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芙蓉国里尽朝晖

2020-11-02李少华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青绿中国画荷花

李少华

萧振中,1958年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结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供职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作品入展广州美术学院建院40周年美术作品展、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第五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 艺术家群落展、画道潇湘——湖 南省中国画学会成立作品展、荷而不同——湖湘画荷八人展等。 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湖南省画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等。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观察》《世界美术》《当代中国画》《国画家》《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刊物。创作活动及作品被收录入《中国画艺术年鉴2005》《中国画艺术年鉴2012-2013》《湖南美术五十年》《1978—1998中国美术选 集·绘画卷》等。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辞旧迎新的钟声更加沉重。人们脸上的那一个个口罩,让这个春节倍感冷清。

但在这个冬天里,梅花依然在宁静地开放。

在这个春天里,蓝天依旧明净如洗。

而在即将到来的夏天里,三湘四水的荷花一定还会尽情绽放。

疫情肆虐,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是他们用肩膀为我们扛起了下塌的重量。在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许宅在家里,就是对抗击病毒的最好支持。

同样是宅在家里,画家萧振中用自己的方式仍在辛勤劳作。从场地考察、创作小样,到大画创作,萧振中用十几天的时间绘制了一幅堪称鸿篇巨制的荷花作品。这幅充满着蓬勃朝气的精品力作气势恢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湖湘气质和艺术表现手法的中国气派。

首先是画作的幅式足够大。这幅作品是应湖南省政府的邀请为省政府重大活动洽谈室而创作的。画作由三张八尺整张的宣纸拼接而成,总面积达96平方尺,将占据洽谈室的一整面墙。创作大画对萧振中来说从来不是问题,甚至画幅越大,他的创作热情越高涨。扎实的造型能力让他在画面构成上游刃有余,深厚的笔墨功夫让他在创作中挥洒自如。整幅画作中共有12朵荷花,每一朵荷花都姿态各异,顾盼生姿。

画作题款“风开云梦八百里,露沾芙蓉万千家”。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写尽了洞庭湖的恢宏气势。“云梦”者,洞庭湖之别称也。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写道:“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古“云梦泽”也泛指楚地,《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几千年地质运动的执着造就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地方,也科学地诠释了“共饮一湖水,湘鄂一家亲”的源远流长。在2020年春天这样全国上下驰援湖北抗击疫情的特定时期,创作一幅与洞庭湖相關的作品,更倾注了画家一份特殊的情感。

当接到创作任务时,萧振中首先想到的就是画他最拿手的荷花。荷花是洞庭湖地区的常见花种,也是萧振中常画的题材。每年荷花盛开的季节,萧振中都要前往洞庭湖写生,尽情描绘那里千姿百态的荷花。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荷花是纯洁和美丽的象征,更是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荷花的形象亭亭玉立,富有韵美,颜色有粉红、洁白等,而且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在整片的荷花池里,万绿丛中点缀着几点红,微风吹过,飘香送远,碧波荡漾的荷花池别有一番风韵。

荷花更以其独有的品格和气质,以及文化韵味,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赞颂。荷花有花中君子的美誉,低调中显现高雅。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单纯的写荷中幻化成世间人品的观照,成为世人吟唱不绝的千古名句。荷花风度高雅,但毫无哗众取宠之心;荷花秀丽端庄,却没有娇柔造作之态。朴实中见俊逸,持重中显高洁。这就是荷花美之所在。而湖南素有“芙蓉国”之美称,毛泽东就有“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句。一朵荷花已经让人陶醉,成片的荷花群,更会让人心旷神怡。湖湘大地,因为遍植荷花也凸显出一种独特气质。

萧振中一贯非常重视每一幅作品与陈列环境的协调关系。艺术创作固然要充分抒发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但一幅作品在某个特定的场所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气场也至关重要。大幅作品更加强调气势的开阔和色彩的分量,所有局部和细节的描绘也都是为整体效果服务的。萧振中创作的这幅荷花作品的幅式是规定好了的长横幅,相当于一幅放大版的手卷作品。他用有如山水画构图式样的大开大合和花鸟画表现手法的工整细丽撑起了整个画面的力量感。萧振中有意简化了荷塘纷繁的场景,用极富韵味的节奏感和简明的层次营造出一种炫丽简洁的视觉体验。萧振中选择的宣纸是略带古色的云龙纸,这样在没有下笔之前就给画面定下了一个基调,下笔之后画面上也多了一种空灵的层次。萧振中对每一朵荷花的位置、每一片荷叶的的翻转关系,以及每一根荷茎的相互穿插都做了精心安排。直到胸有成竹,他才开始落笔勾线。光白描勾线就用了整整三天时间。

在色彩上,萧振中采取的是重彩与水墨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在描绘画面中占比最大的荷叶时,先用淡墨打底,在墨色未干时,用石青、石绿进行冲积,墨色与颜色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融合效果:古拙而艳丽。这种效果既区别于中国传统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层层晕染,也不同于西方水彩画的照物写生。荷花的花瓣和花蕊则直接用胭脂和朱砂等颜料着色。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画法总结为中西结合的结果。重要的是画面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在中国画这个正脉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华贵、空灵、玄妙、浸润,元气流动、天机自然、时空一体、回旋往复,都是对色彩语言的妙用。这种色彩语言的独特情调,表现出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虔诚礼赞。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有“青绿山水”一说。“青绿山水”是指用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等作为主色的山水画。“青绿山水”始创于唐代,经过几代画家发展传承,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现方法,但要画好难度很大。清“四王”之一的王石谷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换言之,画青绿没有水墨画功底是不行的。在古人画论中,有“重彩花鸟”一科,似乎未见“青绿花鸟”之说。萧振中的荷花作品用笔精细而不琐碎,用色瑰丽而不火燥,画中渗以水墨皴法,既有青绿山水的明丽,也有文人画的“气韵”。这算不算是萧振中的独创,我们不得而知。但萧振中对艺术探索的脚步,从来都没有停止。

中国的传统绘画史,是一个文化的遗传史。传统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继承那些优秀的、重理的、重个性的、重创造的、不断突变和飞跃的艺术。在绚丽多姿的艺术长河里,一切都有源渊,有根有本。但历经了时间的考验,注入了时代气息的艺术才能保持它生生不息的繁衍能力和常青不败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画创作领域中,萧振中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新的表现手法。2020年春节前夕,萧振中在湘西自治州博物馆举办了一个扇面作品展。作品均为一平方尺的小幅作品,大多以水墨的形式来表现。这次展览充分展示了萧振中在传统水墨上的扎实功底。这是一次对传统的回归和强化,也是他为下一步的探索做好充分的准备。

春节之后的这次大幅荷花作品的创作,萧振中希望能够完成一次新的突破。创作完成后,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感慨:“有人喜欢说水墨才是正宗中国画,观点拧着不肯放手。殊不知伟大的古人生产出迷幻的宣纸、笔、墨,还生产出了石青、石绿、胭脂、赭石等绚丽色彩,供人们进一步对自然情感更为贴切、准确表达的同时,又不失意象的表现。艺术在科技强有力的推动下已经呈现出多元时代。守一己见固然可贵(艺术是可以独持偏见的),但是艺术没有真理也是其大道理。”

“向伟大的中国先贤致敬!”

2020年3月2日

猜你喜欢

青绿中国画荷花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
仇英:青绿山水最后的盛世
青绿与水墨的融合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