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教学下的高中地理课堂变革

2020-10-26李慧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6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

摘  要:疫情下的传统学校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这就需要依靠强大的大数据互联网+的支撑下,丰富教学模式,加上网络学习适应,这时掀起地理课堂新模式的热潮,最为有利。本文阐述了基于PBL的翻转课堂对现行教学模式的创新,适用于疫情下高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PBL;翻转课堂;课堂变革

一、引言

翻转课堂最先产生于哈佛大学Rahul Singh教授提出的“同伴教学”,之后引进到高校,引起很大反响,但在高中的应用仍未成熟。通过这种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更多的是互评,包括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个人对他人的评价以及自我的认知评价,这种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并在问题解决中,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将翻转课堂与问题式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起来,以《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为例,旨在为新课改下教学模式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与意见。

二、PBL引导下的高中地理翻转课堂实例——以《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为例

通常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活动,包括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本文以《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为例,阐述PBL引导下的高中地理翻转课堂,以适应于疫情后的地理教学。

(一)课前全员准备

课前,根据学习目标准备微视频、PPT或者其他可供阅读的资料,学生可以通过QQ、钉钉、腾讯课堂等平台进行观看或者互动,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相关知识,掌握课程内容。因为面向的所有学生水平不是一致的,考虑到学生情况,在完成课前内容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现实情况,初步设置检验,领悟能力强、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设置阐述题或者思维导图建构,水平中等的学生可设置选择题,水平较差的学生可设置判断题。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翻转课堂内容,让所有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并能提高学习获得感。在给出检验答案的同时,学生将疑惑记录下来,带到课堂解决或者在课堂上帮助其他有疑惑的同学,在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将知识内化,同时提升核心素养与思辨能力,显然符合新课标对形成性评价的需求。

第一个问题是本节课难点,也是最终问题,即东亚和南亚季风对气候有怎样的影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引出或解决第二个子问题。要想知道风对气候(尤其是降水方面),通常需要搞清这个风是从哪里来的,海风与陆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对降水的影响正好相反。所以就有个第二个设定问题,即东亚与南亚季风的性质,而在第二个问题催化下,得到第三和第四个问题——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我们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般情况下,风从高压指向低压,那么进而就有第五个问题,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是否出现不同气压中心,即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如何分布的。而这种分布对之前学习的气压带呈带状分布是否存在影响,如果影响,又是怎么影响的?即第六到第九个问题。

(二)课中内化延伸

以前传统课程由于课上时间紧张,无法让学生思维可视化,通过翻转课堂课上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知识图谱与框架反复修补与重建。笔者在本节课利用六个关键词磁条,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排列与阐述,并在小组之间互评,在关键词反复阐述的过程中,重点关键词也被记忆并加深印象,代替了传统的课下机械记忆或者由老师代替学生反复强调,而学生置之不理的现象。

虽然在课前视频中解释南亚夏季风的成因,但是通过课前反馈单发现,仍出现对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混淆模糊的现象,所以笔者在课上第二个环节再次提出反问“通过课前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有两个。有没有同学质疑,为何南亚夏季风成因跟其他的季风成因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风从哪来,同时,在此环节让学生自己动笔再次画出他们的风向。

通过比较与讨论学生发现,风从高压指向低压,无论是东亚的冬季风、夏季风还是南亚的冬季风,都是直接从高压指向低压,唯独南亚的夏季风来源大致位于赤道(赤道低气压带)附近,与原有的知识有冲突。经过反复讨论与辩论,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最终形成南亚夏季风。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生把知识内化,并衍生出新知识,并用这些新知识去解决知识构建中的空缺部分。笔者发现在讨论季风性质与成因的同时,学生自己总结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海风能带来大量雨水,并引入了海陆间大循环中水汽输送等知识点,所以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东亚和南亚的夏季风)将给附近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此时,教师补充追问“是否这种夏季风越强,雨水越多?”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属于提高题,但是符合深度教学。教师给出一些材料,某年夏季风很强,停留东南地区时间很短,当地农业受影响,出现旱灾减产现象等。又是一通激烈讨论,学生发现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旱涝程度。

(三)课后再反馈

PBL引导下翻转课堂自始至终都处于一个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这种评价不仅是教师客观性评价,也有学生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在这种不断升级的自我认识与评价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将不断得到锻炼与提升。

三、结束语

目前,各地区网上教学已在火速展开,网络教学已然成为热门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在大部分学生适应网络教学的教学方式下,调整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翻转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宝,袁田茵.PBL引导的翻转课堂——以《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8):50-55

[2]周维.高中地理“翻转课堂”组织教学初探——以“常見的天气系统——锋与天气”的教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8):92-93.

作者简介:

李慧(1989-),女,江苏,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技术在高中地理中应用。

★ 基金: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编号:D/2015/02/3520;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交互平台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实践研究》编号:H/D/2016/004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