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安区指南村乡村植物景观主题营造的探究

2020-11-06金敏华戴海英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红叶庭院油菜花

金敏华,戴海英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以往研究注重区分植物的色叶类型,细分各色系植物或阐述植物各部位的姿态审美;论述植物形态的质感控制可变性和相对性理论;引入植物与人的生理、情感和心理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运用色彩学理论营造符合视觉合理度的植物景观等[1-3]。各类研究呼吁注重乡土植物的有效利用和资源保护,运用生态学和生物学习性合理营造植物群落结构以获得稳定生长,强调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布局、节奏韵律和季相性[4],但少有关于乡村特色植物景观主题营造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的研究。总体来说,目前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仍以植物配置、色彩、季相、生态方面研究为主[5-6],真正落实在植物景观主题营造并以此为旅游主体的案例还较少见。

1 指南村概况

指南村位于杭州市临安区的北部,地理坐标119°34'30″E,30°21'54″N,村内最高海拔1 122.3 m,平均海拔约600 m,横跨亚热带和温带2个气候带,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动植物资源丰富[7]。

指南村由指南、塘顶2个自然村组成,共215户,720人,坐落于指南山南坡,加之河谷阶地的发育,给村落宅居环境造就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村内有百年以上的珍稀古树340多株,树龄最大者近千年,主要以枫香、银杏、麻栎为主,古树群组成指南村变色叶植物景观主体,秋季景色出奇,指南村也因此被称作华东地区最美古村落之一。

指南村历史悠久,留有多幢明、清时期的徽派古民居。除古宅、古树外,还有古姓、古墓、古祠、古庙、古塘,组成指南村“七古”,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8]。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指南村的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指南村通过危旧房改造、引进节能材料、改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等,以达到建设生态人居的目标;紧抓道路、水源、公厕、污水与垃圾处理和绿化提升,开展村民集体参与的生态环境改善行动,建立包干机制使得指南村的环保工作得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村中被重点保护挖掘的“风水池”和“风水林”,是指南村归属感营造的特色主体,维持着良好的局部环境,奠定整村生态格局。

建筑整治使村内建筑协调于“红叶指南”景观主题,改造不合理的外立面及内部庭院;拆除不利于古树生长和影响整村风貌的建筑;按修旧如旧原则修缮并重点保护三幢明清徽派古建筑,反映村庄文脉印记。依托天目山、太湖源等景区优势,打造“红叶观光、休闲摄影”特色,使指南村在杭州颇有名气。原生红叶景观季节性强,淡季对外吸引力不足且旅游综合效益较低;规划后提升接待服务设施水平,丰富旅游项目形成多种旅游组合产品,通过植物主题搭配营造来延长指南村色叶植物景观持续时间,使乡村旅游时间跨度得以较大延长,旅游得到深层开发并结合推进临安地区的乡村“乡宿”战略发展[9]。

2 “红叶指南”植物景观营造

2.1 永指线公路植物景观序列设计

指南村位于山中,位置相对不外露,游客需经永指线盘山公路到达指南村,沿路可徒步运动或骑行健身并欣赏山色景观,为提升永指线沿途景观,在山脚建立“指南慈境”石牌坊,并以此作为景观序列起点,营造“红叶指南”植物景观的主题环境[10]。

永指线沿路除自然植被外,选用水杉为骨干树种,主要种植在山路折弯处,因指南村藏于深山使得村内古树群红叶景观不外露,需设计色系相近的植物景观从序列起点逐步引入。永指线坡度大且折弯多,沿线适当种植水杉点缀,弥补永指线在秋季缺少大体量色叶乔木且色彩单调的不足;折弯处种植对游客有指引作用,缓解徒步或骑行过程中产生的视觉疲劳并起到引导到达指南村的作用。

永指线护栏两侧种植红叶石楠,部分地段为呼应野生映山红而种植花期不同且以红色系为主的杜鹃,红叶石楠四季都有红叶景观,但以春季新叶生长时期最好,弥补了永指线春季红叶植物景观的不足,在序列引导段就开始营造“红叶指南”氛围(图1)。根据野生映山红的分布种植以红色系花为主的春鹃和夏鹃,春末和夏季有红色系杜鹃开放,片状分布且色彩层次分明。为提升“红叶指南”的红色效果,不局限于使用观叶或观花植物,使永指线在全年大多数时间有“红”可看,指南村植物景观主题序列依次展开。

图1 永指线的植物景观

指南村由指南山得名,游客易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尽管指南山和诗中南山并无联系,但永指线顺势种植红黄色系为主的菊花,秋冬之际有红黄色系菊花的配景,让人感受诗词意蕴和植物文化,沿永指线去往指南村也更有心理上去往悠闲生活的暗示,对“红叶指南”起到辅助铺垫作用,作为配景设计,且能烘托出时节氛围。

2.2 指南村村口景观设计

指南村村口的主景由水杉林、文化广场和竹构小品组合。水杉林作为村口的“迎客”林,其作用:作为永指线沿路水杉的序列收尾,集中成片的乔木景观体现相应气势并用于中途休息环顾四周群山景观之所;作为村内红叶景观主题的衔接过渡和配景引向村内古树群红叶景观,在村口形成片景同时延长局部秋色叶季相景观周期[11]。

规划之初曾考虑选用银杏作为片景,但最终选定水杉,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1)村口与永指线衔接,永指线骨干树种为水杉,村口林地以水杉作为沿线收尾保持了一定的延续性,且不会产生过大的色彩突变差异感;2)银杏叶脱落时间早,遇大风天气更易脱落导致色叶观赏周期缩短,且村口面朝山谷常遇强风,栽种银杏会导致景观持续性无法保证,在旅游旺季中无法发挥很好的作用;3)“红叶指南”以红色系色叶植物为主,村内已有百年银杏古树作为重要点景的亮点,故而村口不再种植银杏从而使得百年银杏古树更突出。

村口竹构小品取材指南村主要经济竹,体现产业特色和乡土植物素材结合,尽管不作为红叶植物景观主题的色彩表达,但该构筑物在整体红叶景观中有重要的标志物作用[12]。村口文化广场的其他树种选择,主要有红枫、红花檵木、南天竹等,围绕红叶主题,局部兼顾春秋观叶、冬季观果、多季观花的需求,使植物景观更为大众喜闻乐见(图2)。

图2 村口的植物景观

2.3 指南村梯田景观设计

指南村梯田景观由集体耕地开发为景观永久保护地,产业功能转型为旅游功能,油菜花、荷花与山腰小片枫香林形成主要景观,梯田上部种植荷花,中下部种植油菜花为主。为体现乡村景观并满足游客回归乡村的心理需求,借鉴婺源油菜花田,打造具有指南村特色的红叶黄花梯田景观。

梯田上部荷塘主营夏季观花主题,灌溉用水取自指南村毛山坞水库,由山顶引水流经荷花区块至油菜花区块,保障上层荷塘水量较满而中下部油菜花灌溉量适中。大片油菜花景观不属于红叶主题范围,但油菜花与荷花结合保障了指南村在春、夏两季有较大面积的花田景观,具有相对独立性,使指南村秋季红叶并非一枝独秀,提升了指南村的乡村风貌并在淡季作为植物景观的有效补充。

梯田山腰处保留原生枫香林,枫香叶片较大且树干粗壮,油菜花大片种植但群体细腻,两者同处在质感上扩大了对比效果,使枫香林在山腰的色彩效果凸显并成为梯田景观中的视觉重心,而油菜花则显得更加细腻且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距离收缩感,使梯田在空间尺度感上有所放大[13]。

油菜花与荷花在秋季几近凋零,枫香色叶景观却愈加突出,一枯一荣又产生了视觉差异对比,秋季梯田上枫香林独树一帜且获得视觉聚焦,枫香林在秋季打破平衡升级为梯田主景是对“红叶指南”植物景观主题的进一步强调,但此区块植物景观需要较长时间的对比观察和周期变化模拟才能深刻感受,设计营造过程需要擅长运用对比手法、植物质感效果及较强的周期宏观景观变化把控和景观效果转换预估能力(图3)。

图3 枫香林、油菜花与荷花的梯田景观

2.4 指南村庭院改造设计

村内植物主题营造,除古树群保护之外,主要在于庭院改造,规划之前的庭院风格差异较大且与自然环境并不协调。为特色旅游发展,指南村引入村民共商共建机制,政府投入资金扶持,协调指南村庭院改造,包括庭院围墙、庭院植物和庭院装饰3个方面。

以往庭院围墙用材不统一,风格无序,改造过程中拆除部分围墙,就地取材以保持地域风格使之协调整体环境,围墙高度降低至40~50 cm,以提高庭院空间开放度;部分围墙嵌入休息座椅,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并强化整体景观性。

庭院植物种植根据色彩学原理选择植物契合“红叶指南”,运用南天竹、紫薇、红叶石楠、红花檵木、蜀葵、胡枝子、醉鱼草、紫藤等开花或色叶植物,在色系协调整体植物主题的前提下营造局部空间,成为“红叶指南”的小型配景单元,还原乡村性并增添各户温馨感和归属感(图4)。

图4 庭院植物的选择

庭院装饰相对简单,庭院中部空置以提高接待能力,庭院装饰集中于围墙边角、墙面装饰和休憩设施。围墙边角多用红黄色系花卉点缀;墙面装饰多用柴堆、木雕构件、酒瓮等营造乡村氛围;休憩设施以长椅、秋千、根雕茶座为主,提供休憩点和观景点。庭院装饰虽不直接作用于“红叶指南”,但作为旅游设施提升间接服务于植物景观主题营造。

各庭院因私有性,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规划解决了技术层面的专业问题;指南村引入村民共商共建机制,各户为集体发展作出相应妥协,共同营造和维护“红叶指南”又解决了机制层面的困难,可见成功的乡村植物景观主题营造及其可持续性保护需要专业设计人员,更需要行而有效的集体参与和实践尝试。

2.5 “红叶指南”结合临安“乡宿”发展战略

2015年,临安提出并落实的“乡宿”旅游发展战略,指南村作为特色旅游开发样板点,致力于打造“红叶指南”主题,营造特色乡村景观氛围。集中保护村内遗留古树,并以此为景观中心向外辐射,在相对静态空间和跨度动态空间2方面利用各类配调树种以衬托古树群红叶景观,规划后的各类观叶、观花、观枝甚至常绿植物都按照一定的序列安排在四季逐步展现相应景观,为指南村主打的红叶景观作出铺垫,使其达到景观高潮(图5)。

图5 “红叶指南”的景观高潮

“红叶指南”主题营造使得游客量逐年攀升,“乡宿”战略得以稳步推进。游客可选择相应景观周期节点,从序列开始等待到景观高潮。植物景观主题营造和观景行为相融,游客与村民能在短期或长期的生活中获得乡村归属感、融入感和真实体验感,有别于以往特定时间短暂停留或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行为,在景观效果、游赏体验和产业效益上做到共赢,符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使得地区发展战略在该层面上较好推进。

3 小结

指南村“红叶指南”作为临安乡村旅游的特色名片,把控了宏观层面的红叶景观基调,并以此在序列、配调、韵律上作好主次安排;在局部区块把握了同一时期景观对比与预期的跨时期景观对比;在解决村民利益的妥协机制上进行尝试,较为合理地统筹战略发展、村民利益和景观主题维护的矛盾问题;对共商共建村民集体参与机制进行创新尝试,在还原乡村真实性的基础上,营造游客与村民共同的归属感,使指南村在借力乡土植物景观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乡宿”发展战略,不仅是植物景观主题营造层面挖掘景观性、乡村性和体验性的成功,也是基层多方面参与、群众积极性拉动、乡村社区氛围营造和机制问题创新解决的尝试,是值得借鉴和深入研究的成功案例。

猜你喜欢

红叶庭院油菜花
菜花谣
姚红叶
油菜花
叶拽:一片“红叶”带富一方百姓
回到庭院
从油菜花田里穿过的雨
油菜花开
秋日赏红叶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