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防疫社会环境下所产生歌唱作品的特殊性

2020-10-26李丽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特殊性合作情绪

李丽

【摘 要】2019年底,武汉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各省各市一级响应快速进行防疫措施,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了一批以社会事件为背景的音乐作品。音乐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而这种影响能够被人们所知觉到。本文从歌词和演唱等音乐材料组成部分浅析这类作品的特殊性,探究歌曲所表现出的精神实质及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灾难歌曲;特殊性;情绪;合作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065-02

一、音乐材料的组成

(一)歌词

1.中国歌词的起源

中国歌词的历史起源悠久,最早的源头是原始人面对自然灾害无法控制而产生恐惧时,只能将愿望寄托于神明而进行祈祷唱出的咒语。因为当时语言功能的限制,因此开始的表达只能用于祈祷时的咒语。中国古代的宋词和元曲亦是一种歌词的形式,除了独立吟诵之外可以与歌曲相配合。中国近现代的歌词发展以学堂乐歌的产生为开端,一些人从日本和欧洲留学回来,以李叔同和沈心工等作曲家为代表。刚开始的音乐作品创作多为将西方音乐旋律加以选曲填词的模式。产生的代表作有《送别》《春游》《夕会歌》等。这种填词模式的产生可能与我国过去的诗和词等可吟咏的作品都是根据现成曲牌、歌调填以新词的创作方式有关,同时也与当时参与创作学堂乐歌作品的创作者很少有懂得专业作曲技能的原因相关。这一时期的作品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特征与元素,后来慢慢发展,从五四运动之后产生了一些变化,开始使用贴近人民生活通俗易懂的语言,歌词渐渐口语化,用白话将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家长里短表现出来。学堂乐歌的创作,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开始,当时的人们深受维新运动思想的影响,在国内开设新式学堂进行乐歌课程的教学,在音乐创作上大胆地向西方借鉴,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音乐作品,为中国开启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新音乐的先河。使集体歌唱的形式广为传播,为中国培养了最早一批发展与传播音乐教育的人才,大力推动了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2.防疫时期的歌词特点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歌词的表达也渐渐得以发展得更加复杂与丰满。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人们的情绪会产生影响,每个个体对音乐所产生的体验是种个人主观的感受,而歌词对人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则具有导向作用。近期出现了一大批以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为背景的新音乐作品,在灾难事件背景下音乐作品歌词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反映现实,紧扣当下时局。作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生的事件以歌词的形式进行讲述。歌词采用贴近生活的词汇使听众拥有参与感,感受到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事件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并与之产生共鸣,用最真实的情感打動人心。(2)表达美好的希望,抒发内心情感。希望就像隧道尽头的亮光,不论人类发展得多么兴盛,都离不开人的生物特征。在长久的黑暗等待中会逐渐失去耐心,丧失抵抗的意志。而希望会给予人们坚持下去的动力,调整社会心态,呼吁人们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因为病毒并不是不可战胜的。(3)歌颂英雄,英雄代表前进努力的方向,代表精神领袖,帮助国家可以凝聚人心。疫情时期,人们的心中需要榜样,医护人员的逆行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平凡人们做出的贡献与国家切切实实的努力,我们拥有积极抵御天灾的力量。每个人都不是孤独地在奋斗,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在此时深深地体现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4)歌词中引用中国宏伟的建筑或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例如长征),或是中国文化中古诗词等源远流长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借物或事件抒情,表达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的洪流中得以发展至今,拥有自己坚定的文化自信,此时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百年之前的中国。我们拥有强大的医疗团队、先进的科学力量以及国家的正确指导与人民无条件的配合与奉献。借此影射这场防疫攻坚战最终也会得到成功,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如今的中国力量,传承中国文化。(5)鼓舞人心,振奋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受到集体主义的影响,是个团结的民族。打赢这场战役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多方合作密切配合。歌词用来表达人们日常难以言语的情感,激动人心直抒胸臆的歌词使听众憋闷的情绪在歌曲中得以释放,使人们坚信我们终会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歌词在一首音乐作品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当我们听到一首歌曲时,除了旋律之外最容易被记住的就是歌词,一些歌曲的广为流传离不开歌词的魅力加持。这些歌词或朗朗上口,或合辙押韵,或直击人心表达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轻易说出的言语。歌词是一首音乐作品种种组成元素中最能表达出人们心理的一种因素,人们在歌词中释放情绪。歌词明确地表达出创作者创作这首作品的意图,显示歌曲的主题,好的歌词能够使人感受他人之感受和传播积极的力量。

(二)节奏与节拍

节拍与节奏是构成音乐基本元素的一部分,决定作品的基调,是音乐作品之骨骼。在节拍与节奏的基础上配以音高构成旋律,没有节拍节奏的音乐就像大楼失去了钢筋的支撑,音乐会松散无规则,难以流畅进行下去。以中国音乐家协会发表的几十首灾难性事件为背景的歌曲为例,作品大多采用四四拍节拍。这类节拍的强弱规律遵循强·弱·次强·弱的特点,使得乐句连贯性较长,从而产生较强的叙述感。相比较于四四拍节拍,四二拍节拍强·弱·强·弱的规律中重音重复频率过于频繁,语句叙事感较四四拍弱一些。而四三拍的节拍遵循强·弱·弱·强·弱·弱的规律进行重复,作为圆舞曲的代表节拍具有轻盈欢快的特点,节奏感与舞蹈感稍强,风格与灾难性背景作品有些许差异。因此,在防疫社会环境下产生的音乐作品更多采用四四拍与四二拍的节拍为整首作品的基调。

节拍与节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拍包含在节奏之中。节拍把握作品整体走向的风格与时值长度,而节奏除此之外更加表现音乐作品表达的细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包括切分、附点、后十六等不同节奏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只有掌握好节奏的律动,音乐才能得到更加成功的表达。一个作品中,节奏表现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音乐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的现象,音乐作品中的一些音,会因为演唱或演奏时值长度的不够,匆忙结束而显得急促或是失去连贯性,从而破坏作品的美感与意境。节奏中产生的间歇、停顿或休止都体现了创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呼吸、回忆和思考等的情感意图。音乐与情感紧紧相连,音乐以声音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而震动是声音的本体,有节奏的震动会引起人类情绪的反应,从而对人产生影响。

(三)音色组成

音色是表达作品情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音色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风格感受。当表达积极欢快的情绪时,一般会采用明亮生动的音色,当表达悲伤沉重的情绪时,一般会采用厚重低沉的音色。音色对于听众的影响比文字要更具感染力,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大脑。此时期作品在演唱的选择上除传统独唱单一音色的表现形式外,很大一部分的作品选择使用男女对唱双重音色或群星联唱的多重音色的形式。不同的人在一起歌唱时,会在歌曲编排中加入合唱元素,随歌曲的情绪变化而产生变化,丰富作品的色彩组成。清楚地表现作品的态度,传达出人们共同一体的情感,体现出万众一心的力量感。使听众感受到作品所想要传达出的凝聚力,作品中丰富的人声组合能够避免人们产生面对灾难孤独无助的心理。

二、歌曲作品对人的影响

在很多现实场景中,人们会采用将需要记住的内容编成歌词的方法,以歌唱的形式来帮助记忆。以此证明以音乐的形式所表达出的意愿与内容会更加容易被人们记住。同单独的旋律相比,歌曲的语义性表达要更加的丰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音乐本身是无意义的,人们从音乐中感受情绪的起伏,根据主观的人生体验,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人会联想到不同的情景,然而却无法从音乐本身中听出历史事件和故事等具体情节。歌唱作品相较于纯音乐加入歌词的元素,更加清楚地表现作者的意图与情感,人的身体具有共振功能,而音乐的节奏和音色等会作用于人脑和神经,对人体产生影响。歌曲旋律走向上的变化会影响人们情绪的变化,音乐对于人的情绪具有调节作用,正能量的歌曲会舒缓人们因事件发生而产生的紧张负面的情绪。研究显示积极的音乐作品会对人们采取合作行为的选择产生正向的影响,情绪在积极的音乐与人们产生的合作行为之间也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人民积极配合国家防疫工作的进行,多方合作促使最終的结果走向成功,这正是国家发生灾难性事件时所需要的。

三、结语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节奏节拍、音色、旋律等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听者的听觉,缺一不可。音乐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一直以来被当作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当音乐被人体感官所接受后,能够诱发出相应的情绪。正向的音乐作品中使用的节奏、歌词、音色组成等因素都会诱发起听众积极的情绪。近来的研究显示,一个群体环境中的物理特征对其合作行为的形成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音乐作品中表达出的积极能量对听众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新媒体平台使这类歌曲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产生很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魏月雯.浅谈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及调节方法[J].北方音乐,2019,(07):54.

[2]王延松,邵帅,司雯雯,程军.音乐对情绪的影响以及相关神经化学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06):151-156.

[3]邓钰.音乐旋律期待与情绪诱发机制述评[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02):04-11.

猜你喜欢

特殊性合作情绪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对博物馆工程建设特殊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