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造重复的轮子

2020-10-28林楠

设计 2020年18期
关键词:轮子原型策展

林楠

有趣的设计师必定是一个有趣的人,热爱生活,涉猎广泛,宋鹏就是这样一位青年设计师。留学期间他特意选择了与本科建筑学不同的新媒体专业,看似不相关,却同属设计艺术的大门类之下,给他日后的择业和创作开辟了多元化的道路。

“aha!”是在寻常之中突然发现微小而有趣事物的时刻,他的工作就是追寻和创造这些“啊哈!”的瞬间。他喜欢在“有用之物”和“有趣之物”之间找平衡,喜欢用“设计原型日记”的方式记录日常的小发现小惊喜。这些特殊的爱好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游走于空间设计和新媒体设计之中,用视觉的猎奇和美学的追踪为我们呈现他理想中的设计世界。

《设计》

宋鹏

《设计》:如何理解aha的理念?为何要创造这种aha的瞬间?在实际打造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宋鹏:这个概念的完整状态是“aha!”。叹号是重要的组成,它传递了惊喜的情绪,也暗示了这个瞬间的时间性。aha!是一种情绪的瞬间变化,是观者在体验作品时突然的发现。这些瞬间并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或者波澜壮阔的情绪输出,可能是一些细微的设计,或是巧妙安排的桥段。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慢慢领悟到,尽管“aha moment”看似一个决定性的瞬间,但远远不是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全部。aha!背后的核心恰恰是严谨逻辑。严谨逻辑相较于aha!这样的意识形态,似乎是逆向行驶的,但它却是aha!作为理念能够自洽的关键。因为感性的瞬间需要稳定的背景。只有当一切事物在逻辑的控制下有序的规划和呈现时,aha!moment才能作为一道光穿透眼前的寻常。因此在实际打造的过程中,遇到的各色问题都是通过逻辑对项目的条件、边界、功能、成本等等因素的精细控制加以解决。aha moment的本身并不会存在问题。

《设计》:这些设计原型日记对你设计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的设计在之前都会画这些吗?

宋鹏:原型设计日记是设计的先导,或者是一种关于设计直觉与潜意识的自我训练,当然,也不失为远离职业设计师繁琐工作的放肆场所。所以在日记里尽可能地去做纯粹纯真的表达是这项工作的意义。甚至刻意地制造一些与“现实”对立的疏离感和荒诞情趣。这些原型有可能为实践工作做注脚,但是我并不去强求这种关联性。因为带有目的和意图就会破坏这种纯粹。这也源于我在美国时和导师的一次交流。我把一批小画给他看,在我看来都是同样的画面质感。但他很快把画分成两拨,一拨喜欢,一拨不喜欢。喜欢的那一拨里都是一些夸张的无厘头的想象,另一拨是看似对设计工作更有价值的原型。在他的观点里,我首先要想明白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如果仅仅是为设计画更好看的diagram,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只是把日常的分析图做得更有趣一点而已。但如果是寻找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物之间微妙有趣的关联,并产生新的想象,将更有意义。所以并不会将设计和原型对应,对原型的创作之于设计的应用也没有特别的企图与期待。

《设计》:在策展项目中注重哪些设计理念?

宋鹏:策展的理念是根据展览的内容归纳提炼的,因此是针对的、在地的。如果说要有一个特定的理念或者特质贯穿在各个展览项目中,我想大概在于策展的“策”字。我所理解的“策”不是策划,而是策动。策展其实是推销一个愿景的过程。因为在启动项目之初,可能一无所有,可能还没有场地,可能还没有主体(参展内容),可能没有设计,可能甚至还没有甲方。策展人需要提出一个愿景,去说服投资,说服场地,说服参展人员。推动一切生产资料就绪,组成最后的展览。策展人可以不提供展出内容(参展人),不提供展场设计(设计师),不提供人力(执行维护人员),不提供办展资金(投资人)但是策展人必须有充分的愿景描绘能力和强有力的策动能力,策动展览的各个部分在愿景描绘的框架下有序进行。策展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社会性的工作,策动力在整个过程中弥足珍贵。尤其是当展品很难获得的时候,策动的决心和执着有时候是打动艺术家或者参展人的关键。展览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是一条绝对明确的deadline,就是开幕时间,这里没有任何拖延的余地。因此在整个项目进行中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紧张、焦虑。在面对各中困难的时候,强大的策动能力也能帮助团队快速寻找解决方案推进项目的落地。当然,作为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我们同时也承担着场地设计的任务,这又是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设计》:目前比较满意的设计项目有哪些?为什么?

宋鹏:在我师父荣朝晖先生带领下在藏族聚居区为索达吉堪布设计的一座图书馆。这座图书馆是我的师父在十几年前为那里设计的一所学校的配套图书馆。说实话,当我看到那座学校的时候,对它呈现出的质感并没有太多感觉。但当我了解到在这个地区这样一所学校是如何建造、招师、招生、运维的时候,我明白这座似乎并没有太多建筑学意义上精巧外在的学校,却在内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通向未来的庇护所。十几年过去,在校长的努力下,学校成为全县教育质量最好的学校,再也不用艰难说服一个家庭解放一个劳动单位让孩子来上学,慕名而来的学生和家长是最幸福的烦恼。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图书馆在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下孕育而生。目前项目正在土建收尾阶段,室内设计也完成了施工图绘制准备进场。希望这座充满仪式感和宗教信念的图书馆能够为更多孩子打开外面的世界。

《设计》:有喜欢的建筑师吗?他们的哪些理念影响了您?

宋鹏:在设计师学习和实践的成长路上,总会在各个时期得到不同的前辈启迪。有从宏观的意识,也有从细微的构造节点,有说服客户的思路,也有做人的道理。路易斯康的秩序,西扎的感性,皮亚诺的精致,赫斯维克的鬼才,卢志荣的细腻还有一些理念并不一定是行业前辈带给我的。比如我有一个特别的信念是一段斜杠之旅带给我的。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一直渴望成为一个程序员,从事新媒体或者游戏开发。因此我一直在学习写程序。编程界有一句名言“不要重复造轮子”。说的是要创造新的物种,已经有过的就不要重复去造,直接使用就好。但當跑偏了几年,重新回到设计行业的时候,我是心虚的。支撑我重新开始的信念就是我发现设计无非就是反复造轮子的过程。造不同大小的轮子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用不同的材料造轮子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造不同规格的轮子满足不同的预算需求。但总之五花八门的各色轮子的内核终究是轮子。既然只是反复造轮子的过程,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这给了我重新开始建筑师职业生涯的勇气,和各种跨界(室内设计,展览设计)的信心。

《设计》:在建筑设计上您持有怎样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宋鹏:对于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而言,已经形成的观念可能也会是自己的枷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通过逻辑判断场所,业主等多方边界条件,推理出的结果可能是最有利于项目的。当然在前面讲过,每个逻辑控制下的项目里需要挖掘出aha moment,这些片段是自由的,可以贯彻观念形成系列的实践。在这几年的实践里,我更多体会到如果说逻辑带给项目一个基本面,aha moment成为项目中情感的高潮,那么预判,将成为项目落地的成败关键。预判也是建筑师素质的体现。预判体现在方案前期对图纸,对结构,对设备,对施工甚至对运营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将会产生的问题作出提前规避的能力。这是对建筑师真正的考验。至于建筑学五花八门的理论研究,我总认为那是一套用来说服自己说服业主的说辞,固然重要,但远不及切实的解决问题来得更有价值。

《设计》:您评价一座建筑的标准是什么?

宋鹏:是否有不同以往的形式感(虽然依旧是轮子,但别出心裁),这种形式感是否有逻辑支撑,是否解决了问题,是否在表皮,结构,空间中表里如一。

《设计》:您认为目前国内建筑设计存在哪些问题?

宋鹏:是否要出圈,一直是建筑界设计界在讨论的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还是用作品说话。明星建筑师的优秀作品受人赞扬,明星建筑师的失败案例也同样被人批评。设计师出圈拥有流量,这是自由市场的选择问题,我认为无可厚非,相反一些位高权重的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大师更需要警惕。

《设计》:目前很多国内的建筑设计师都有海外教育背景,这对发展中国的建筑设计有哪些帮助?

宋鹏:我认为这个趋势是好事,借助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年轻建筑师的设计质量和思辨意识。不仅在设计行业本身,一部分设计师回国后进入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试验,丰满本土建筑教育力量。所以这些成果也作用到未来的设计师身上,让他们获取相较于上一代更优质的教育质量。海外背景的建筑师同时也是建筑思辨和研讨圈子的生力军,更多的讨论激发了这个圈子的活跃度,甚至也获得了出圈的潜力。

《设计》:对于适合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您有哪些看法?

宋鹏:中国太大了,中国本土也是一个过于宏大的命题。合适西藏的建造可能在武夷山就不一定成立。建筑的在地性相對于民族文明的统一性来说,可能还是一个相对微观的尺度。建筑的在地更多是由当地的人文,现场的条件,业主的需求和投资规模决定。合适,是一个更具真实性的状态。

猜你喜欢

轮子原型策展
一起来探案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包裹的一切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轮子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梦想一只转动的轮子
语法总结:祈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