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学对话

2020-10-30宋正艳

中国教育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帕尔默恐惧对象

宋正艳

其实,教学对话这个主题并不是帕克·帕尔默最新阐述或者是唯一进行阐述的教育家,如保罗·弗莱雷在他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当中也提及了对话,但他主要是论述的是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对话,从而让被压迫者实现自身的解放,但他对教学中的对话并没有很多具体的认识。然而,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中对教学对话就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一、教学对话的必要性

(一)教学源自真实的心灵

1、何为真实的心灵

所谓真实的心灵,主要是指教师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当教师失去心灵,就会失去他们生命的鲜活,那么教师对教育的态度也就会变得粗暴。教学中总会有各种的困惑,面对它们,教师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而教学必须源自真实的心灵方能协调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首先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到你自己,这和认识到学生和认识到你的学科是同等重要的,认识你自己既不是自恋也不是自私,这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你自身内心的想法与方向,认识到你自己的灵魂,这是作为教师所必须的素质要求。

2、现实中的矛盾

教学要来自真实的心灵,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一些矛盾困扰着其真实性。首先第一对矛盾是教师的内心世界与外部景观,即教师自己内心的生活感受与外界社会对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种种之间存在着矛盾。一旦来那个着之间出现了较大的鸿沟,总会引起教师的不真实反映,要么遵从内心而忽视外界的正当指引,要么就是屈从于外界的要求而放弃自己的欲望。所以为了调和这样的虚假性,教师自我对话就会显得很重要,以此来调节好冲突;第二对矛盾是教学方法与技术技巧,即优秀教师成功教学的方法与现代技术媒体的依赖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教师同心理治疗师一样,直到成为真正的教师之前,教师所用的也是技术,(p5,《教学勇气》导言)然而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是需要摆脱技术机械的掌控,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能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要学会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进行对话。

(二)一种恐惧文化的盛行——教育与生活的分离

1、教师内心的恐惧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中也是时刻充满着各种恐惧,恐惧学生的“好动”,恐惧被分离的其他知识门类,恐惧同辈竞争的压力,恐惧外部体制的权力。正是有这么多的恐惧来源,教师内心的害怕才会与日俱增,才会躲避现实而不敢接受现实,从而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一旦自己精心策划的计划被外界的某种突发情况打乱,教师就会感觉毫无准备,只能采取最原始直接的方式来打压——武力强压,感觉这样才能掩饰自己的恐惧,把责任推脱出去,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减轻自己应付的某些责任,因为我们习惯了这样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我们习以为常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p41)

2、学生内心的恐惧

除了教师感觉恐惧外,学生内心也是有恐惧的,特别是那些被称为“有问题学生”,又叫社会边缘人,他们常常被学生群体、被老师们和家长们所孤立,经常被冠以愚蠢、平庸的头衔。而他们自己为了不惹麻烦,不讨人嫌弃,于是就学会了沉默,他们因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而选择不说话,认为这样比较安全。是的,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p40)然而他们不是天生就这样,他们是被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外界环境所造成的,虽然也存在自己主动进入沉默之圈的少数,但大部分是恐惧的,感觉只有在自己的时间里才是最安全的。

3、一种错误的认识方式

教师和学生之所以感到恐惧,就是因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从而致使我们的教育根植在恐惧的土壤当中,这种错误的认识方式就是“客观主义”的方式,它是这样描述真理的:真理是只有通过把我们自己,把我们的身心与我们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才能获得的东西。(p45)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我们自己不纯洁的东西不至于污染到真理,才能认识到其真正好的东西。所以在这种恐惧的驱使下,客观主义阻止了我们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联系,从而也就无法进行对话。

教师内心恐惧,学生内心也是恐惧的,从而师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对话,不能彼此坦诚,再加上进行分离的认识方式,这样就阻碍我们与他人,我们与外界事物进行交流与沟通。

(三)教與学存在悖论

1、个人与公众

教学这个大空间是大家一起组成的,在其中能有所收获的既包括群体也是包括个人的,所以为了实现共赢,这个空间既鼓励个人发表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然而现实中却是另外一幅画面,当大家面临一个共同的选择时,总习惯采用的是多数服从少数,然后定了一个认为大家都合适的方式或答案,从而选择忽视了那部分少数的利益,我们知道有时候真理却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这种个人与公众相悖的现象一直是教学中存在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两者之间缺乏沟通,互不联系。

2、理论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一直是教学中存在的一种常态,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总存在脱节,致使学习越来越枯燥,越来越死气沉沉而变得厌烦。现实中存在着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来证明两者脱离会带来的危害,如有能高分考上清华大学,自己却不能单独生活的孩子。或者有的学生因为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同伴的关系而选择残暴报复的等等,都是因为只掌握了知识,而没有学会做人的偏激现象。所以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让理论与实践时刻保持对话,保持亲密联系,方能改善教学的活力。

3、教师与学生

教学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只要处理好了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他的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当然,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调节,因为,现实当中是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好几十个学生的情况,如果说教师与某个学生是很容易处理好关系的,而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学生的要求的,所以,师生和睦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双方时刻沟通进行对话,一起使所有的事情都能化险为夷。

二、教学对话的具体内容

(一)教师与认识对象的对话

1、认识对象

教师的认识对象可统称为“伟大的事物”,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人,包括他人与自我;二是物,即一切非人类形式的事物。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二种非人类形式的事物,这是很多教师在对话时所忽略的一类,这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有时候它们在我们获得真理时所起的作用会更大。为此,帕尔默也说: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p99)

2、对话形式

教师认识的是“伟大的事物”,它对我们是具有无限魅力诱惑的,它是不确定的,想要与它对话,你必须做好接受各种可能性的准备:你必须接受多元化的思想,你必须接受多重含意的解释,你必须接受具有创见性的论争,你必须学会诚实,你必须学会谦虚,你还必须解放自己成为自由的人等等这些。当然这些也是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在,所以,作为教师,你必须在“伟大事物魅力”的指导下,以一种开放性地、互相尊重和宽容地态度与认识的对象进行对话。

(二)学生与认识对象的对话

1、认识对象

学生学习时的认识对象主要是第三事物,它是以主体为认识中心的一件伟大的事物。第三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能令教师和学生都为他们的所做所说负责。(p111)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自己正在从事的都应该有一颗热情的态度,只有把它们当成有生命的个体,才能有正确认识它们的可能性。

2、对话形式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师生进行对话的共同体,也就是创立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这样一方面既没有忽视学生,使学生被引进了一个比他们的经验和自我世界更大的世界,可以扩展他们个人界限并扩大了他们的共同体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尊重了教师的需要,可以激活我们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关联。其次,我们应该创建这样一个对话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最后,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毕竟世界万物不可能全部兼顾,找到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认识是最好的方式。

(三)学习主体之间的对话

1、学习主体

这里进行对话的主体主要包括三对,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自我、教师与同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帕尔默主要是從教师的角度来看的,讲的是教师与其他学习主体的对话。现实中,教师可能知道要与学生进行对话,但往往忽视了自己内心最需要满足的很多要求,也可能会因为竞争压力而不敢与其他同行进行直接的对话,对此,帕尔默就鼓励我们老师要有敢于迈出这种恐惧的勇气,勇敢与他们自认为“不可能的对象”进行真挚的对话。

2、对话规则

因为涉及到的对话主体的是人类形式,因此进行对话就必须有相应的规则方能更加有效。帕尔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第一,学习主体之间要公开而真诚地互相交流,做到彼此聆听,毕竟只有你展开了自己的心扉,别人也才能将心比心,能够与你分享他们真实的想法;第二,寻找到有关于教学基本议题的适当主题,对话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应该多谈谈关于教学方面的话题,这样才对自己的教学有益处;第三,学习主体都应该有自己真实的实践经历,对于别人的经历讲太多都总归没有自己的一点亲身体验而来的感受来的有价值;第四,在对话时,应该集中精神参与并有客观的态度来回应,切记有敷衍的态度,这样就不会取信于他人,也就不会有下次交谈机会了;第五,对话必须是双方自由的选择,如果进行的对话是强迫的,就会引起反抗现象,得到的反馈也是虚假的;第六,对话应该有一定的领导,对话有了领导就有了期待和引导,这样的对话才会更加顺利,得到的结果才是更有效的。

三、教学对话的阶段

(一)需要对话

需要对话就是指我们决定不再过一种“分离”的生活,这是我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需求与愿望,一种走出自己圈子愿意与人交流的想法,当然,这种需求并不是突然兴起的,主体可能是在自己的生活当中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困境想要寻求帮助,也可能是收获到了自己最渴望的成果而没人分享的时候想找人分享喜悦,也可能就是单纯不再想自己独自沉思想找人倾诉倾诉,这都是需要进行对话的前兆,也是对要进行对话做的心理准备。

(二)寻找对话对象

教学需要进行对话,但并不是“来者不拒”,对话是一种双向性的活动,只有双方都是感到自在和开心合得来的才会有比较愉悦的交谈,那么你应该找到你“志同道合”的对象,这样才能有共同的语言,才能有继续交谈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彼此的优缺点,好好发挥彼此的长处,从而就利于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这样就能提供更多的相互支持和发展共享愿景的机会。所以,一个好的对话可以说是你与你的对象一起合作决定的。

(三)进行对话

有了“志同道合”的谈话对象,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主题进行对话,真正进入对话的过程,你就已经走入了公众的视线里,你就必须学会把你个人的问题转化为公众的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你要做好时刻接受充满活力的批评的准备,就像帕尔默说的:“要最大限度地缩小阴影和最大限度地扩大光明,唯一的方法是使运动面对公众的批评——走向公众,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接受公众的批评。”(p168)所谓“旁观者清”,就可以说明进行对话是为了通过与他人交谈来清楚地认识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走向完善。

(四)重获教学勇气

对话结束后,我们获得更多的是精神奖励——重获教学勇气,这就要回到你开始为什么想要进行对话的阶段是对应的,毕竟大部分时候,你是在教学实践中受到了挫折才会有交谈的必要,你想解放自己,你想调整自己的状态,也可能是想调整现实的某个不满意的方面,但不管怎样,你都必须选择停下来,找找前方行进的方向,找找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这就是对话的绝妙之处,对话可以让困惑的你找对前行的方向,不再害怕和退缩,重获教学的勇气。

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里就比较深刻地阐述了教学对话的必要性,也提及了一些教学对话的具体内容,还认为对教学对话有着大概的一个进行阶段。他认为教学对话是重拾教师教学勇气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所以,教师与其他认识主体以及认识对象进行一个比较好的对话,就能帮助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就能更有效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就能更好地认识他所研究的学科,总之,进行一个有效的教学对话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帕尔默恐惧对象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画中有话
澳“狂言大亨”竟要求总理自杀
个性签名
表达恐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