生命力,缺乏凉山彝族舞蹈本身的特色与风情。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要想进一步创新与发扬凉山彝族舞蹈,就要紧紧把握凉山彝族舞蹈的历史发展脉络,将创新活动扎根于传统凉山彝族舞蹈中,以此让凉山彝族舞蹈焕发新的生命力,久久流传。

参考文献:

[1]任离湮.四川凉山彝族“苏尼、嫫尼”舞蹈及风格特点[J].中国农村教育,2019,(33):120.

[2]雷睿.彝族达体舞现象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9,(04):122-123.

[3]刘佳蔚.浅析当代凉山彝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关系[J].中国民族博览,2017,(03):115-116.

[4]穆杨.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发展现状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1,(15):177-178.

猜你喜欢

继承凉山关系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