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映易与她的译配人生

2020-10-26樊鸿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樊鸿

【摘 要】文化要保持其生命力,就需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中国音乐能有近年间的飞速发展,与外国音乐进行交流也是分不开的,而这又与音乐的译配工作是分不开的,中国自译配事业发展开始,已经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译配家,他们将外国作品译为中文引进来,又将中国作品译为外国人接受的方式带其走出去,著名译配大师邓映易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便以邓映易先生与她的译配人生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词】邓映易;生平概述;译配生涯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083-02

她一生致力于中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并用其译配的歌曲,为中国音乐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舒伯特、贝多芬等这些西方音乐的璀璨明珠带到中国人眼前,又将《黄河儿女情》等以山西民歌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展现给世界。笔者曾亲自去往北京采访邓映易先生的女儿,并造访其生前同事等,获得了大量的关于其一生及译配生涯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将其整理归纳,希望能为众多声乐从业者及学生带来一些帮助。本文分成两条脉络进行,一为邓先生的一生经历,二为先生的译配创作,以此两条脉络来总结其译配生涯。

一、邓映易先生生平概述

(一)青葱岁月在北京

邓映易先生原籍安徽,1920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家庭条件优越,家住北京長辛店,兄弟姐妹每人皆有保姆,母亲持家,父亲在外工作,因父亲为中国最早一批铁路工程师,有留法经历,因此父亲对她的影响很大,接触外国音乐就比较早;而且当时也正值中国艺术歌曲的黄金时代,大环境对于她的音乐启蒙很重要;邓映易先生的音乐人生完全是源于自己从小对音乐的喜爱,就是源自玩,从小她便和小伙伴一起排演小儿童剧,耳闻目染,完全没有引路人,家里也开放。因此总结起来,先生从小便是因为家庭氛围、社会氛围、自我热爱走上了音乐之路。

学生时代上过贝满女中、大学就读于燕京大学,美好的青葱时代却又偏偏碰到日本侵华,先生恨日本人侵占了家里的住宅,因需要京汉铁路,要父亲去开车,父亲不愿意。先生是进步大学生,本想去解放区参加革命,但是母亲执意不许去,就留在了敌占区,后来又想去留学,也因家庭原因未能成行。时过境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映易先生就职于中央乐团任乐团独唱。

(二)人生转折、扎根山西

在1963年之前,邓先生一直在北京,后来为什么去山西呢?一方面正值当时山西艺术学院解散,要改为山西大学艺术系,但是师资力量不够,于是学校委派当时的系主任刘建昌到中央乐团,想要既有演唱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人选,于是就注意到了邓映易,刘建昌将山西夸成了一朵花想要邓映易去任教,还许诺什么都可以解决,可是母亲不愿意,因为当时的山西还是很落后的;另一方面,1963年的中国其实已经很“左”了,邓先生的母亲在北京还有一套四合院,这就是有产阶级,先生觉得很不好,在政治上有压抑感,也一心想要摆脱掉;再有,邓先生的第二任丈夫因为说了“大跃进”名不副实,就被打成了右派,虽然已经离了婚但还是受到牵连。所以,因为这几点就答应了去山西,还卖掉了在北京后海的四合院。

到了山西住了两间大教室,条件极差,冬天生炉子,也没有水。儿子到了山西没学上,之前刘建昌保证的山大附中也进不去,最后进了一所不知名的中学,跟北京的生活完全不能相比。还有当时的艺术系专业不全,学生也少,一般一届就十七八人。邓映易先生对学生认真,有时候就在家上课。到了文革时期教师都被扣上了牛鬼蛇神的帽子,本来之前先生的思想很革命,还积极配合参加“四清”运动,在此期间得了胸膜炎住进山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还成了模范病人,带领着病友学习毛泽东著作。结果1966年她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山西大学还把大字报贴到医院,就因为先生的译配作品,说她散布资产阶级的东西,后来被抄家、让她游街等等,后来中央精神下来及时纠正了错误路线,先生得以逃过一劫,但先生并不记恨,她认为跟舒伯特、贝多芬这样伟大的音乐家一起受批判也很值。

到了1973、1974年左右,就有学生私下找先生上课,但是先生分文不取,她都是因为看学生热爱这门艺术,很多学生自己也是慕名而去。

有人问过邓映易先生去山西后悔吗?先生说不后悔,一生再回北京的次数屈指可数,除去燕京校友会,再就是82岁时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夕阳红》节目。先生真正将自己一生奉献给了山西。

二、邓映易先生的译配生涯

先生自童年便受家庭影响,对欧美艺术歌曲等耳濡目染,内心深深地喜爱,而彼时的中国也正是思想解放的时代,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名家辈出,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好的中国艺术歌曲。再加之先生学生时代接受过外教的教育。因此很容易就被舒伯特、贝多芬这些大家的优秀作品所吸引,自己的喜爱再加上当时社会的需求,在文化大革命以前邓映易先生就自行译配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和《冬之旅》《外国名歌二百首》等外国优秀作品。文革期间,译配工作不得不中断,到了20世纪80年代,译配工作又重新开始。先生最为艰难的一部作品应数男高音咏叹调,尚家骧先生翻译了一本男高音咏叹调,因为种种原因迟迟不能问世,封存十年之久,在1995年由邓映易先生加以译配,其女邓欣欣整理编辑,才在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吕鑫的帮助下得以出版。除此之外,邓映易先生还有女高音咏叹调、花腔女高音咏叹调三部咏叹调作品得以出版。邓映易先生还译配有中译英的作品《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等。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欢乐颂》,它来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这部作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来到我国,但是有一个现实问题,这部巨作如何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呢?可以说正是邓映易先生所做出的努力,才能将这部巨作展示在国人面前。而这只是邓映易先生译配生涯的开始,紧接着她又为我们带来了另一位大家——弗朗茨·舒伯特,舒伯特是德奥艺术歌曲的集大成者,享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艺术歌曲是诗与音乐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舒伯特未给其谱曲之前,它们原本是德文诗歌,德译汉这项工作在当时的中国本就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更不要说还要为其赋予歌唱性了,但是邓映易先生做到了,对于一名译配家来讲,基本素质就是要精通语言,笔者在前文就已经提到过邓映易先生自幼年起便受家庭影响接触到外国文化,求学期间又有师从外教的经历,所以本身就已经通晓多种语言,德译汉这项工作对她来说并不难;邓映易先生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已经具备很强的歌唱素养,所以对于一首作品的歌唱性的把握也是拿捏到位的,正是这样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其特有的歌唱素养,成就了其译配的舒伯特艺术歌曲。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笔者在前文提到过邓映易先生还译配过外国民歌,而这首《友谊地久天长》便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首,之所以能在中国流传广泛、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其本身优美的旋律外,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曲感人至深的歌词,邓映易先生除了将原本的英文歌词译为诗性的中文,还有出彩的词语为其增光添彩,“我们也曾终日逍遥,荡桨在绿波上,但如今却劳燕分飞”这句歌词中的“劳燕分飞”在笔者造访邓映易先生的女儿邓欣欣女士的时候,她曾因为这个词的运用对母亲的译配功力惊叹不已,笔者也认为这个词更是这首歌曲的点睛之笔。

邓映易先生的歌曲译配范围之广是首屈一指的,而且这些作品时代跨度广,体裁各异,前后共计有近千首的作品,如果说将外文译配为中文已经是不易,那将中文翻译为外文更是难上加难,邓映易先生将中国的山西民歌译配为外文,帮助中国山西民歌走出国门功不可没,特别是《黄河儿女情》这部作品,其中囊括了众多山西民歌,这些歌曲方言复杂,语气词汇众多,要将其译成外文,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先生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将其推出国门,享誉世界。邓映易先生的译配人生令人敬仰,先生为后世之楷模!

参考文献:

[1]李仙.译配大师邓映易与山西民歌[J].黄河之声,2019,(12).

[2]金子琦.邓映易歌曲译配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张新.不朽的歌声 永恒的追求——记歌曲译配大师邓映易[J].人民音乐,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