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舞《踩花山》对重庆彭水民间歌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0-10-26于乐肖童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于乐 肖童

【摘 要】排舞《踩花山》是由重庆市排舞专家、重庆市歌舞团等多个专业个体和团体创作而成的踩花山舞。排舞《踩花山》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苗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重庆彭水地区民间风俗的继承与发展。在现阶段的排舞创作中加入中国民族民间色彩强烈的舞蹈元素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排舞交流,这也对中国排舞艺术的发展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排舞;《踩花山》;重庆彭水民间歌舞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12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艺术家纷纷涌入全球化浪潮,排舞渐渐融合了世界各国的多种流行舞蹈和民族舞蹈元素,越来越国际化。但是在文化日益多样、舞蹈类型日渐丰富的今天,我国仍然缺乏对于排舞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系统研究,其主要表现为:完整且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未能形成;排舞研究内容单一化;缺乏系统及强有力的排舞竞赛评分细则;排舞编排以及排舞训练方法较少;排舞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明朗;对排舞带来的健身效益与其具有的伤病预防等功能不明确;国内外排舞的有机融合与发展不到位。这些排舞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寻找方法,并且在今后的排舞表演及排舞比赛中逐渐完善。现在,排舞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中国排舞专业人员在排舞创作中加入了一些中国民族民间色彩强烈的舞蹈元素(如音乐和舞蹈动作等)并进行创新改编,这对青年人了解排舞、参与实践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对重庆彭水歌舞“和”文化的传承

(一)“和善”精神的传承

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最初的含义是声音配合和谐,与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追求相契合。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在“和”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合文化”,意在表明所有相似或对立的事物都应协调共存。事实上,“和”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排舞《踩花山》属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踩花山舞的代表,是重庆彭水地区人民农耕生活的反映。无论是踩花山舞的表演时间、地点,还是其舞蹈的服装和道具,都与重庆彭水地区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重庆彭水地区的苗族人民会把“踩花山”这种盛大的节日选在空旷的苗寨场地进行庆祝,通常以一棵用鲜花等精心装饰的大树为中心。表演的服装通常为传统的苗族服装,搭配以花草制作的配饰。这些都体现着顺应自然的思想。排舞《踩花山》体现了苗族釆茶女们在茶婆的带领下,在茶园中忙碌但充满欢笑的劳动场景,加上现代排舞的编排手法和自然流畅的队形变化,表演不仅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协调统一。中华民族善于在歌舞诗乐中体验、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从而抵达艺术的最高境界,正所谓“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二)“和乐”歌舞形式的传承

音乐与舞蹈自古以来便密不可分,史料中多将“乐”、“舞”并提,甚至还有把“乐”、“舞”、“诗”三位一体综合而成的艺术表现形式统称为“乐”的,由此可见一斑。排舞《踩花山》的背景音乐取材于重庆彭水地区的民间小调,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正釆》、《倒采》和《扑蝶》。由于前面说到,歌舞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踩花山》的舞蹈表演也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正釆》、《倒采》和《扑蝶》(采用《剪剪花》的音乐)。《正采》描绘了一幅茶女赶路图,一群妙龄少女在茶婆的带领下井然有序地向茶园进发。其间还配有山歌、快板等演唱,手上姿势分为绕采、单手采与上下左右采这几种,脚步主要为踏步采,基本都是站采,无明显的地面动作。此外,《正采》的队形一般为两排、四排,或呈半弧形。《正采》跳完,表示前山采茶结束了,此时茶婆会带领茶女们绕至后山头,大家齐跳《倒采》,主要表现摘茶、拣茶、筛茶的劳动情景。从这里开始,舞蹈动作便丰富起来,多是双手采、十字采等;队形也纷繁复杂起来,往往是采一下就变换队形,走动相对较频繁。《扑蝶》是排舞《踩花山》的高潮部分,展现了正值青春年华的茶女在茶园中追逐彩蝶、互相嬉戏、欢声笑语的场面。音乐从原有的民间小调变为更加轻松愉快的《剪剪花》,相比原来更加朗朗上口。《扑蝶》中的舞蹈队形变化相对更多一点,在单人扑、两人扑、三人扑和一群扑的队形之间来回变化。舞蹈动作主要分为抓蝶、找蝶和扑蝶这三种。轻快的音乐加之活泼的舞姿,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茶女戏蝶图。重庆彭水的《踩花山》就是这样一个巧妙结合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并能带给人身心合一的美好体验的、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太平经》里记载的“得乐天地法者,天地为其和”,就是对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最高境界“和”的概括。在舞蹈《踩花山》中,茶女们获得的是天(采茶时节)、地(茶园)、人(劳动人民)三者合一的快乐;而就舞蹈本身而言,舞蹈动作刚柔相济,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是生命与宇宙合二为一的“和乐”(和谐快乐)。

(三)“和顺”表演的传承

正如我们所认识到的,舞蹈运用人体来传递一些不可言传的思想情感。人类运用自己的手、脚、头,甚至是眼神传达自己的内心思想。即使不借助语言,其他人也能在其动作中洞察他的情绪。《踩花山》中就處处展露着这一点。以关键人物茶婆为例,茶婆的手上造型多是兰花掌型、采茶手型和单指型,都体现着女性的柔美轻巧、俏皮可爱。除此之外,茶婆的手势还代表着整个队伍的舞台走位,茶女们在茶婆的带领下进行采茶,舞者动作自然流畅,既显示了各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又向观赏者展示了重庆彭水地区采茶的具体过程。不同人物独有的道具不仅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更有实际的象征意义。《踩花山》除了细腻的手上动作之外,腰部和髋部所呈现的“S”型也是集轻盈、柔和、连贯于一体。轻柔的姿态与干脆利落的队形变化,与《易经》中所讲的“阴阳合一”思想不谋而合。这种“和顺”精神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更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需要我们一代代青年人继承和发扬下去的美德,也是提升公民审美水平的重要基础。

二、对重庆彭水传统民间歌舞的创新及意义

(一)表演形式的创新及意义

过去的踩花山舞是以民间集体舞为主要表演形式,其间也会穿插说唱和小戏等表演形式,而现在经过创编的排舞《踩花山》以群舞为主要表演形式,兼有一些道白。就表演者而言,经过改编的排舞《踩花山》不再有难度较高的说唱和小戏,一来降低了对舞蹈表演者的要求,扩大了可参演人员的范围,二来突出了“排舞”范围内的民间传统歌舞表演。对观众来说,范围从原来的民间传统歌舞爱好者扩大到了对民间歌舞或单纯对舞蹈感兴趣的人。表演形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传播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也利于世界认识“中国风的排舞”。

(二)音乐形式的创新及意义

伴奏音乐由多个音乐调整、简化为主、副曲调统一的音乐。传统的踩花山舞音乐使用小锣、梆笛、铜钟和唢呐等吹打乐器,由多个曲牌构成。重庆彭水地区的《正采》、《倒采》、《剪剪花》等14种民间小调组成其乐曲。现在供排舞使用的音乐从当地乐曲改编而来,除了保留其原有风格之外,还运用了现代作曲手法进行变奏创新,使音乐在整个表演中有了主副之分,使得舞蹈表演更加立体化且富有层次感。

(三)舞蹈动作的创新及意义

“与志迁化,容不虚生”,这是傅毅《舞赋》中提出来的,其主要意思为,舞蹈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先在人的心中形成概念,再经过思想的不断打磨,最终演变而成的,这就是舞蹈的意象。传统踩花山舞的舞蹈动作主要源于重庆彭水当地的民族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性格特征,动作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改编后的排舞《踩花山》,动作多是创编者从复杂多样的传统农耕生活中产生灵感,接着再提炼主题、设计动作与队形创作而来的。例如把丰富多彩、变化无常的含有隱喻色彩的数十种队形改编成具体的舞蹈演员的行动轨迹;又如能表现人物跋山涉水的“篱笆花”、“绕三柱”、“大团龙”等动作。祖上传下来的动作虽各有特色但不利于后人祖祖辈辈传承,而创编过的动作则相反,不仅便于后人传承,从排舞角度来说,它更符合国际排舞的要求,也更便于排舞从业者进行表演、教学、记录和研究。

(四)舞蹈内涵的转变

中国传统舞蹈的表现手法主要分为“借”与“寓”两种。借是指借景或借物,寓是指寓意或寓情。传统踩花山舞的舞蹈动作及舞者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的“数”大都含有隐喻,即运用“数”形成的“象”配合着“八卦”跟随人的“意”进行舞蹈。通俗解释就是:只要舞蹈者精通八卦推演的规律,运用八卦的原理,就可按照人的心愿随意舞蹈。但是,这句话的基础是“精通八卦推演”,这意味着那些不懂八卦的人根本无法看出舞蹈要传达的含义。与其让多数人看不懂看不明白,不如直接改变舞蹈的表达方式——由含蓄的隐喻直接变为简单易懂的直喻。传统踩花山舞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意象舞蹈,创编后的排舞《踩花山》变为了以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为要点的舞蹈,这不仅便于人民群众欣赏民间艺术,还容易引发大家的兴趣,方便群众快速深入地了解重庆彭水民间歌舞文化,而且符合排舞“将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群众性等融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鲜明排舞特色的舞蹈。

参考文献:

[1]王艳.排舞运动起源、分类与风格介绍[J].中国学校体育,2017,(01).

[2]周友良,李林娇.湘音<思情鬼歌>分析与传承[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