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复学前学生情绪及行为的有效调整

2020-10-28欧春红廖素群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5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学生

欧春红 廖素群

摘  要:本文以疫情期间,居家网络教学后,复学前阶段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着促使学生能够在复学后尽快投入到正常校园生活状态,实现良好的生活、学习为目的,针对复学前学生情绪及行为的有效调整展开探究。结合学生居家行为特点对复学前阶段学生情绪及行为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其有效调整策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通过以下研究和探讨,可以从理论研究层面为学生复学前情绪及行为的有效调整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复学前;学生;情绪及行为调整;问题;策略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对学生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投入到极佳的学习状态当中,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素养培育奠定基础保障。这种良好的教学管理效果并非是一时之间即可完成的,需要教学管理者耐心、细心的长期准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学生因放假、实习等事宜,会在一定时期内脱离学校的监管,此种情况下就打破了学校这种针对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而开展的教学管理氛围。并且处于特定的阶段及环境下,学生还会受到来自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对自身情绪的影响,由此使得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一些不利于自身学习、成长的特点。为此,对于学校而言,不仅要注重在校期间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更需要做好复学前学生情绪及行为调整工作,连同家长一同为学生建立复学前“心理缓冲期”,使学生能够在复学后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到最佳学习状态,全心投入到校园生活、学习中去。避免复学后“假期综合症”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一、复学前学生情绪及行为可能存在的问题

与紧张、规律、严肃的校园生活相比,放假后的居家生活是轻松、安逸、自由且松散的,在缺少师长监管的情况下学生处于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学习状态。此种情况下基本上学生各项学习、娱乐、作息都可随心随性而定。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一样,学生由校园生活过渡到居家生活是极为容易做到的,而要想让学生由安逸的居家生活恢复到紧张的校园生活状态则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面对复学在即,学生不仅要尽快调整心态,更要调整作息、习惯,而每一次心理上的调试都会消耗其大量的心理能量,在此种情况下就引发了学生情绪、行为上各种问题的产生,使学生“开学综合症”情况加剧。具体来讲,复学前学生情绪及行为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居家学习深受惰性心理影响,导致学生无法实现规律学习、效率学习。与在校期间学生处于教师高强度教学监管的情形相比,居家期间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都呈现出了强烈的自主自觉性,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设定学习时间、规划学习任务。但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都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一旦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下,会立即放松下来,注意力也会不同程度受到各种事物的吸引,不再集中于学习上。复学前如若不对学生这种惰性学习心理作出有效干预、引导,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复学后因不适感而出现的学习畏难、厌倦情绪,对学校正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阻碍作用。

二是,居家生活增加了学生与电子产品的接触频率,导致学生电子产品过度依赖情况的发生。在校期间学校会对学生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管、控制,如不允许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带入学校,不允许学生在计算机课上进行非学习行为。在长期的假期居家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丰富的网络世界,这对于学生的感官形成了强烈的刺激,使学生在兴奋的情绪下渐渐失去了对其它事物的兴趣,不仅懈怠了学习,也逐渐减少了与他人的接触与交流。在复学后,单调的校园生活与纷繁多彩的网络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电子产品对学生的刺激不仅不会减弱,还会随着校园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厌学等不良情绪。

二、复学前学生情绪及行为的有效调整策略

(一)学校方面

为做好复学前学生情绪及行为的有效调整,学校方面要在复学前组织专业力量,做好学生心理状况监控评估工作,为复学做准备。具体来讲,学校管理者需要在协调好校内人力资源的情况下,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心理辅导师以电话问询、视频家访、网络问卷等形式,来初步了解学生居家期间的作息情况、学习情况等,为学生现阶段心理状况、情绪问题的判定提供依据,并为此制定有效的调整措施。如,针对学生假期作业完成情况的处理可采取缓和态度予以处置,以此来起到减压、降负的效果;教授学生不良情绪消除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情绪、行为干预,重新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生活、学习心态;为学生布设简单的复学前准备任务,包括购置学习用具、准备生活用品等等,使学生从心理上尽快进入到复学准备状态。同时,学校还可以以网络视频教学的形式,组织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开设复学前心理调适网络课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呼吸训练”、“自我抚慰”等心理调适活动的开展,结合适当的阅读、运动等,来起到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的目的。此外,学生复学前情绪及行为的有效调整离不开家庭的干预,但考虑到家长素质能力的参差不齐,难以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学校方面要积极主动的与家长做好联系、沟通工作,协同家长一同做好学生的复学前调适工作。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交流软件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学生居家期间的学习、娱乐、作息等情况,倾听家长困惑,教授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家长的正确教导下临近复学前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二)學生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的干预都是来自于外部的,复学前不良情绪及行为的消除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对于学生自身而言,针对居家期间过于放松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的复学焦躁感,与其进行情绪的激烈对抗,陷入不良情绪无法自拔,不如试着接受自己的过失与不足,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复学后学习、生活的规划上,投入到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上,在当下以及未来可把控的时间内有所作为,以此来弥补以往的不足。如,利用复学前短暂的时间帮家人做家务、陪父母聊天;翻看许久未动的书本做好复学前短期学习规划;将日常作息时间设定成在校时间,规律作息、饮食习惯,尽可能的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而丰富恢复正轨。此外,对于学生而言,面对复学前的不良情绪及行为,还可以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与同学进行倾诉,听取同学的处理经验、建议,亦或是主动浏览学校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以此来使学生能够尽快消散不良情绪、行为对自身的影响,使自己尽快恢复良好的校园生活学习状态。

小结:

综上所述,面对临近结束的假期,每一名学生都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焦虑、不安,亦或是精神衰弱、感觉厌倦、暴饮暴食、不规律作息等情况,这是“假期综合症”的突出表现,是长期缺乏有效监管的直接结果。开学在即,为确保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校园学习当中,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规律性的校园生活,学校必须注重复学前学生情绪及行为的有效调整,同时联合家长形成合力,通过多种措施的有效实施,来做好学生的复学引导工作,使学生有勇气、有信心、有激情去迎接新一学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德冰.教师如何为复学的学生“心理赋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9):52-53.

[2]  边玉芳.复学后学校面临的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20(12):27-32.

[3]  俞彬彬,董文华.复学后学生心理“复位”的有效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6):60-62.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