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北岛的新移民诗歌创作

2020-10-26杨兴龙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北岛

杨兴龙

【摘 要】本文以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北岛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旅居海外所创作的诗歌,我们暂且称之为“新移民诗歌”。这些新移民诗歌与北岛早期所创作的朦胧诗相比,一方面其在诗歌整体抒情基调上有着明显的转变,另一方面关于诗歌的主题意象以及意象群的选择也产生了变化。本文通过研究北岛创作的新移民诗歌,来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与动机,希望借此能够更好地解读北岛的新移民诗歌。

【关键词】朦胧诗派;北岛;新移民诗歌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212-03

北岛,朦胧诗派的代表性人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移居海外,踏上了漫长的“精神逃亡”之路。根据北岛在《杜伦》中的回忆,当他1987年3月第二次远赴英国杜伦大学东亚系时,就已经开始了海外漂泊生涯,一直到他2008年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才定居下来。北岛在海外的这二十一年,一度旅居德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法国、美国等国家,但从未中断诗歌创作,在海外北岛也没有放弃为自己的诗歌寻找读者。

王宁教授曾对旅居异域的众多作家生存与写作的状态进行过阐释:“由于伴随‘流散现象而来的新的移民潮的日益加剧,一大批离开故土流落异国他乡的作家或者文化人便自觉地借助于文学这个媒介来表达自己流离失所的情感和经历,他们的写作便形成了当代世界文学进程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既充满了流浪弃儿对故土的眷念,同时又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光。由于他们的写作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因而,他们的民族和文化身份认同就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分裂的和多重的。”①北岛毫无疑问是这些作家中的一员,他离开了熟悉的母语文化,造成了其难以压制的孤独、疏离感。北岛在香港定居之前,一直在异域中匆匆“漂泊”,很少有长期固定的居所,这就导致其难以融入移居国的文化,其难免也患上了所谓的“文化分裂症”。他此时对于两种文化而言,都是远离中心的,居于一种被边缘的状态。

关于1987年之后北岛的诗歌创作,正式刊行的北岛个人诗集有《北岛诗集》(1988)②、《在天涯:北岛诗选》(1993)③、《午夜歌手》(1995)、《零度以上的风景》(1996)、《开锁》(1999)以及《北岛诗歌集》(2003),其中在大陆出版的有《北岛诗集》、《在天涯:北岛诗选》、《北岛诗歌集》,其余诗集多在香港和台湾出版发行。此外,北岛在海外也开始了散文的创作,其中在大陆出版的散文集主要有《蓝房子》、《失败之书》、《青灯》、《城门开》等。

一、诗歌整体抒情基调的转变

北岛不断地从一个国家漂泊到另一个国家,在定居之前始终处于在路上的状态,这就导致其身上带着一种混杂性特征,即霍米·巴巴所论述的:“一方面为了生存和进入所在国的民族文化主流而不得不与那一民族的文化相认同,但另一方面,隐藏在他的意识或无意识深处的民族文化记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与他的新的民族文化身份发生冲突,进而达到某种程度的新的交融。”④北岛在不断的漂泊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居住国的民族文化,而另一方面,隐藏在其意识深处的中华民族文化又不时地会与其面对的新的民族文化产生冲突。在这不断的冲突中,作家通过对自我主体身份的不断解构、建构,从而最终达到新的融合状态,这是一个痛苦的精神过程,“从此,家乡和异乡的角色虽互为两极,又难分彼此,纠缠着存在于我的日子里。”⑤在这融合过程中,故土的经验和往日的记忆始终存在于诗人的内心深处,其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不断汲取养料,但其也时刻注意和异域的文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纵观北岛早期的诗歌创作,多以冷峻和厚重著称,诗歌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毁灭和献身激情,包括对“自我”的呼唤、反抗和创造以及浪漫理想和英雄幻觉。他的诗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否定意识以及强烈的怀疑、批判精神。北岛早期形成的对一切毫不妥协的诗歌风格,是与其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北岛作品中的冷峻、沉郁、悲壮等诗歌品质,都与“文革”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当时的社会黑白不分,是非难辨,作者只有以这种反抗一切的强硬姿态出现,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个人的清醒与理智,但不可避免的是,往往越清醒的人受到的心灵伤害就会越多,“在这个社会,谁爱得更多谁就必不可免地成为弱者,受到伤害……”⑥

北岛早期的名作《回答》:“冰川紀过去了,为什么到处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⑦北岛以近乎悖论式的诗句,来无情地斥责这个黑白不分的世界。排比句的连用,更是突出了作者否定和怀疑一切的精神。又如诗歌《一切》:“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⑧全诗以十四个“一切”作为每一行的开头,对欢乐、苦难、语言、交往、爱情、往事、希望、死亡等进行重新诠释,通过对这些既定词语内涵的否定来反抗这个社会对个体造成的巨大压力。那个特定的时代造就了“北岛式”的冷抒情,“文革”时期荒诞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在北岛的作品中,北岛在诗歌《履历》中写到:“当天地翻转过来/我被倒挂在/一棵墩布似的老树上/眺望”⑨,诗人呈现出了“倒挂在一棵墩布似的老树上”的形象,恐怕此刻他只有保持这种倒挂的姿态,才能保持独立与理智,此时诗歌创作对于北岛来说是作为反抗这荒诞世界的手段而存在的。

然而,在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到了中年岁月的时候,此时北岛周围再也没有那么多的黑暗和荒诞,导致其突然失去了明确的反抗对象,生活环境变得相对稳定。由于周遭环境的突变,北岛像一头疯狂的狮子停止了嘶吼,开始变得温顺起来。这时北岛创作的诗歌和早期诗歌相比,明显少了许多急迫的心态,更多的是中年人的沉稳。其诗歌《局外人》:“一代人如帷幕落下/下一代人在鼓掌/置身于暗处的人/你经历的时间/正得到重现/摸索,于是有光/让一半生命空出来/充满鹤鸣。”⑩北岛失去了早期那种决绝的姿态,诗歌整体呈现出平缓的格调,现在更多的是冷静与沉稳。

诗人在异国他乡漂泊了许多年,其出国后的诗歌创作节奏明显缓慢了许多,诗歌中出现了一种散文化的倾向,《岁末》:“从一年的开始到终结/我走了多年/让岁月弯成了弓/到处是退休者的鞋/私人的尘土/公共的垃圾/这是并不重要的一年/铁锤闲着,而我/向以后的日子借光/瞥见一把白金尺/在铁砧上”?,北岛开始对生活的琐碎之处进行关注,开始重新关注周围的生活,通过这些年的漂泊,其对生活的理解逐渐深入。诗歌的冲击力和压力也削减了不少,诗句之间多了几分舒缓悠然的调子,此时更多体现的是忧郁和哀伤。当喧哗与骚动渐渐化为一种平静和沉寂,就使得世间的某些精神探索过程具有了一种诗化的色彩,尤其是以诗为生的运动就更显得美丽而感伤,气势磅礴的阵势转瞬间就变成似乎遥远的回忆,诗人最终还是不能逃脱自然法则,作为人本身的命运诗歌是无法改变的。北岛在彼岸漂流,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继续着他的“诗歌梦”。

二、诗歌主题意象及意象群的转变

在意象批评家眼中,“不论是在诗歌还是文章中,组织意象的原则是意象与主题的和谐;意象为主题照亮道路并帮助展示它,逐步让作者了解主题,而另一方面,主题又反过来制约意象的定式。”?诗歌是意象最好的土壤,意象在诗歌中会表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

北岛早期诗歌中经常使用的意象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那些具有理想特质的意象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乌托邦式的人道世界的象征物,这些意象主要是来自大自然的事物,如诗歌《五色花》与《陌生的海滩》中的天空、红玫瑰、土地、鲜花、野百合等,它们都普遍带有和谐与积极的价值导向,营造出辽阔与明朗的诗歌意境。另一类意象群在整体上带有鲜明的否定和批判意味,在内涵价值上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墓碑、死海、破败的古寺等带有阴暗凄冷色彩的意象,或是网、铁栅栏、颓败的墙等带有抑制与阻隔意思的意象。它们都表示对人的正常生活的破坏以及对自由精神的禁锢,是北岛对人的生存环境的诠释。北岛利用悖论式的意象来揭示这世界的荒诞,表达他对这荒诞世界的控诉与厌恶。

出国之后,北岛诗歌的主题意象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取自大自然的意象开始不断减少,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主题意象。一方面是关于“旅行者”的意象,如诗歌中帆、大海、灯塔等新意象的出现,此外,诗歌题目中开始出现“旅行”的字眼,如《东方旅行者》等。这些意象的增添,是北岛常年在异国之间漂泊的必然结果,诗人自己总是“在路上”,不断的漂泊生活让诗人变得无比孤独,而孤独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食粮。在这些新移民诗歌的创作中也体现了北岛在海外的自我身份认同。并且,海外生活也使其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如诗歌《布拉格》、《巴赫音乐会》、《古堡》等。

另一方面是故乡相关的意象群的增加,如《乡音》、《怀念》、《远景》中的中文、乡愁、乡音、北京等。这些意象的频繁使用是北岛背井离乡的孤寂生活的体验,在身处异域的孤独状态之中,北岛对家园所表现出的强烈归属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外界的防御和自我保护。还有一方面即新意象群与祖国相关,虽然北岛走上了海外漂泊之路,但是诗人永远无法与祖国割裂脐带关系。然而由于此时的家乡遥不可及,母语便开始凸显出其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对语言的依赖是天生的。如诗歌《过渡时期》:“为一个古老的口信/虹贯穿所有朝代到此刻/通了电的影子站起来……汉字印满了暗夜/电视上刚果河的鳄鱼/咬住做梦人的膀胱”。?诗人北岛远离熟悉的语言体系,这让他深深地感到有些水土不服,如《据我所知》中所写:“我从事故出发/刚抵达另一个国家/颠倒字母/使每餐必有意义”。?语言蕴含着众多民族的文化密码,承载了全世界人的记忆经验,当个体失去家园,作为异体受到外部排斥的时候,此时个体的母语便会凸显出来,承担家园的使命,给漂泊者以安全感,此时的母语也成为了北岛的精神避难所,为他提供了文化心理的支持和防卫。同时从北岛的新移民诗歌创作中也可以发现,北岛在努力让诗歌回到语言本身,转向“纯诗”的追求,正如罗云锋在《北岛三人谈》中作出的判断:“当诗人的激情缺少了一个投射的对象,往往会转向对诗艺的形式层面的追求。他将汉语诗歌的语言表现能力推进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是北岛对现代汉语诗歌的一大贡献”。?

三、总结

纵观北岛出国前后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其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一方面延续了早期诗歌凝练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又开始对以往人生的历程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估,对个体身份和记忆进行痛苦省察,对孤独与自由的复杂关系展开深刻的追问。进一步拷问历史、对母语的眷恋和坚持、对诗歌艺术的探讨等多方面因素使其写作方式转向隐晦和平静。北岛从当初走上诗坛时摇旗呐喊的巨人英雄形象蜕变为对生命发出哲学式沉思的中年作家形象,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书写这些琐碎的日常生活感悟和漂泊体验,静静地叙述生命的苍茫。而北岛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则更加切近语言本身,由“旅行者”的自我定位而增添的新的意象也为其诗歌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在北岛的诗歌创作中贯穿始终的是他身处异乡无时不在面对的孤独苍凉感和对故乡及过往生活的种种遐想。北岛的新移民诗歌创作无疑是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建构,开始关注普遍人性的挖掘,更加重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外力撕扯,从而使其诗歌更加具有生命力。在物欲橫流的当今社会,国内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萧条的景象,或许今天北岛的新移民诗歌创作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路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与诗歌本身,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和突破。

注释:

①王宁:《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②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的《北岛全集》还有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年版、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5年出版了《在天涯:诗选1989~2008》,精选了北岛1972-2008年间的二百首诗歌。以1989年去国外为界分为上下卷。

④王宁:《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⑤赵川:《不弃家园》,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⑥廖亦武主编:《沉沦的盛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 年,第 175 页。

⑦北岛著:《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7页。

⑧北岛著:《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0页。

⑨北岛著:《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44页。

⑩北岛著:《北岛诗集》,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版,第229页。

?北岛著:《在天涯:诗选1989~2008》,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版,第33页。

?汪耀进著:《意象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年,第 110页。

?北岛著:《在天涯:诗选1989~2008》,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版,第192页。

?北岛著:《在天涯:诗选1989~2008》,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版,第87页。

?汤拥华、罗云锋、贾鉴:《北岛三人谈》,《华文文学》2006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北岛
北岛湿地公园
睡吧,山谷
读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
GOODBYE, BEIJING
有限景点 无限景致 回味新西兰北岛的自然美
北岛好久不见
北岛:摇诗橹漂泊异域,荡文舟回归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