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言作品的价值探析

2020-10-29贾素慧

今传媒 2020年9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

贾素慧

摘 要:兴盛于晚明的清言,以文辭简洁,富有文学审美情趣与深厚人文内涵,成为一种蕴含哲思的格言式文体。清言所描写的生活环境往往是清静安宁的,泉边林下、暮霭烟霞、诗意生活的营造构筑了一个灵动的艺术世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

关键词:清言;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9-0008-03

清言作品蕴含人生哲理,又具有清新雅致的美文风范,一直广受读者喜爱,《明清文人清言集》由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编集,是读者赏析研究清言的典范作品。

兴盛于明末清初的清言,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处世哲学、人生体悟、读书明理、诗文书画、山林明月、田舍野兴、暮霭烟霞、花鸟虫鱼等。清言最有魅力之处在于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表现,清言构筑了一方山野逸士的净土,清静的自然环境、清雅的诗意生活、清闲的悠然意绪,通过清丽俊雅的艺术形式得到表达。

一、清言,滥觞及其承续发展

清言作品承续唐宋语录笔记的传统,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诸子语录,如老子《道德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孔子《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语录笔记发展至魏晋,名士高谈老庄,玄学兴盛,崇尚清谈,《世说新语》记载了汉末魏晋间士族阶层的琐言、遗闻、轶事,文约旨丰,文笔清雅,开清言先导。如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唐宋时期,禅宗语录、小品文、宋人笔记大量出现,直接推动了清言的鼎盛。

清言类似语录,却具有更多的趣味与诗意,追求语言的雅致与美感。如对比禅宗《临济录》一则与屠隆《清言》一则。前者,“上堂云:‘一人在孤峰顶上,无出身之路;一人在十字街头,亦无向背。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不作维摩诘,不作傅大士。珍重”。后者,“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前者重在悟道,朴实直白;后者独抒性灵,优美文雅,一种语录所无的赏心悦目与审美经营。清言取法小品,小品自晚唐皮日休、罗隐、陆龟蒙的创作,发展至晚明,短小精炼,表达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文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趣尚,形成清言小品一类。清言取法笔记,笔记灵活自由,有闻即记,琐粹片断,往往真切随意。清言在偶有所兴,随笔而记上正与此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明清清言,系乎时,藉乎情,随运而发。

清言作品兴盛于晚明,明末政治黑暗,文人仕途受挫,转而山林水边,以名士的清赏抗争世俗纷乱与名利喧嚣。他们书写性灵,不拘绳墨;睿智清醒,隐而警世。如屠隆、陈继儒、彭汝让等。“山人墨客,莫盛于明之末年,刺取清言,以夸高致,亦一时风尚如是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二《增定玉壶冰》提要)

清言于颓放中寓意醒世箴戒,在闲趣中蕴含心灵关怀。一种向往心灵与精神的自由,追求闲适自在、清雅高致的艺术形式成为风尚,表现在创作上,就是明清清言。

二、清言,优美雅致的文学精品

清言富有文学性、情趣性、艺术性,表达风格清丽雅致,语言韵散和谐,有诗歌的意境和骈体文的工整,短小简约,俊雅隽永。如:“篷窗夜启,月白于霜;渔火沙汀,寒星如聚” “三径竹间,日华澹澹,固野客之良辰;一编窗下,风雨潇潇,亦幽人之好景”[1]。

1.清谧山水田园的追求。与世俗生活的纷扰相比,清言所描写的生活环境往往是清静安宁的,泉边林下,清风明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成为理想的家园,心灵的栖息地,如“霜降木落时,入疏林深处,坐树根上,飘飘叶点衣袖,而野鸟从树梢飞来窥人。荒凉之地,殊有清旷之致”“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1]。

2.诗意生活的营造。对寡淡的日常生活来说,清言在努力营造和设计一种高雅,释放一种“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洒脱。如“茶熟香清,有客到门可喜;鸟啼花落,无人亦是悠然”“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1]。

3.清净闲适心境的修炼。身处滚滚红尘,如何修炼一方净土,清言以“经验者”的姿态敦敦善诱,“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食,自有一段真趣。纷扰不宁,忧患缠身,虽锦衣厚味,只觉万状愁苦” “凡人之目,终日视外事,故心亦逐外走;凡人之心,终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谓之存想”“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省事之至,至于心地光明;多事之至,至于身家俱困”[1]。

清言以丰富多彩的情趣,寓意强烈的色彩,在诗的意境中构筑了一个灵动的艺术世界,“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呗,觉耳中别有不同” [1]。清言被喻为“清凉剂”,尤其是清言所描绘的山居田园使人心驰神往,秀美风景令人身心愉悦,最能扣动现代都市人的心弦。闲适生活和大自然生活中的美好,可望而不可即,但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眷恋是一种天性,当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疲倦时,当在忙碌的世情中厌倦时,品一品清言,启发我们,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三、《明清文人清言集》的特色

《明清文人清言集》由日本九州大学合山究教授编选,北京大学陈熙中、张明高二位教授注释。此书分为明、清两部分,明代遴选四十五种作品,包括屠隆的《娑罗馆清言》《续娑罗馆清言》十二则、徐学谟《归有园麈谈》十则、陈继儒《读书十六观》四则等;清代遴选三十五种,包括金圣叹《快说》三十三则、魏禧《日录里言》二则等。每种作品选录多少不等,如吴从先《小窗自纪》四十七则,夏寅的仅一则,皆具有代表性,特色鲜明,有感染力。

此书与当下乘“国学热”之势推出的諸多古代笔记、格言、箴言等古籍图书不同,诸多或因编选者知识学养不足,或为编选者识见格局所限,致使内容芜杂、良莠不齐。《明清文人清言集》编者合山究先生是著名汉学家,治学严谨,在内容取舍方面充分考虑到现代社会、当代人群的处境与心态,将知人论世的古典意趣与同理共情的当下关怀结合起来,从而使明清文人清言跨越百年,直指人心,在导人求真、向善、审美等方面引发当代读者的强烈共鸣(白岚玲教授推荐语)。

合山先生称清言 “作为一种随时的、片断的人生省察记录,清言也许只反映心灵的小小侧面,但是这一小小的侧面,却把人生的秘义、处世的妙谛都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合山先生将中国清言拟为“心灵的中药”,认为“其中蕴涵着无法形容的滋味,能深深地沾溉人的心灵……中国的箴言(清言)常常被比作‘药石。为烦恼所困扰而迷失了自身,此乃心灵的病态,格言正是疗救此病的药物……清言是文学性的、情感性的东西,换言之,它像清凉剂那样使人感到清新爽快”。合山先生编译《明代清言集》《清代清言集》,二书收入日本讲谈社刊行的《中国的古典》系列丛书,他对中国清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熟稔大量明清清言小品的基础上精挑细选而编集。在《明代清言集解说》中详尽论述清言的特征、发展历史、产生背景、作者群体与社会价值等问题,这对研究清言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每种清言解题介绍作者、版本等信息,体现其严谨的学术规范,如徐学谟《归有园麈谈》十则。

徐学谟(1522~1593年),字叔明,号太室山人,嘉定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著有《春明稿》《归有园稿》等。《归有园稿》是他归田后所作,《四库全书总目》说:“学谟尝谓昔人有云‘近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故自早岁罢荆州守,即构一园,名曰‘归有。因以名其诗文”。《归有园麈谈》有《丛书集成初编》本,系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1]。

解题类似“总目提要”,不仅有助于理解原文,解题汇总可以说为研究清言提供了书目参考。据此还可以了解日本所见中国古籍的资源信息。

本书注释者陈熙中、张明高两位教授学识深厚,于校注方面多有建树,陈先生著《喻世明言校注》《红楼疑思录》等,张先生校注《醒世恒言》等,对本书的注释,不但有专业学术水平,还能在普及阅读方面为读者扫除障碍,《明清文人清言集》能产生广泛的影响,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注释工作谨严有度,处处为一般读者着想(陈允锋教授推荐语)。“我们注释的原则是详而不繁,简而不陋”,或解释字词,或点明典故出处,或解释疑难句子,进行了审慎而精确的校注。学者的推诚布公尤令人敬仰,如“在条目方面,我们作了适当删削,其中《菜根谭》部分换了一些条目,这都是征得合山先生同意后进行的”,“对于原文重新注释,同时尽可能找来所引用的原书,核对条目。不过限于条件,有些书一时难以找到,故未能一一核对。在注释方面,不用说,我们参考了合山先生的原注,但见仁见智,容有不同,如有错误,概由我们负责”(陈熙中教授语)[1]。注释者的认真态度和专业高度,使此书成为出版的优选对象。

清言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明清文人清言集》的编选注释具有扎实的学术根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此书也具有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传播价值。

四、清言的出版与传播

《明清文人清言集》是国内较早出版的清言文集,初版于1991年,其后1993年程不识编注《明清清言小品》、1997年阮忠编《清言四品:中国明清散文选》等,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明清清言小品类图书作为审美品悟、愉悦心情、增长智慧的休闲读物一直畅销不衰,尤其是带动《娑罗馆清言》《小窗幽记》《菜根谭》等单行本的出版,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

从清言传播来说,《明清文人清言集》可以说是必备参考,特别是张中行先生的序言和合山究先生的《心灵的中药——〈明代清言集解说〉》两篇文章,对清言价值有重要解读。郑幸雅《晚明清言研究》中说:“虽为清言的选集,而非研究论著,但其于附录中对清言之性质与特色多所说明,实有助于清言意义的掌握”[2]。吴承学《论晚明清言》中说:“日本学者合山究教授在为他编译的《明代清言集》写的解说《心灵的中药》中,从‘东方世界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幽深境界来评价明代清言的佳处,他还说清言‘像清凉剂那样使人感到清新爽快。合山究教授同时也指出,晚明清言与同时代西欧的箴言文学比较,存在‘尖锐性显得不足的缺点,他的分析很有道理”[3]。从二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明清文人清言集》对清言研究的价值。

优秀文化进入大众视野,是出版活动的职责所在,明清清言文学进入日本学者视野,经由日本学者编译刊行于日本,再由中国学者整理后刊行于国内,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种文化交流互鉴,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的精髓的提炼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日)合山究编选.陈熙中,张明高注释.明清文人清言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2] 郑幸雅.晚明清言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

[3] 吴承学.论晚明清言[J].文学评论,1997(4):130-138.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