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历案评价任务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2020-10-30赵志冉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习目标评价方法

赵志冉

摘要:学历案是近些年所提出的教育领域内的新概念。部分学校在崔允漷教授的理念指导下对学历案的设计和运用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评价任务是学历案所獨有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串联学历案其他内容的桥梁和纽带,同时评价任务的设计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针对评价任务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更好地完善学历案。

关键词:学历案;评价任务;学习目标;评价方法

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为了便于儿童自主或社会建构经验,围绕某一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专业化预设的方案[1]。崔允漷教授最早提出学历案这一概念,他指出:学历案是从预期学生学会什么为出发点,设计并展示学生学会的过程,并以学生是否学会为最终评价标准。一份完整的学历案包括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作业、学后反思六个部分。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是“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活动,最后进行教学评价”,而学历案则把评价任务设计在学习过程之前,即“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设计评价任务,最后实施学习过程”,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设计。其中评价任务就像学历案的一条主线,它串联起学历案的目标—过程—评价,是学历案中真正的灵魂所在[2]。

评价任务是用来收集学习目标达成的证据,它的前置更好地发挥了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让学习过程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让每一步学习环节有明确的任务驱动,让学习者提前知道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样就确保了学习过程的高效性。

一、评价任务的界定

评价任务是基于学习目标并且为检测学生学习是否达成目标而设计的任务评价形式,它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做出评价的重要依据。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获取知识的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整合、知识的应用等融合于课堂具体环节中,通过任务驱动来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评价任务是学历案的核心要素之一。

二、评价任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任务的设计应遵循目标—评价—活动—检测一致性原则。评价对应前面的目标,评价贯穿于活动过程,并为后面的检测提供依据。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教学改革之路,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本校悦动课堂为基础、以学历案为主导的教改之路,但在评价任务的编写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不一致

(1)     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无关

部分教师在制定评价任务时抛开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另起炉灶设置了评价任务,两者的指向性完全不一致。这样就导致评价任务和学习目标不吻合,通过评价任务这座桥梁始终无法到达既定的学习目标,这样的评价任务是无效的。

(2)     评价任务落后或超前于学习目标

在学历案的设计中,大部分教师能够把握评价任务的方向性,使其能够和学习目标基本保持一致。但在评价任务的表述时,由于个人理解偏差或用词不够准确,评价任务有时会落后或超前于学习目标,导致评价和目标无法完全吻合。

例1:教师A在进行苏教译林版教材7下Unit4Finding your way教学时,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方位词east,west,north,south,southeast,south-west,northeast,northwest等,能够读懂地图并会介绍地点方位。

设计的评价任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常州名胜古迹,检测学生方位词的掌握情况。

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方位词以及如何介绍地点方位,在评价任务中“小组合作讨论常州市名胜古迹”没有聚焦学习目标。学生看到这个指令后很容易发散到讨论名胜古迹的趣味性上,而偏离了本环节地点方位知识的中心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果然很多同学在一起讨论恐龙园interesting。建议将评价任务修改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常州名胜古迹的方位分布,通过组内汇报的形式检测学生方位词掌握情况。

同时,常州是授课教师所在的城市,而不是上课学生所在的城市,学生对该城市缺少了解。该任务超前于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容易形成断崖式难度,建议使用学生较熟悉的教学资源,降低任务难度。

2.    评价任务可行性差

学历案中评价任务的执行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读完评价任务后应该立刻明白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因此,评价任务应包含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等评价要素。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些评价任务用词不准确,描述不清晰,指令不明确,学生读后不知所以然,这样的评价任务可行性就很差。

例2:苏教译林版七年级上册Unit3Welcome to our school 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学中,教师B确定的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如表1所示。

分析:教师B在编写评价任务时,已经注意到了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但在评价任务的表述中仍然存在用词模糊、指令不清等情况。如评价任务1中“通过教授生词”与该教师的实际课堂要求不符合。评价任务2中“通过师生对话”该指令过于笼统,学生仍不知道即将谈论什么,不利于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在评价任务3中“,让学生表演对话”指令不清晰。本节课共有2段对话,表演哪一段对话?表演的形式是学伴合作还是小组合作?没有给出清晰指令。

3.    评价任务形式单一

(1)     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不足

终结性评价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而进行的评价,是教师较为熟悉的课堂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填空、单选、翻译、连线等练习题目作为课堂评价的手段,甚至一些教师使用期中、期末或中考题目作为课堂评价的内容,美其名曰“课堂与考试无缝对接”。部分学校管理者出于短期利益考虑,也对这种做法大加赞赏。当这种“近视”的终结性评价占据了课堂,过程性评价就越来越没有生存的空间。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了。

(2)     评价缺少分层,忽视个体差异性

大部分教师设置的评价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很少进行分层评价。班级学生由不同的个体所构成,这些个体在认知水平和能力上有所差异。面对同一项稍微艰巨的评价任务,不同的个体在同样尽力的情况下所完成的效果可能不尽相同。而评价的要求和标准可能是唯一的,这样就造成部分后进群体学生的评价结果永远落后于班级的优秀群体。评价结果长期固化,不利于班级后进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评价任务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1.围绕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

华东师大周文叶博士指出,可以有效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任务应满足三条标准:与目标匹配、看得明白、实施可行[3]。保持与学习目标指向性高度一致是制定学历案评价任务的首要标准,课堂的一切教学设计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評价任务亦是如此。

同样是例1中的教学内容,教师C设计了不同于教师A的评价任务。在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C在教室里根据座位的分布选取了8位同学,同学之间相互介绍自己在其他同学的哪个方位,然后让其他同学介绍这八位同学在教室里的方位,如图2所示。

教师C把知识点巧妙地融合进教学场景内,通过学生的现场呈现,生动、形象、立体地展现了所学知识。该检测评价环节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而设置活动,充分利用了现场资源,让全班学生都置身于教学场景内,设计新颖,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此环节所检测的知识点自然掌握牢固。

2.增强评价任务的可行性

评价任务一定要简单易懂,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一看即懂,一点即透,具备较强的可执行性。

如例2的评价任务1:“通过教授生词……”“教授”在这里是动词,动作发出者是教师,而学历案的评价任务一般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描述,所以“教授”一词与设计理念背道而驰。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发现,该教师的生词部分是作为课堂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课前提前自学掌握,课堂进行检测完成。为此,对评价任务做了修改,修改后的任务评价如表2所示。

3.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

因此,评价任务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使用检测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应注意渗透过程性评价。学历案关注学生能力提高和素养提升,重视过程性评价,提倡采用边学边评价的形式。从学习过程与评价任务的关系来看,在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位一体的关系中,评价被看成是镶嵌于教—学之中的一个成分[4]。过程性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调控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策略,让学生获得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过程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跟踪性评价,良好的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实现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

(2)关注个体差异,落实分层性评价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在智力、能力、表达力等方面存在着先天差异,后天环境的影响又会让这种差异性进一步扩大。为此,如果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会让一部分学生备受打击。因此,在相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分层设计不同的评价任务,真正落实分层性评价[5]。

评价任务是学历案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巧妙地把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检测串联起来,在学历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学历案的灵魂所在。在学历案的设计过程中,评价任务的设计只要能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增强其可执行性、注意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就一定能够解决其设计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让评价任务真正发挥在学历案中的灵魂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J].人民教育,2017(20).

[2]   吕建林“.学历案”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教育,2017(03).

[3]   周文叶,陈铭洲.指向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访斯坦福大学评价、学习与公平中心主任Ray Pecheone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7).

[4]   崔允漷.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   包旭东,尤小平.学历案:促使每位学生“真学习”——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课堂教学方案的整体性变革探索[J].人民教育,2017(19).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历案的初中生学习力提升研究”(D/2016/02/02)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学习目标评价方法
编织英语课堂交往的经纬线
程序设计类课程多维评价方法探索
商用车动力性、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