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棕地的重生

2020-10-26仲万佳谢晓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工业区

仲万佳 谢晓玲

[提要] 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许多旧工业厂区被遗弃从而形成“棕地”。如何改造“棕地”,让其重新焕发活力是目前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对美国纽约“高线”公园改造案例分析,以期对今后“棕地”治理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棕地改造;工业区;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6月30日

一、棕地定义

(一)产生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在城市郊区兴建了大量的工业区。当时,以钢铁、造船、纺织为主的老工业和以核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制造业为主的新工业对提振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曾经为振兴国家经济起到重要作用的工业区逐渐衰败。同时,现代城市也在不断地扩张,产业重心逐渐郊区化,旧工业厂区慢慢被新建的街区所包围。然而,工厂在常年的运转过程中,各类工业设施对土地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或是影响了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已不适应在城市中继续运营。于是,一些国家将工业厂区迁出市区或是直接关停,而遗留下的原厂区旧址被闲置荒废,甚至成为风险区域。如何对这些旧工业厂区进行改造,成为城市设计中的挑战,专家学者对此也展开了大量研究,从而提出了“棕地”的概念。

(二)定义。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应对旧工业厂区用地区域的土壤污染问题,最早提出了“棕地”的概念。到90年代其定义逐渐成熟,具体是指已经遗弃、闲置或是不再使用的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这些地区的扩展或再开发会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也因此变得复杂。欧洲国家对其定义是相对于绿地而言的一种规划术语,指曾经用于开发建设,后被遗弃的荒地。有关棕地的研究发展至今,其所含范围包括旧工业区、矿区、加油站、机场等工业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再使用的设施、工厂或是整个地区。

二、棕地开发再利用原则

如何让棕地在市区恢复生机是棕地改造再利用的焦点。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所以棕地的改造再利用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各国在重生棕地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些成功路径。

(一)可持续的生态原则。20世纪8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思潮进入城市建设领域。于是,西方一些国家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将棕地转化为城市绿地。这样可以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对棕地进行改造再利用,这也是棕地开发再利用的最初出发点。比如,美国采用了引入可再生资源的策略,将“棕色地块”改建为“阳光地块”的太阳能项目,既不牺牲土地资源,而且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棕地的开发再利用过程中应该做到自然与社会价值并重。因此,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人与环境的适应性,结合现状对棕地进行改造,达到经济、环境、社区等各方利益之间的平衡,营造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从而实现环境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

(二)尊重场地传承文化。将棕地重构成适应现代生活的空间,需要展现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时代与文化的特征,尊重原有场地,延续文化和特色。地域特色是棕地改造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深入发掘棕地内的文化特色,并将其延伸到城市建设中,也是实现成功改造的捷径。因此,对场地内现有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再应用于场地改造的设计中,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延续场地的历史文化,营造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避免城市公共空间同质化,为棕地带来生机的同时构造出具有多样性和识别性的公共空间。比如,我国中山岐江公园、上海矿坑花园、俄罗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工厂、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等,都是利用闲置厂区的工业设施遗存,发掘其中的工业文化,进行工业景观的再创造,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

(三)重视多元合作。城市设计要考虑人对各类活动、美观、环境、空间的需求,所以在棕地开发再利用过程中,要关注公众的想法,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单纯依靠政府或是市场行为,并不能全面地解决不同领域的社会问题。城市是所有市民的共同家园,所以在改造过程中,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团体组织、民众、技术提供者等各个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的多元合作模式,考虑到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尊重市民感受,促进社会公平。

三、棕地改造实践——纽约高线公园

(一)项目概况。纽约高线公园位于曼哈顿西区,原是一条穿越工业区用于输送货运的高架铁路。铁路线建设中,采用了远离地面、接驳工厂和仓库上层楼面的方式,从而不再造成街道的交通隐患,缓解了地面的交通压力。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高架铁路线被称为是纽约工业区的“交通生命线”。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高架铁路的价值被其他的交通工具或是运输模式取代而没落,最终于20世纪80年代被废弃。铁路线被废弃后,如何改建它成为周边居民的争议点。一些居民认为“高线”已经没有用处,而且影响居住环境,要求政府尽快拆除;还有一些居民则认为“高线”承载了几辈人的记忆,希望能阻止政府拆迁,并恢复铁路运营。在“拆与不拆”的争议时期,居民自发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High Line之友”(FHL),他们倡导对高线进行保存并再利用。这一设想得到纽约市议会的支持。

在得到政府支持后,“高线”的改造再利用工程很快提上日程。设计团队将改造项目分为三期进行建设,2006年一期工程开工,历时8年,于2014年三期工程全部竣工并正式向市民开放。

(二)“棕地”向“绿地”的转变

1、核心策略。设计团队结合场地内元素单一、功能单一、野生植被与铁路遗迹交织的现状,将“发现高架铁路之美”确定为主题,希望将场地內的工业遗留转化为后工业时代的公共休闲设施。采用将植物和建筑材料混合的“植-筑”设计策略,打破传统公园步行道与植被隔离的常规布局模式,将植被与铺装材料按不同的比例相互融合,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体验。

2、设计思路

一是选用乡土植物。“高线”废弃后闲置了近20多年,通过风媒、虫媒等途径,遍布了多种自生植物。这些野生植物管理粗放,具有多样复杂性。设计团队在植株选择上,除了选用基地内原有生长条件较好的植物外,还选择了当地一些具有浅根、耐寒、抗旱的品种,并考虑到花色、习性、花期等,尽可能地保证不同季节都有观赏性。

二是铺装与植被相互渗透。基于场地形态的单向性和线性,設计团队采用了硬质铺装以指状深入柔软植被的模式,不仅为植被生长留出空间,还保留了原有的铁轨、枕木、碎石路基,相互融合嵌入形成独特的肌理,既融合了原有的铁路景观,还延续了高线历史。在设计植被与铺装的过渡模式中,并没有采用单一的渗透方式,而是通过不同比率的硬质与软质表面,将100%的硬质铺装逐步过渡到100%的植被,形成不同的表面形态,从而营造了不同的空间感受,带来丰富的身心体验。

三是精心处理尺度关系。高线公园内的游览步道宽度和植被高度,严格按照人体工程学进行合理设计,满足成年人、幼童、残障人士等各类人群的需求,保证每位游客都能舒适地穿越公园,既不会拥促,也不会空旷。公园内的小品也采用微妙灵活的方式设置,打造精致、惬意的公共空间。

四是放慢游客的脚步。高压的工作环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力倦神疲。设计团队希望改造后的高线公园能够构建一种慢和分散的城市空间,缓和都市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因此,设计团队在公园内设置了造型别致的坐凳、下沉广场、眺望台,不仅在视觉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营造出轻松的氛围,提供游客驻足休息的区域,更顺应了人们想要慢节奏体验公共空间的愿望。

(三)改造成功的关键

1、区域协同发展。一个好的公共空间的创造绝不仅在于其自身的设计和开发如何,还需要和周边区域协同发展。高线公园通过对周边街区进行重新区划,控制建筑容积率和体量,为高线再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先期环境。高线公园沿线穿越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它们共同构成了全新的哈德逊河畔城市公共景观,为当地市民打造了户外休闲空间的同时,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利益,为重振曼哈顿西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历时性保护开发。“高线”的发展经历了近80年的兴衰,无论是兴盛时期还是衰败时期,都有着鲜明的特征。高线公园保留原有的野生植被,利用铁轨、废弃建筑做创意设计,赋予新的功能,让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处于同一个空间中,并在其间穿插新的建筑,新旧建筑自然地融合在公园内,这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城市复杂秩序的尊重,从而形成了历史与现代共融,景观与建筑交织的现代化城市公园。

3、“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模式。“高线”公园的开发再利用工程的立项在最初就是由公众提出的建议,经议会通过后开展建设的,所以与政府和开发商主导下传统意义的“公众参与”不同,高线公园是在“高线之友”,即公众的主导下进行开发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开发管理模式。自发形成的“高线之友”群众组织在高线的保护、再开发和后期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甚至是主导作用。

四、小结

高线公园通过可持续发展、历史性保护和公众参与的路径,成功实现了“棕地”的重生,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地,为市民营造了舒适的公共空间,得到市民的认同,而且提振了当地的经济,形成辐射效应。我国对“棕地”的开发再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线公园贯穿保护与更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可为我国“棕地”开发再利用工作起到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骅声.对城市设计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1989(1).

[2]甘欣悦.公共空间复兴背后的故事——记纽约高线公园转型始末[J].上海城市规划,2015(2).

[3]杨春侠.历时性保护中的更新——纽约高线公园再开发项目评析[J].规划师,2011(2).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工业区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关于老工业区污染场地管理的探讨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编制难点分析
浙江:湿地内禁设开发区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