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地区中黄1号、中黄2号适应性对比试验

2020-10-27虞德飞李传德刘颖

中国茶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芽叶春茶鲜叶

虞德飞,李传德,刘颖

1.镇江市丹徒区壹零捌茶叶专业合作社,江苏 镇江212121;2.镇江市农业农村局,江苏 镇江212003;3.镇江市丹徒区农业农村局,江苏 镇江212028

中黄1 号〔GPD 茶树(2019)330033〕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天台县特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培育成的茶树新品种,2019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中黄1 号属中(偏晚)生灌木型,树姿直立,春季芽叶为鹅黄色,茸毛少,持嫩性好,制绿茶品质优,含茶多酚14.4%、氨基酸7.6%、咖啡碱3.2%[1]。

中黄2 号〔GPD 茶树(2019)330034〕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缙云县农业局经济特产站等单位培育成的茶树新品种,2019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中黄2 号属中生灌木型,分枝中等,春茶芽叶为葵花黄色,适制绿茶,含茶多酚14.8%、氨基酸7.3%、咖啡碱2.8%[1]。

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壹零捌茶叶专业合作社最早于2015年3月在合作社的品种试验园内移栽种植这2 个茶树品种,经过多年的种植和观察,现将中黄1 号、中黄2 号幼年期无遮阴及45%遮阴率栽培在镇江地区的适应性对比试验作如下总结。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区情况

试验区设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壹零捌茶叶专业合作社品种试验园内,对比试验品种为中黄1号、中黄2号。试验区茶园全面深翻60 cm,开深50 cm、宽60 cm 种植沟,每667 m2施菜籽饼350 kg,覆土至沟沿10 cm待植,2015年3月上旬定植。

丹徒境内年日均温度15.6 ℃,年均降雨量1 088.3 mm,年均无霜期220 d。试验区土壤为黄壤。

2.试验区设计

试验小区采用双行条栽,大行距1.5 m,小行距0.3 m,穴距0.3 m。每小区长10 m,面积15 m2,重复3次,随机排列。每小区68穴,每穴2株。茶园农事管理保持相同管理水平,试验区周围为保护区。

3.试验方法

因中黄1号、中黄2号属于光照敏感型黄化品种,幼年期容易受高温烈日灼伤,出现焦芽焦叶,降低成活率。为促进叶片生成叶绿素,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成活率,因此,移栽后幼年期连续3年每年6月10日—9月10日,用竹片搭建高70 cm、宽90 cm 的小拱棚,并使用45%遮阴率的遮阳网对幼年期茶树进行遮阴处理。试验方法参照《国家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实施细则》。

4.统计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进行统计,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移栽成活率

移栽后第三年,2018年3月初,对中黄1 号、中黄2 号无遮阴及45%遮阴率移栽成活率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遮阴能显著提高上述2个品种成活率。中黄1号无遮阴及45%遮阴率幼苗成活率均高于中黄2号,特别是在45%遮阴率下,中黄1号的成活率明显高于中黄2号,且差异显著。

表1 不同遮阴条件下中黄1号、中黄2号成活率比较(3年生) %

2.生长势

于移栽后第三年3月上旬,对无遮阴及45%遮阴条件下的中黄1号、中黄2号的树高、树幅、二级分枝数进行调查和测定,结果如表2。定植后第三年,在无遮阴及45%遮阴率下,中黄1号树高高于中黄2号,且差异极显著;中黄2号的树幅、二级分支数高于中黄1号,但中黄2号枝条矮短,生长势不如中黄1号。

遮阴对上述2 个品种在树高和树幅方面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且45%遮阴率更有利于其幼年期生长。

表2 不同遮阴条件下中黄1号与中黄2号生长情况(3年生)

3.生长量

移栽第三年后(2018年4月底),对无遮阴及45%遮阴条件下中黄1号、中黄2号各小区统一修剪至35 cm高,按小区对修剪枝进行称重,结果如表3。不同遮阴条件下,中黄1号修剪下来的枝条质量均显著大于中黄2号,且两者在45%遮阴率下有极显著差异。

表3 不同遮阴条件下中黄1号、中黄2号修剪枝质量(3年生) kg

4.萌芽期

移栽后第四年(2019年)、第五年(2020年)春季,观察45%遮阴处理的中黄1号、中黄2号茶芽的萌动期以及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等生育期,结果如表4。从表中可见,与中黄2 号相比,中黄1 号的萌动期早1~2 d,一芽一叶期早2~3 d,一芽二叶期与一芽三叶期均早1 d。

5.芽叶性状比较

移栽后第四年(2019年)春季,观察测定中黄1号、中黄2号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的芽长、百芽质量、芽叶性状(表5)。中黄1 号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都短于中黄2 号,百芽质量小于中黄2号。中黄1号芽叶为嫩黄色,叶脉叶柄偏绿,茸毛少;中黄2 号芽叶为葵黄色,颜色鲜亮,茸毛稀少。

表4 春季茶芽生育期比较

表5 2019年春季芽叶性状比较

6.春茶鲜叶产量

因镇江及周边茶区大部分茶园仅采一季春茶,所以2019、2020年连续2年对中黄1 号、中黄2 号春茶一芽一叶开采至一芽三叶鲜叶产量进行统计测定,结果如表6。每667 m2中黄1号的春茶鲜叶年平均产量为65.78 kg,中黄2 号为50.38 kg,中黄1 号的春茶鲜叶产量较中黄2 号高31%左右,差异显著。

表6 每667 m2春茶鲜叶产量比较 kg

7.制茶品质

2020年春季,分别采摘中黄1号、中黄2号的一芽一叶鲜叶,按照扁形名优绿茶机制工艺,并根据黄化茶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以摊放—杀青—回潮—理条—整形—干燥的加工流程加工茶样。对所制茶样由专业审评人员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如表7。

中黄1 号制成的扁形名优绿茶干茶色泽绿润呈金黄,香气高爽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总体品质优于中黄2号。

表7 2020年春季茶样感官品质比较

8.耐寒性与抗旱性

镇江处于江南茶区的北缘,常出现“倒春寒”和夏秋季高温干旱的极端天气。试验区在2018年连续大雪,最低气温-7 ℃,持续-1 ℃以下28 d;2019年连续秋旱61 d。田间自然观测中黄1号、中黄2号耐寒性与抗旱性表现,结果如表8。中黄1 号的耐寒性与抗旱性均强于中黄2 号,其在无遮阴的普通栽培措施下能安全越冬,并能承受连续干旱,表现出较好的抗寒、抗旱能力。

表8 耐寒性与抗旱性比较

三、小结

在镇江地区连续3年采取高70 cm、宽90 cm小拱棚加45%遮阳网对中黄1号、中黄2号的幼龄茶树进行遮阴,可提高成活率,增强树势,形成健壮植株并尽早成园。特别是在45%遮阴率下,中黄1号的成活率明显高于中黄2号,且差异显著。

中黄1 号植株直立,分枝数相对较少,在镇江地区适当密植可以提早成园,建议双行双株密植,立体栽培。中黄1 号发芽密度大、单位发芽数量多、生产采摘枝明显多于中黄2 号,因此,中黄1号具有较高的鲜叶产量潜能。

中黄1 号在镇江地区发芽期中等,芽叶茸毛少,持嫩性好,开采比中黄2号提早2~3 d,制绿茶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生长势明显优于中黄2号,更适宜在镇江及周边茶产区推广种植。

猜你喜欢

芽叶春茶鲜叶
茶树夏季紫化芽叶制作绿茶与红茶的主要内含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应对茶园春季霜冻害的减灾新途径
——霜冻芽叶产品研发思路与实践
茶鲜叶嫩梢捏切组合式采摘器设计与试验
衰老茶树如何重修剪
群体种茶树紫色芽叶的信阳红茶适制性研究
茶鲜叶保鲜贮运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春茶不宜贪尝鲜
茶鲜叶反射光谱和色差特性及其应用初探
春茶不宜贪尝鲜
24味暖春茶香 1周急速瘦1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