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贵曲

2020-10-30肖学军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伏笔八哥野猫

肖学军

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说得好:“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这里的“曲”就是指文章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这样的文章张弛有度,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凌叔华的小说《小哥儿俩》就是这样的好作品。先看原文。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趴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打太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溜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說,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住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这篇小说综合运用了悬念法、突转法、伏笔与铺垫、巧合法等,使作品构思精巧,摇曳生姿。

—、悬念法

好的文章既要“设悬”,也要“释悬”。“设悬”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悠长,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看戏归来,大乖、二乖忽然发现自己喜欢的八哥给野猫吃了,伤心大哭后,哥儿俩准备去找野猫算账。“'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打太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小哥儿俩有没有报成仇呢?阅读至此,你肯定想继续读下去。接下来关于那个晚上的任何情况文章一字未提。这就是悬念,吊足读者胃口。

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事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它是通过情节的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小哥儿俩》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法。比如小哥儿俩喜欢的八哥,突然就不见了。这是一转。小哥儿俩兴师动众、义愤填膺,本想去找野猫替八哥报仇,这时妈妈却吩咐厨子:“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打太狠了,吓吓它就算了。”看到这里,读者为野猫死里逃生松了一口气,即使小哥儿俩打它,下手也不会太狠。这是一转。“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小哥儿俩听了妈妈的话,气却没有消。这又是一转。待第二天,小哥儿俩看到野猫了,老猫、小猫本可以一网打尽,统统打死而后快,可当毛茸茸的小猫出现在小哥儿俩面前时,他们早忘记了为何而来。他们对眼前的小猫疼爱有加,这更是读者始料未及的,情节再转……如此种种“突转”的巧妙运用,让作品情节峰回路转、妙趣横生。

三、伏笔与铺垫

伏笔既有上文为下文埋伏线索,也有上文对下文的暗示。有了伏笔,读者读到下文相关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之感。《小哥儿俩》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多处设伏,情节发展的暗示性特别强。比如:文章浓墨重彩描写小哥儿俩对七叔叔送的八哥喜欢得不得了,这是铺垫。第二天清晨的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小哥儿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做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人物前后举动强烈的反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是孩子喜欢小动物,注意力容易转移使然。二是与他们生活的家庭氛围不无关系。他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和谐,无论父母与子女,还是主仆之间关系都很融洽。三是小哥儿俩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里有书房,书本是无声的老师;父亲带孩子看戏,戏中有乾坤,教人明事理;父母的知书达理,对孩子就是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这样的伏笔与铺垫,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四、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情节黏合剂,把不同的情节粘连在一起。《小哥儿俩》中,清明七叔叔放假,有空送八哥上门,这给野猫作恶创造了条件;饭后父亲和七叔叔、小哥儿俩要看戏去,家里无人,给了野猫偷嘴的机会,这是一个巧合。对于作恶的大猫,小哥儿俩想报仇雪恨,可偏偏大猫有身孕了,并产下了小猫,这是最大的巧合。巧合也是一种情节催化剂,它能在一连串的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产生突发性的转变,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

(插图/稻荷前)

猜你喜欢

伏笔八哥野猫
镜子前的八哥
八哥
等一会儿
野猫的城市
聪明的八哥鸟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会说话的八哥
香港“乐坛小野猫”到访!
野猫引出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