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经典,走向未来

2020-10-23宋妍

艺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摘要】 2019年11年6日—11月13日,由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组织承办的2019福建省中青年戏剧人才第三期培训在福建福州举行。此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分为“名家课堂”“剧目观摩”“交流研讨”三大部分。其中,名家课堂囊括剧目创作、表演、剧团管理与传播等议题展开;观摩剧目包含评剧、话剧、闽剧、丝弦、京剧、弋阳腔、淮剧、音乐剧等剧种;专家点评会的与会专家从剧本创作、音乐创排、表演艺术、剧目管理、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为当下中国戏曲扭转困境提出了真知灼见。此次培训期间展演的部分作品呈现出的表演程式京剧化、舞台演出话剧化、化妆造型越剧化、音乐配器交响化的现象也必须引起重视,并在未来的创作与研究中着手改进。

【关键词】 名家课堂;剧目观摩;交流研讨;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时隔26年,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再次回到福州,恰逢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借此良机,为培养和造就更多戏剧人才,促进我省戏剧艺术持续繁荣发展,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精心安排了三期人才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名家课堂”“交流研讨”“剧目观摩”三大板块。笔者幸运地成为第三期培训学员,获得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在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第三期学员有幸在现场聆听到戏剧界各位权威人物在编剧、音乐、表演、剧团的运作与管理以及传统戏的转换性创造,现代戏存在的问题、古老剧种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也有幸在听课之余欣赏了包括评剧、话剧、闽剧、京剧、丝弦、弋阳腔、淮剧、音乐剧等连台好戏,还旁听了戏剧界的各位权威编剧、理论工作者和表演艺术家两次点评会以及一次戏剧创作高峰论坛,这在笔者之前的学术经历中是从未有过的。下面简要论述在第三期培训的八天时间内笔者听课、观戏、旁听专家评戏和剧本创作高峰论坛的一些心得体会与思考。

一、名家课堂精彩纷呈、高见频出

此次福建剧协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专家课程,既有关于剧目的创作与修改,又有关于剧团的管理和市场运作,还有关于艺术家所属剧种的表演理论总结等。首先,在剧本的创作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原总政治部话剧团团长孟冰老师结合自身多年来的舞台经验,认为戏剧的编剧与作家的创作之所以不同是基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暨编剧在对人物的描写和戏剧情节的设置上需考虑舞台环境的实际情况。在戏剧的创作题材上,他认为戏剧作家应该永远关注人类最终极的话题,挖掘人物形象的独特美感,用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艰苦的创作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刘彦君老师在剧目的修改上则提醒在场的学员们要慎之又慎,要重视作品的立意和结构,不能跳脱出这个戏本身所处的时代与情境;欧阳逸冰老师则以莆仙戏《踏伞行》和话剧《家客》为例,分析了构思在剧本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孙豹隐老师提出了看戏、评戏、写戏的三部曲的观点。他认为戏剧评论家也应该尝试进行戏剧写作,并且以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的“能做正确理论的人也会创造,谁想创造也必须学会理论”来说明戏剧理论研究与戏剧文学创作之间的重要关系,对在场听课的戏剧评论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其次,在剧团的管理和运作这个话题上,来自河南豫剧院院长、二度梅获得者李树建老师结合他带领豫剧团面向全国、走向国际的成功经验为在场剧团管理工作者分享了许多成功经验。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总结出的“一台戏三家看”的经验,所谓“一台戏三家看”就是一台戏可以打造成适合农村、城市和国际市场的多种版本,这为许多地方剧种受众狭窄、演出效益不佳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他提出的“剧本是根、演员是魂、政府是力、运作是效”的管理理念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对于很多剧团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而对于近期正在研究梨园实验剧团的成功模式和依然存在的危机的笔者来说可谓具有醍醐灌顶之功效。

此外,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柳萍女士以他们剧团打造出来的三部宁夏秦腔戏《狗儿蛋涅槃》《花儿声声》《王贵与李香香》的成功经验为例,提出了以现代戏为突破口,通过创作优秀剧目完成剧目程式化、市场化的道路的设想。在现场观看三出戏的精彩视频片段的时候,笔者脑海里也一再地浮现之前看过的一些戏在音乐创作上的交响化问题。虽然《王贵与李香香》中加入了唱诗班(既是乐队又是剧中人物)的设计,而且还是用钢琴和西洋乐队进行伴奏,但是并没有不和谐之感,反而呈现出一种融合的美感,这是因为该戏采用的是小乐队而非大乐队的形式,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捕捉得十分到位,并搭配合适的独奏乐器,只有在多人出场和较复杂的剧情时才使用多种乐器,而不是从头到尾都让整个交响乐队伴奏。柳萍女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把一个这么小众的剧团培养成全国皆知的剧团,离不开她演员兼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她和李树建老师的分享都是建立在他们几十年来的摸爬滚打的经历之上得来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对小剧种如何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众所皆知,戏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一门综合艺术。对此,中国剧协《剧本》杂志原主编黎继德老师以自己多年从事表演研究的经验,为在场各个剧团的演员们讲解了演员必备的十大能力,暨觀察能力、感悟能力、记忆能力、模仿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十大能力不但对于演员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教会了我们这些非演员的戏剧研究工作者如何鉴赏和评价演员的功力与表演水平。另外,浙江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浙江音乐学院创研中心主任、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林为林老师宝刀未老,在三尺见方的讲台上,以自己从事三十余年昆曲武生的舞台经验,边演边讲解昆曲武生的艺术特色,也让在场学员明白了无论曾经拿到多么高的奖项,如果没有坚持练功就会退步。戏曲是一门非常依赖技术的艺术门类,只有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保持艺术生命的长青。

二、观摩剧目丰富多元、佳作倍出

在第三期培训班中,省戏剧家协会还安排学员观摩了不同剧种的好戏,有评剧、话剧、闽剧、丝弦、京剧、弋阳腔、淮剧、音乐剧等不一而足。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有这么几出戏,分别是淮剧《武训先生》、闽剧《红裙记》和丝弦《大唐魏徵》。下面简要谈一谈观后感。

《武训先生》和《红裙记》以普通人,甚至是最底层人物(武训为兴办义学乞讨38载)的心酸血泪史为素材,道尽了普通人的爱恨情仇,笔者认为这才是当代戏剧最应该关切的领域与题材。在观看《武训先生》的过程中,笔者几度因为武训先生凄苦的遭遇而抓心般的难受,也因为武训先生高尚的情操而感动落泪。此剧中最精彩的地方是武训先生独自一人在深藏他受尽屈辱而讨来的银子的地窖下,面对自己的孤苦寂寞吟唱的那出戏。武训先生是人不是圣,他内心深处脆弱与孤独的一面反而让他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更加真实深刻。笔者认为《武训先生》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全剧没有停留在武训的苦难与痛苦之中,而是从悲剧中得到升华,使武训的人物形象在平凡中孕育出伟大的力量;第二,对武训人物性格的刻画呈现出多面性的特征,避免单一化和扁平化,敢于突出人物脆弱的一面,如武训先生在地窖里边数着乞讨而来的钱边想念梨花和母亲的那段独唱,以柔制胜,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第三,人性的善(武训和了证和尚)与人性的恶(张老辫和管家以及取笑欺负武训的群众)形成两股强大的张力,互相撕扯,在善恶的二重奏中,观众看出了人性的复杂,也为武训的信仰与坚持而深感灵魂的震颤。该剧的编剧罗怀臻先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表示,他创作此剧的目的就是借武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传递“信仰成为一种生活”的精神,使其在当下社会具有深远的推广意义。

闽剧《红裙记》是著名戏剧家王仁杰先生奉行“返本开新”的创作主张的一部力作,作为此次戏剧节闭幕式的展演剧目,《红裙记》彰显了福建地方戏曲的最高水平,将福州地区普通人的生活与爱恨情仇以诗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既有内容上的贴近生活,又有形式上的高雅格调,既能满足传统观众的审美诉求,又能满足新的观众的心里需求。因此从其搬上戏剧舞台开始至今,持续性地散发常演常新的魅力。不得不佩服王仁杰老师在刻画人物内心的那种纠结复杂与细致入微的功力,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戏在他的笔墨之下呈现得那么细腻复杂。看完红裙记真的心疼柳氏,虽然可以理解王成龙,但怎么都觉得他不可爱,也能看出他的自私。如果他不再把红裙遗落在柳氏面前,那么,柳氏不会再体会一次得而复失的痛苦。王仁杰老师善于用细腻的笔法,以遵照剧种曲牌和词牌体的写作手法,将发生在普通人物身上的爱恨情仇通过不同的剧种展现出来,这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地位。

近期,王仁杰先生不幸因病去世,这位生前被著名的戏剧评论家王评章先生评价为“福建剧团最优雅的古典诗人,又是最激烈的文化卫士”的泉州籍剧作家,生前创作领域不但涉及本土剧种梨园戏,也涉及京剧、昆曲、越剧、闽剧乃至歌剧等剧种。就其最擅长的梨园戏剧目创作来看,他的寡妇三部曲——《枫林晚》《节妇吟》《董生与李氏》在戏曲圈内享有盛誉,《董生与李氏》更是获得了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荣膺“全国十大精品剧目”称号。此外,他在90年代初创完成,2018年又重新创排的新编剧目《陈仲子》为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一个反观自身的思想坐标,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文人风骨。笔者认为,王先生对戏曲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当下很多劇种从剧本创作、舞台表演到音乐创作方面都偏离了本剧种的剧种本体和剧种意识,而王仁杰先生在2016年文化部“千人计划编剧高研班名家讲座”中提出的“返本开新”理念,这几年来成为梨园剧团传承与创新的指导思想与灵魂理念,促成“梨园戏现象”(笔者撰写了另一篇论文探究这个问题)的产生,对当下其他剧团的传承与发展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出戏的音乐都创作得十分动听悦耳,且配器合理,不会让人觉得嘈杂与吵闹,避免了很多戏曲作品音乐交响化的通病。除了上述两出戏,让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丝弦《大唐魏徵》和音乐剧《茶道》,前者的出彩之处在于该剧种独特的唱腔。比如,在同一唱句中夹杂了大腔(真声)和小嗓(假音),而且尾音基本上是上扬的,这在笔者听到的剧种中是非常少见的。而音乐剧《茶道》可圈可点之处在于主要角色唱功的扎实、舞美设计的美轮美奂,舞台背景的大场面、大制作,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是比较遗憾的是他们在这次展演中提交的是删减版,原来四十几首曲子压缩成二十几首曲子,所以使后面的剧情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影响了整部音乐剧的完整。此外,剧本、音乐、舞蹈的戏剧性都不够突出,使整部作品更像歌舞剧而非音乐剧。

然而,瑕不掩瑜,此期笔者及其他学员所观赏的戏剧作品大都剧情跌宕起伏,演员表演可圈可点,音乐部分也基本上可以显现本剧种的优势与特色,灯光舞美设计也达到了当下戏剧界的较高水平。

三、专家点评会精准到位、创作高峰论坛思想荟萃

除了专家授课、观摩戏剧之外,笔者还旁听了两场专家点评会和一场戏剧创作高峰论坛。通过旁听两场专家点评会,我们学会了如何从专业的角度点评一部戏,改变了以往印象式、感悟式的评戏方式,从剧本创作、舞台表演、音乐创作、灯光舞美设计等对一部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在戏剧创作高峰论坛上,各位顶级的戏剧作家和戏剧创作理论研究者从编剧的题材、人物形象的刻画、戏剧的文学性的弱化、人道主义关怀和人文主义情怀的缺失等方面提出了当下戏剧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吕育忠先生直接尖锐地指出,现实主义的精品力作不多,当下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也缺乏,这与当下的戏剧创作对本剧种艺术特色的不坚持、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对生活的感知和创作的想象力有直接的关系;对此,薛若琳先生提出戏曲的三并举方针进行应对,即加强文学性、加强动情性和加强传播性来提升当下的戏剧创作;陈涌泉编剧则提出了推进戏剧创作的“六力”之说,即“眼力”“实力”“定力”“有效力”“有动力”和“有合力”。

另外,有一些专家提出要从美学的高度关注戏曲的审美性,如徐棻老师就认为所谓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在传承戏曲的美学特征,也就是强调文学性与审美价值。此种观点,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美学的立场与视角,为当下捉襟见肘的戏剧传承与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笔者下一步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研究空间。在此,笔者想要补充的是,戏曲是文学、音乐、舞美等艺术门类融合为一的综合艺术,然而,在当下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研究中,音乐部分却表现出明显的滞后于剧本创作与研究的现象。此种现象已经引起了戏曲音乐界人士的注意。汪人元先生在第二期人才戏剧培训班中便直陈此种现象的危机。据此,笔者认为,完整的戏剧传承与发展应该包括戏曲音乐创作的高水平发展与同步繁荣。眼下,戏曲音乐创作的同质化、交响化现象依然十分突出,随之而起的是戏曲音乐研究与评论的苍白与缺席,如若不引起重视,戏曲的全面传承与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还有专家提出要保证中国戏曲的多样性与活态性,剧目风格的多元化以及戏剧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总之,参与此次高峰论坛的专家从剧本创作、音乐创排、表演艺术、剧目管理、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为当下中国戏曲扭转困境、开拓多种可持续性的传承與发展道路均提出了真知灼见,是近年来非常难得的一次观点碰撞、思想荟萃的高峰论坛,其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 语

当然,此次戏剧节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第三期戏剧人才培训中安排学员观看的部分展演作品题材和人物性格较为单一化、扁平化,戏剧冲突不强烈、戏曲音乐创作不够精良等问题。总之,表演程式京剧化、舞台演出话剧化、化妆造型越剧化、音乐配器交响化的现象在此次戏剧节展演中还时有出现。这说明戏曲传承与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且艰辛。作为一名研究兴趣和领域跨越文学、音乐的戏剧研究工作者,未来的研究方向要如何确定是一项亟需摆到议事日程上,此次培训恰好给笔者提供了多方面的营养成分,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研究灵感和第一手的素材。综上,笔者认为,戏剧表演界和戏剧学术圈要保持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因为,理论工作者往往可以给戏剧表演者一些规律性的启示,而戏剧表演者又可以让理论工作者将他们的研究联系实践,使他们的理论研究更适合戏剧这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参考文献:

[1]孟冰.我们需要“4000米雪线”以上的创作——剧作家孟冰谈创作[J].上海戏剧,2017(6).

[2]刘彦君.戏剧创作和评判的三重视角[J].内蒙古艺术,2018(3).

[3]吴新斌.闽剧《红裙记》彰显剧诗神韵[J].中国戏剧,2012(9).

[4]吕育忠.把提高艺术质量作为戏曲创作的生命线[J].艺术评论,2019(12).

[5]徐棻.为古老剧种赋予现代审美[J].中国戏剧,2019(11).

[6]汪人元.戏曲音乐建设是当代戏曲发展迫切的根基性任务[J].中国戏剧,2020(1).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当代中国大学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成果(项目号:FJJKCG18-134)。

作者简介:宋妍,文艺学博士,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戏剧戏曲学。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试论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河南大调曲子传承与发展新途径研究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