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远流长的鼎丈化》

2020-10-30郑一斐设题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礼制铭文青铜器

郑一斐设题

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汇聚于铜鼎一身,使其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铜鼎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鼎演化而来,最初用来烹煮食物。最早的铜鼎见于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经商、周发展至极盛,两汉至魏晋时期逐渐衰落。早期的铜鼎,因铸造技术的局限,形制比较单一,以锥足圆鼎为主,器壁较薄,纹样简单,充满了原始性。

商中期以后,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和日益重要的祭祀的需要,鼎的形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方鼎和分档鼎,且形体也不断变大,鼎足由原来单一的锥足发展为柱足和造型各异的扁足;同时纹饰也逐渐精美繁缛起来,甚至整器都有装饰的纹饰,而且主次分明。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以族徽与日名为主题所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青铜鼎由此进入了它的繁荣期。

西周是青铜鼎发展的全盛时期,时代的更替变革必然会给青铜器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纹饰和鼎足上,纹饰由繁绸逐渐变得简约,青铜器满花的装饰风格已经不是主流。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鼎足。西周早期的柱足从中期开始向蹄足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突变是这一时期的青铜鼎已经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礼制用器,由此也赋予了青铜鼎政治与精神的含义。列鼎制度就是在这时兴起的,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长篇铭文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铭文内容涉及册命、战争、诉讼和婚嫁等许多方面。在类型上,西周青铜鼎较前代也有所发展,既有庙堂重器,也有人间烟火气息浓郁的实用型的温鼎等。

东周以降,周王室日趋衰微,争霸与兼并不断,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却迎来了铜鼎的第二个高峰。各地诸侯为了彰显实力和等级,僭越造鼎的现象不断,于是各地都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铜鼎。如繁复精美的楚式铜鼎,就是以如浪花飞溅般的变形蟠螭纹为主要装饰纹饰,显现出楚人的浪漫主義精神,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王子午鼎。而承袭了周人文化的秦式铜鼎却日趋质朴,纹饰也较楚式铜鼎简单。这种充满了僭越意味的用鼎与周代礼制相矛盾,于是,作为礼器的铜鼎就渐渐消失了。虽然它已经失去了“名尊卑,分上下”的社会功能,作为曾经的庙堂祭器,人们还是给予鼎很高的礼遇,并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

汉代是青铜鼎走向衰落的时期,铜鼎形体较小,以实用为主,器壁较薄,多为鼓腹、素面,铭文一般刻于鼎外,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羽阳宫鼎。

(摘编自2020年4月6日《人民日报》,作者:陈亮)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铜鼎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鼎演化而来,因其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B.铜鼎形制比较单一,纹样简单,以锥足圆鼎为主,充满了原始性,是因为铸造技术有局限性。

C.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铭文开始出现,青铜鼎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开始进入繁荣期。

D.西周时期,青铜鼎被赋予政治与精神的含义,所以青铜鼎也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礼制用器。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以前,青铜器满花的装饰风格曾在一段时期中是青铜器装饰风格的主流。

B.鼎足在商代中期以后经历了锥足到柱足和造型各异的扁足的改变,西周时期又由柱足向蹄足的方向发展。

C.青铜鼎上出现铭文,内容涉及册命、战争、诉讼和婚嫁等许多方面,都是西周时期青铜鼎的新特点。

D.铜鼎在起始时期和衰落时期形体大多都相对较小,其形体从商代中期以后开始不断变大。

3.下列对原文表达方式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总分结构,表达了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题。

B.文章以朝代为轴,主要介绍了铜鼎自商、周繁荣发展至汉逐渐衰落的历史。

C.文章在谈到青铜鼎成为礼制用器时,引用《左传》对礼的表述,有力地说明了观点。

D.文章用王子午鼎和秦式铜鼎做对比,突出了东周时期僭越造鼎的现象不断出现。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细观铜鼎纹饰的变化,周人文化是相对简约质朴的,秦式铜鼎和汉代铜鼎也承袭了周人文化。

B.青铜器的发展受到时代更替变革的影响,其外在变化体现在纹饰和鼎足,内在则是政治和精神等文化含义。

C.商代中期偏晚以后,青铜鼎外开始出现铭文,铭文内容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能为古文字学提供研究资料。

D.虽然在铜鼎的衰落时期,作为礼器的铜鼎渐渐消失,其实用性成为主流,但人们还是赋予铜鼎文化象征意义。

答案与解析

1.A

命题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析:B项,以全代偏。原文第2段说“早期的铜鼎,因铸造技术的局限,形制比较单一,以锥足圆鼎为主,器壁较薄,纹样简单,充满了原始性”,选项中去掉了“早期”,以全代偏。

C项,偷换概念。原文第3段说“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以族徽与日名为主题所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青铜鼎由此进入了它的繁荣期”,选项中说“青铜鼎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开始进入繁荣期”,偷换概念。

D项,强加因果。原文第4段说“更重要的突变是这一时期的青铜鼎已经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礼制用器,由此也赋予了青铜鼎政治与精神的含义”,表明青铜鼎从成为礼制用器开始被赋予了政治与精神的含义,而选项中“青铜鼎被赋予政治与精神的含义,所以青铜鼎也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礼制用器”,强加因果。

2.C

命题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析:“出现铭文”并非西周时期青铜鼎的新特点。原文第3段说“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以族徽与日名为主题所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第4段说“列鼎制度就是在这时兴起的,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长篇铭文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铭文内容涉及册命、战争、诉讼和婚嫁等许多方面”。

3.D

命题点: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表达方法。

解析:原文第5段说“各地诸侯为了彰显实力和等级,僭越造鼎的现象不断,于是各地都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铜鼎。如繁复精美的楚式铜鼎,就是以如浪花飞溅般的变形蟠螭纹为主要装饰纹饰,显现出楚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王子午鼎。而承袭了周人文化的秦式铜鼎却日趋质朴,纹饰也较楚式铜鼎简单”,用王子午鼎和秦式铜鼎做对比,用意是突出表现各地都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铜鼎。

4.B

命题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A项,原文第4段说“西周是青铜鼎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纹饰和鼎足上,纹饰由繁缚逐渐变得简约,青铜器满花的装饰风格已经不是主流”,第5段说“承袭了周人文化的秦式铜鼎却日趋质朴,纹饰也较楚式铜鼎简单”,最后一段说“汉代是青铜鼎走向衰落的时期,铜鼎形体较小,以实用为主,器壁较薄,多为鼓腹、素面,铭文一般刻于鼎外,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羽阳宫鼎”,从中可以看出秦式铜鼎承袭了周人文化,且周人文化体现在铜鼎上有简约质朴的特点,但是并未提到汉代铜鼎与周人文化的关系,所以不能就简约质朴的特点推论出汉代铜鼎与周人文化存在联系。

C项,原文最后一段说“汉代是青铜鼎走向衰落的时期……铭文一般刻于鼎外,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羽阳宫鼎”,体现出汉代铭文一般出现在鼎外,但是不能佐证选项中“商代中期偏晚以后,青銅鼎外开始出现铭文”。

D项,原文第5段说“东周以降,周王室日趋衰微,争霸与兼并不断,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却迎来了铜鼎的第二个高峰……这种充满了僭越意味的用鼎与周代礼制相矛盾,于是,作为礼器的铜鼎就渐渐消失了”,最后一段说“汉代是青铜鼎走向衰落的时期,铜鼎形体较小,以实用为主”,说明在铜鼎的衰落时期其作用以实用为主,但是在铜鼎高峰时期的东周,作为礼器的铜鼎就已经渐渐消失,而非在衰落时期渐渐消失。

猜你喜欢

礼制铭文青铜器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