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接触经济”崛起

2020-10-23陈牧

中国新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机器人智能疫情

陈牧

“非接触式”服务火了。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无需见面就能完成各种经济活动的“非接触式”应用备受青睐。送外卖、取快递、在线办公、非接触式测温、政务办理、在线医疗……这些“非接触式”服务的变革,推动了“非接触经济”升温。

走进生活

2020年2月4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牡丹园地铁站,一套用于发热及潜在被感染对象识别、筛查与分析的AI新系统引起了过往行人的注意。进出大厅的乘客无需长时间停留、等待测体温,只要正常进出,系统就能通过红外设备准确检测出体温,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对应每个人身上。一旦发生体温超标,地铁工作人员会用手持设备再次进行检查。

不只是地铁站里,在位于东四环附近的一家京客隆超市,等候进入超市的顾客要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依次在入口处的电子屏前“刷脸”,尽管戴着口罩,但是每“刷脸”一次,体温都会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疫情期间,在火车站、机场、商场、学校、写字楼等人群聚集场所,“非配合式测温”已经成为常态。

在各居民小区、菜市場等相对较人流较小的公共场所或家庭内部,测体温时往往采用体积更小的非接触式的手持式红外线测温仪/枪,这种设备对着人的手腕、额头等位置,同样不用接触皮肤,即可完成检测。

除了体温检测仪,无人机、机器人也出现在许多重要位置的测温环节。

而在抗疫一线,不少“非接触式”服务更是成为抗疫刚需,机器人表现尤为显眼。疫情之下,智能机器人投身一线成为“防疫战士”,承接了送药送餐、消毒清洁、诊疗辅助、安防保障等关键功能。因机器人能有效阻断“病毒人传人链条”,其在“非接触式”场景中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疫情期间,“非接触式”成为热词。

“所谓‘非接触式,就是指人和人,以及人和具体的实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发生直接接触。”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合肥工业大学贾伟博士说,“非接触式”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至今,其已经过了5个发展阶段。

疫情之下,一系列非接触式的援助、服务、工作、学习、社交、娱乐正走进大众生活。为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在不少地方,一些职能部门优化升级信息系统,让网络代替马路,提供更加便利的非接触式办税、非接触式支付、非接触式诉讼、非接触式办理外汇、非接触式劳动能力鉴定等。一些企业也积极推出非接触式配送、非接触式酒店入住等。小到点外卖、上网课、视频开会;大到火车站的人流无感测温、各区块的无人机巡检、医院内的智控消毒、送药、公共场所的执法、征税等政务等一系列新模式不断涌现。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不少企业推出“无接触”服务。

2020年2月21日,中国饭店协会宣布与多家餐饮品牌联合落地首批“无接触餐厅”。同时,餐饮门店还单独设立了“无接触取餐”骑手专区,将外卖小哥与顾客进行分流。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FESCO集团)所属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推出包括“数字化”无接触人事服务平台在内的一揽子人力资源综合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精准人事服务,助力复工复产。

无接触快递配送、线上移动办公、无接触贷款、视频面试、无接触招聘、远程服务、菜场无接触自提、机器人送货到家,以及“互联网+电话+商超”的“掌上无接触代采”等多产业、多场景无接触服务呈现你追我赶的场面。

前景广阔

疫情期间,在武汉,京东投用了无人配送机器人,进行“无接触配送”的尝试。

为了让武汉的机器人配送实现常态化运营,京东物流从各地抽调配送机器人驰援武汉。除武汉外,贵阳、呼和浩特等地的智能配送站也在运营,配送机器人不断将抗击疫情所需的物资与用户订单安全可靠地送达;而在河北、陕西、江苏等地的农村地区,也已开展无人机配送工作,专门为封闭地区提供快递服务。

在2020年4月13日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京东物流集团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孔旗介绍,无人配送技术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整个配送过程实现了无人化,疫情期间不仅减少病毒传播途径,还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困局。”

“非接触式”实践的本质就是利用传感摄像机、机器人、云平台、红外仪等桥梁媒介,延伸人体的视觉、听觉、触觉。非接触式经济并不是个新概念,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就出现了。简单来说,非接触式经济是指借助高科技手段,使经济活动以一种非面对面的方式进行。

搭上5G、红外线、AI等技术的“快车”,“非接触式”技术加速了新场景的落地步伐。在小区楼宇电梯间,基于语音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实现“零接触”乘坐形态受到人们的欢迎。用户下单后可与骑手协商取物时间、地点,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每日优鲜都纷纷推出了自主约定地点的交付模式,苏宁、顺丰、京东、美团等龙头企业不断加速布局无人配送领域。

“实现‘非接触式服务,离不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技术支撑。”贾伟指出,目前,“非接触式”服务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加以支撑。如今,在5G、人工智能开创的信息技术新时代,“非接触型经济”彰显出其内核价值,也有相当可观的市场规模。

“非接触式”热潮甚至波及股市,引发市场共振。2020年2月以来,沪深两市中以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网络安全为代表的非接触式经济开盘就出现了强势成绩,同时云计算、软件、机器人等板块也开始快速增长。

政策利好

面对非接触经济的热潮,国家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部门也推出举措,鼓励非接触经济发展。

2020年3月31日,国新办就减税费优服务助复产促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负责人韩国荣表示,针对疫情,税务部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税收大数据,推行非接触式办税缴费。目前税务部门已发布185项网上办税缴费事项清单,预计2020年年底将达到200项左右,实现更多税费业务从实体办税服务厅向网上转,提高“非接触”比例。

4月16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主持召开2020年第五次局长办公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建设的指导意见》《邮政业绿色网点分拨中心评价指引(试行)》等文件。马军胜表示,疫情期间,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在保证“非直接接触投递”、防止交叉感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服务了广大用户和消费者,又为一线快递小哥投递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感染风险。国家邮政局称,指导省市两级邮政管理部门与地方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推动将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公共服务站等纳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加快规划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非接触式”服务的变革。“非接触式”技术正在成为政府规划中的一大重点。

2020年3月4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就深入推动电商赋能工程,加大力度打造无接触消费场景,释放因疫情抑制的消费潜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等方面作 出精细安排,深化5G商业应用,培育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数字文创、无人经济、智慧会展等新兴业态,构建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对冲疫情损失,稳定经济运行,推动转型发展。

3月10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召开企业座谈会。李强要求,加快发展在线经济、到家经济、非接触式经济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新产业。据了解,得益于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的逐步应用以及智能工厂建设的推广,上海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例如,上汽通用金桥工厂无人车间在疫情期间运用“黑灯工厂”“智慧物流”等智能制造手段,实现非接触制造。无人生产线始终“不掉线”,在防控阻击疫情的同时,打好了稳产、高产的守卫战。

未来展望

每一次危机都能带来新的机会。

疫情发生后,传统零售、餐饮、酒店、娱乐、交通、旅游、教育等线下场景几乎全面停滞,部分线上需求则“爆发式增长”。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分析,在消费行业,社区零售和“无接触零售”迎风口。“民以食为天”,在线下商超、餐饮面临停业或超低客流的同时,社区零售、生鲜电商却呈现高增长的可喜局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零售迎来替代大型商超与中小电商的行业风口。与此同时,在对“无接触零售”的理念响应下,无人货架、无人超市、智能取餐柜、智能快递柜等无人零售模式再次火爆,直播电商为传统行业营销模式转型、“去库存”销售等带来转机。

此外,拓展非接触式服务还能为创新技术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尽管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一些街道社区传达通知、填报信息仍主要依靠人工处理方式。造成这种反差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技术适用性不强、一线应用动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缺少统一规划等。这就限制了智慧城市建设向“毛细血管”级的社区一线延伸。目前,在疫情倒逼下,有越来越多的基层单位开始积极运用新技术开展工作。这种趋势不仅能让创新技术得到更充分应用并在多元场景中得到提升优化,也能将智慧城市的改革触角延伸至城市更多角落。

在美国湖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筹)院长胡涛看来,非接触式经济与我国目前已有的生命健康产业、机器人产业、可穿戴设备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等未来产业有交叉重合,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也是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非接触式经济,应当与其他相关产业一起协同推进,打造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平台的重要引擎。

但是,在发展非接触经济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显现了出來。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对非接触经济和服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少国家、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标准规范,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还无法完全满足应用需求。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胡思佳表示,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非接触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整体危机应对能力和促进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均具有重要意义。胡思佳同时强调:“当前,数字技术在我国各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非接触经济的实现仍然面临困难,许多地区从卫生防疫工作到居民日常采购对线下人员对接仍然存在较大依赖,企业缺乏向线上转型能力,面临较大的经济损失。应当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工作,进一步降低数字技术应用的成本,减小不同地区经济数字化水平的差距。”

猜你喜欢

机器人智能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