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婺源砚山北宋歙砚作坊遗存

2020-11-02江进民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上饶市婺源作坊

江进民

2020年初,敦煌市博物馆计划将于9月展出婺源砚山北宋歙砚作坊遗址出土的文物精品。这批专题展品,是去年底婺源县砚山村徐新祥等16户村民上交给上饶市博物馆的。

茶园挖出古砚“废料”

2019年12月,婺源砚山村民在汪家茶园0.5至2.5米深的堆积土层中挖出了大量古砚“废料”和一些陶瓷砖瓦碎片,用编织袋装了500多袋,其中残砚有几百方,另有一大半是古凿痕砚料。该茶园约3亩,土层灰褐色,部分掺杂着石粉和石浆。他们还挖到一口砖砌的古井,高约0.8米,井口直径内空约0.5米。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上海、广东、福建等地一些藏家也闻讯赶来。

过去几年,村民曾在下山虎(地名)周边的自家菜地和田间,先后挖出三块古砚料:2015年的一块,刻有南宋“淳熙”年号;2016年那块,刻有北宋“嘉祐”年号;2019年12月底,村民陈成志在下山虎与庙背交界菜地中挖到的那块,则刻着南宋年号“绍兴”。

上饶市博物馆获悉后,当即组织人员赶赴砚山村实地了解情况。他们一方面向村民讲解相关政策,要求保护好现场,禁止村民继续挖掘;另一方面,鼓励村民上交挖出的古砚料。在原村长徐新祥带头配合下,村民纷纷上交,当天集中打包,运至上饶市博物馆,经过清理、分类、编号和上架,共计有9927件物品,其中残砚和砚坯420件,古凿痕砚料5045件,其它古砚料4462件。

12月27日,上饶市博物馆聘请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和江西省博物馆等处的砚石类专家,进行了现场鉴定。专家组一致确认此批藏品为北宋歙砚作坊遗留品。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章望南馆长说:“这是目前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中唯一一次发现宋代较大规模制砚作坊遗址。它不仅遗留产品数量大,残砚款式丰富,砚料材质优良,而且还有许多与制砚生产、生活相关的产品,对研究北宋歙砚开采、选料和加工制作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研价值。这批藏品,将成为上饶市博物馆馆藏的最大亮点和特色。”

专家组成员、歙砚传统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汪鸿欣介绍:“这批藏品从砚式上看,既有不规矩的唐代箕形砚,但更多的是宋代典型的抄手砚、双履砚、琴砚、行囊砚、圆形和椭圆型砚等,涵盖了北宋歙砚的各种主要款式。在近万件藏品中,有三分之一是古人加工制作过程中遗留的半成品和残缺品,还有一些是制砚工具中的磨刀石和學徒练习雕刻的习作,以及古人生活所用的陶瓷残件等。这批藏品足以证明砚山村下山虎曾是北宋歙砚作坊。”

专家组在上饶市博物馆现场鉴古砚产品

今年初,上饶市博物馆从歙砚传统技艺国家和省市级传承人中抽取三人,再次对藏品的材质和砚石价值进行现场鉴定和估价。省级传承人吴锦华认为:“这些藏品有砚山眉纹坑、罗纹坑、金星坑等古代主要名坑的石品,还有许多樟树背砚坑的老砚料。这一发现,证明樟树背砚坑最迟在北宋就已大量开采,且材质优良,品种丰富,可列为古代名坑行列。”另一位省级传承人江云青也说这批砚材保守论定的经济价值就在260万元以上,其他文物价值更是难以估算。

歙砚前世“天下之冠”

歙砚全称歙州砚,与广东端砚、甘肃洮砚、黄河澄泥砚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歙砚石材产于婺源龙尾山,故又称龙尾砚;其中砚山石,最享盛誉。

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

南唐中主李璟精意翰墨,特设砚务官一职,负责为官家造砚。另据宋《歙砚说》记载,后主李煜盛赞“澄心堂纸、李庭圭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冠,当时贵之。

歙砚石在北宋更是达到一个高峰,开采规模扩大,制砚鼎盛,文人墨客则赋诗赞誉。欧阳修《砚谱》论“歙砚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余少时又得金坑矿石,尤坚而发墨,然而亦罕有。端溪以北岩为上,龙尾以深溪为上。较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上,而端溪以后出见贵尔”。苏辙对龙尾石也评曰:声如铜,色如铁,性滑坚,善凝墨。

北宋书法四大家,都对砚山歙砚有好评。苏轼《龙尾砚歌》云:“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蔡襄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米芾《砚史》中歙砚一节,直接以“歙砚婺源石”作标题。黄庭坚更不畏艰辛,专赴婺源砚山,以自己一路亲闻所见创作了著名长诗《砚山行》:“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岳如斗蚁。路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诗中记录了砚山大规模开采制砚的盛况:“居民山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凿砺砻形如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选堪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磨方剪锐熟端相,审样状名随手是。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来涧底。”对当时的制砚技艺、龙尾石的材质纹理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宋代关于歙砚的著作颇多,除了米芾《砚史》、高似孙《砚笺》、苏易简《砚谱》、洪景伯《歙砚谱》,还有曹继善《歙砚说》和《辨歙石说》等。尤其以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最为全面,涵盖内容包括歙砚的起源、传播、砚务、坑口、赋税、石品、名状、石病、道路、匠手、攻器等方方面面,并对歙砚的砚式记载有:端样、玉堂样、风字样、月样、琴样等39种。

歙砚在元、明、清代,不及宋代的高峰。新世纪的婺源歙砚迎来了新发展,2006年婺源歙砚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婺源的朱子艺苑,先后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遗(歙砚)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目前全县歙砚生产企业(作坊)近500家,各级砚雕人才近300人,从业10000余人,去年全县产砚35万方。

今生砚山路在何方?

砚山古砚坑遍布山野溪畔,田间地头多有历代制砚作坊遗迹,可谓文化与生态珠联璧合。近年来,婺源已封禁砚山各大砚坑,严禁开采,并安装了监控设施,乡村派专人负责监管。砚山村口已建石牌坊,村史馆也在建设当中。

砚山的保护和发展也面临困难。山多田少,村民世代以采制砚石为主,封禁后经济来源靠什么?砚山的历代砚坑和制砚作坊等遗迹,在被列入国家重点文保之前,保护和发展所需资金如何解决?

首先要做好调研与规划,划定古砚坑和制砚作坊遗址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和村民生产生活区,重点保护砚山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产生活的延续性。其次要在解决砚石开采权遗留问题,进一步整合政府乡村建设等相关项目资金,改善生态和基础设施,为引进社会投资保护开发营造良好氛围。最后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打造文旅融合的特色景观,力争把砚山建成中国歙砚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和中国歙砚历史文化研学基地。

猜你喜欢

上饶市婺源作坊
上饶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村口》《婺源 陀川春雨》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基于可达性分析视角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评价与优化
上饶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与对策探析
上饶市中小学跑操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老城区的作坊:手工劳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