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监督机制建设研究

2020-11-02崔晓琴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3期
关键词:监督机制从严治党

崔晓琴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群众民主意识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选择网络监督作为其参与政治活动的最直接途径之一。网络监督突破了传统的群众监督模式,成为当前我国公民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但网络监督还存在监督主体非理性化与情绪化、监督客体意识不到位、监督渠道还不够畅通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网络监督功效的发挥。因此,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监督机制,有利于网络监督作用的发挥,对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监督  监督机制  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3.0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1]这一论述把群众监督的地位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为新时代群众监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群众监督模式,广大人民群众利用网络进行监督,即网络监督。网络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评价、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对权力的运行以及公职人员的言行进行监督的行为。互联网为群众监督“插上了科技翅膀”,使群众监督权利在网络领域得到延伸和拓展。它突破了传统的群众监督模式,成为我国公民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当前网络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限制了网络监督作用的发挥。因而,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对充分发挥网络监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监督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党的关键是从严治吏,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群众监督是从严治党的外在推动力量。从近年来国家查处的腐败案件的情况看,个别地区的党政部门呈现出“塌方式腐败”“腐败窝案”等现象,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这些腐败主体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包庇,出现查处艰难、举报艰难的局面。因此,一方面,通过网络举报,克服了现实中群众举报成本高、耗时长、困难重重的局限;另一方面,网络举报的便捷性与快速反应,提高了对腐败分子的查处概率和力度,实现“老虎”“苍蝇”一起打。网络监督、网络反腐是在网络化环境下加强党的建设、寻求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路径,对预防腐败、发现腐败、惩治腐败都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网络监督拓宽了公民参政议政渠道,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价值与核心内容,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重要、最高的位置,并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19年6月,中國网民的规模为8.54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为61.2%,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2]可见我国网民规模巨大,在网络监督中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而这些网民主要是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普通群众,他们通过网络问政、网络议政、网络反腐等方式参政议政,开辟了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新渠道,推动了政府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公民充分有效参与民主政治是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如果一个社会允许并鼓励公民广泛高效地参与社会事务,并把最终决定权留给参与者,那么,这个社会就实现了广度与深度兼而有之的真正民主。”[3]

新时代网络监督面临的挑战

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群众监督,创新和拓展了传统的群众监督渠道、监督方式、监督内容,使群众监督的效率更高,监督功能也更强大。但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群众监督也面临以下挑战。

监督客体思想认识不到位,不愿主动接受网络监督。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公民意识大大增强,他们改变了以往不愿意或者不想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态度,而是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当前,网络成为群众发表声音、表达利益诉求的阵地。在网络空间中,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可以发声。但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不加强网络知识或网络技术的学习,听不懂群众的网络语言,也不上网浏览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去倾听群众的呼声,更不会借助于网络平台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即便有交流也可能是走过场、打官腔,或者敷衍了事,不去真正了解群众的心声与需求。

网络监督渠道不畅通。网络监督第一步是通过网络发帖,提供举报线索或者政策建议、评论;第二步随着发表的帖子的传播引起广大网民或者舆论关注;第三步相关的媒体及时热点追踪,形成强大舆论;第四步官方进行查证、处理,并反馈查处结果。这几步环环相扣,任何一环脱轨都会导致网络监督事件的流产。然而有个别腐败官员在群众反映的问题形成强大舆论之前,往往会借助权力或各种手段进行“技术删帖”,或对群众发布的信息进行屏蔽试图掩盖事实真相。再加上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一些网络平台对举报人的身份信息保密不严,网民在举报或者曝光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不法行为后受到打击报复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导致群众不敢在网上检举揭发相关人员的违法行为。另外,还有的地方政府不重视电子政务信息的更新,出现“睡眠网站”,很久都不更新工作的内容与进展情况,群众根本不了解政府工作的具体情况,让群众无法监督。

网络监督主体非理性化与情绪化。网络监督通常采取匿名的方式,借助虚拟平台而展开。网民处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互动,但同时也有可能缺乏责任感。在这样的情况下,网民的心理交杂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网络环境中每个网络监督主体都是“独立的高度自由人”,他们对于每个网络事件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互联网具有快速传播性、超强链接性等特征,使得那些利益诉求一致的人迅速聚集起来,形成网络社群。但在这种社群中,一部分人打着监督的旗号,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扭曲事实真相,宣泄其对社会不满的情绪,甚至采用“人肉搜索”“报复性起底”等手段,从而使网络空间夹杂着混乱情绪,引发网络暴力。而网络暴力不仅会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当事人及家人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还会引发网民情绪失控,危害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网络监督机制建设

健全网络监督保护机制,保护监督主体的安全。有时群众即使发现了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或者党政机关公职人员的违法行为,但害怕举报后自己或家人遭受打击报复而放弃举报或者曝光,影响了网络监督功效的发挥。要保护群众在网络监督中的勇气,需要完善网络监督的安全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的法律法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优化网络环境,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如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关于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安全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但却没有专门针对网络监督、网络反腐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权益人保护的相关规定只是零星分散在一些法律法规中,如2014年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虽增加了关于对网络举报者打击报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内容,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当群众的监督权利受到侵害时,找不到具体的法律依据,监督权利得不到有力的保护。建议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如《网络监督法》《网络举报法》等明确网民监督的权利,依法规定对打击报复行为的惩处方式,并给出具体的量刑标准和惩治规范,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把网络监督纳入法治化进程。其次,加强保密机制建设。一方面,增强对专门负责网络监督平台的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教育,提升其业务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保护好网络举报者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建立监督者信息泄露的追责机制,对那些泄露举报信息者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调查,根据情节的轻重给予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从而鼓励网民大胆监督。

完善网络监督意见表达机制,畅通监督渠道。畅通网络监督渠道是网络监督的重要前提。须完善网络建议、处理和反馈机制,让党政机关能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或者非常关切的问题。首先,加强网络监督平台建设。关于网络监督的平台,它包括由官方或政府主导创设的专门网络监督平台,供网民提供相关的监督信息。为了方便网民监督,官方网络监督平台可分类设置专业平台,如网络举报、政策建议、政务工作改进建议、重大公共事件交流等平台,让网民监督一目了然,也有助于官方进行舆论收集。网络监督平台还包括网民个体、网络媒体或民间组织通过网络提供的论坛、社区、微博、博客、微信等单独建立的监督网站或平台,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派出专门的人员收集网民、网络媒体等自发反映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真假辨别。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因此,网络监督平台的建设既要发展与完善官方的监督平台,还要鼓励和发展网民自发建立的监督平台,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其次,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机制。让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这是做好网络监督的前提和保障。在党务和政务信息公开方面,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机密,都可以主动向社会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公众监督。一是公开党务政务、司法判决、执法重点、部门的财政预算决算、重大项目建设、公共政策等,努力提高权力运作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权力的滥用;二是公开领导干部个人信息以及家庭财产情况,让群众对被监督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三是领导的考核与晋升信息应及时通过网络公开,在這个期间开通专门的网络平台收集群众的意见与建议,让领导升迁与否的命运掌握在群众的手中,从而确保群众对领导是否晋升具有充足的发言权。最后,完善网络监督信息的反馈机制。如何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是检验我们的干部工作是真心实意接受群众监督还是搞形式、走过场的试金石”。[4]现实中很多举报信息或者反映的问题虽然被记录下来,但如果处理的进程、处理结果等后续问题得不到明确回复,久而久之就会挫败网民监督的信心。因此,对于网络监督提供的信息,要切实做好网上回复与反馈工作,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督结果反馈机制,确保群众在网上的举报信息、政策建议、服务申请等要及时回应。对于网民实名反映的问题,处理的结果应反馈给本人;对网民匿名反映的问题,应将处理结果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布。

完善教育引导机制。针对网络监督中出现的监督者的情绪化或者非理性行为,以及监督客体不愿将自己置于网络监督的情况下,除了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行为,还需要完善教育引导机制,加强思想教育。首先,教育领导干部调整心态,改变以往害怕甚至抗拒监督的心理,主动接受网络监督。学习关于网络监督的知识,并能深入研究网络监督背后群众反映出的社情民意。领导干部与网民进行网络交流时要坦诚相待,通过实名注册主动公开身份,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与群众在线交流,交流时学会运用网络语言,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与群众交流时要彻底改变传统单向思维定势,要在网络平台新渠道中,实现官与民的双向互动,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避免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带到网络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运用网络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5]其次,加强对网民法律知识教育与法律观念的培养。通过立法明确界定网络监督中群众监督与造谣诽谤、知情权与隐私权、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之间的界限,加强网民的法治观念,让群众在享有网络监督权的同时,也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监督。党和政府要掌握网络话语主导权,运用好互联网平台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从而维护网络安全意识形态。

(本文系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阶段性成果,同时受西华师范大学英才科研基金项目“地方政府间竞争失范与治理能力研究”资助,项目编号分别为:CSZ19084、17YC571)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2]《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中国网信网,2019年8月30日。

[3] [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2页。

[4]丁同民:《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监督的思考》,《学习论坛》,2006年第11期。

[5]《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

责 编∕肖晗题

猜你喜欢

监督机制从严治党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浅析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措施
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里程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企会计监督机制完善对策
建立书评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