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事说理,事巧理明

2020-10-27叶硕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邹忌玄奘千里马

叶硕

名家引路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刘向《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阅读心得

為了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整顿吏治,邹忌并没有采用最方便直接的“讲道理”的方法,而是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说起。邹忌叙说了自己与齐国美男子徐公比美的故事,妻、妾和客虽然身份不同,但是都异口同声地说自己比徐公美。受吹捧的邹忌并没有扬扬得意,而是“不自信”,继而“孰视之”,最后“暮寝而思之”,这都在暗示为了摆脱受蒙蔽的处境就必须要经过一番质疑、求证和反思的道理。有了这段贴近生活的故事,邹忌在论说“王之蔽甚矣”这个道理时便水到渠成,既不唐突又意味深长。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阅读心得

韩愈在文中只是描述了千里马的遭遇,甚至从未把道理从正面说穿。千里马因为没有有利的客观条件,所以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比不上普通的马,然而食马者却不自知是自己埋没了千里马的才能,对着千里马发出“天下无马”的感慨。全文没有说理,但是把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讲得非常透辟。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这天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阅读心得

作者为了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这一道理,列举了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事情。这个事例与前文所征引的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的话相互补充,即不管是儒家还是佛门都强调要不断劳作。比如,梁启超在用百丈禅师的这个事例时,先引用了百丈禅师的一句话来掷地有声地讲明道理,“上堂说法”“扫地”“擦桌子”“洗衣服”几个短语便概括了其日日劳作的生活。其中,又突出禅师在门生替他做工的这件事情中的反应,用简洁的文字尽可能充分地论证道理。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

——叶圣陶《创造宣言》

阅读心得

叶圣陶在反驳“陷入绝境,不能创造”这一观点时,不是通过讲道理的方法,而是摆出了玄奘取经、哥伦布发现美洲、莫扎特创作安魂曲等事例。事实胜于雄辩,不用解释,观点已经明了,用精简的语言并举这些典型事例增强了说服力。同时,几个事例的并举也要有逻辑关联,切忌事例没有规律的堆砌,例如,叶圣陶写玄奘是中国的例子,写哥伦布、莫扎特是外国的例子,写了莫扎特便不必要写贝多芬。关注逻辑关系,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论证观点。

写作借鉴

借事说理要做到“准”“精”“巧”:

1.“准”,即事例的选择与表述要准确。第一,所选择的事例必须要考究其真实性,切忌捏造事实、不合情理。第二,要明确事例与观点之间是否存在严密的论证关系,切忌牛头不对马嘴。第三,在转述中要尽可能做到表述的严谨与准确,切忌夸大其词。

2.“精”,即事例的叙述要精练、精美。第一,借事情来论说某个道理时,要注意事情的转述要尽可能简练,切忌铺陈开去,要做到重点突出,为论说的道理服务。第二,不建议过多地借用自身的事例来说理,一方面事例缺乏普遍性,另一方面易使行文拖沓。第三,叙述事情的语言要体现个性化,避免平铺直叙。

3.“巧”,即事例的组织要巧妙。第一,巧用有对比关系的事例,使说理更充分。第二,巧用有比喻意义的事例,使说理更有趣味。第三,巧用并举的事例,使说理更有气势。

猜你喜欢

邹忌玄奘千里马
太宗&玄奘:西游前后的帝与僧
邹忌比美
挑剔的千里马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其实你不是千里马
爱跳的“千里马”
邹忌形象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