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芜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分析

2020-10-21程曙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0期
关键词:旅游产品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芜湖少数民族众多,各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大量独具特色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得知芜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受到多方原因的影响,使得其旅游开发存在开发内涵深度不足、开发水平有待提高、开发布局 不尽合理等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旅游产品

芜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分析

(一)芜湖最早名为鸠兹,后在鸠兹附近长有一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而名芜湖。芜湖,简称为“芜”,别称江城,安徽省地级市、双核城市。地处长三角西南部,是华东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15年,芜湖市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4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602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365.4万人。芜湖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 芜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代中后期是著名的浆染业中心,近代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经济繁荣,繁衍了人流,物流的聚散。历史上勤劳智慧的芜湖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数璀璨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长期以来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不仅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迁,而且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举措,更是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文化内涵缺失,因此芜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为了全面了解芜湖当地的旅游开发状况,来促进芜湖非物质文化资产的保护与开发。本文用参考资料与实地考察的方法来对旅游开发的成绩,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二)特征分析

芜湖基本上是一个移民城市,在商、周以前,芜湖早期的土着人属东夷族的一支,叫“鸠兹”。秦汉时,我国南方及东南方百越族中有一支东殴人内徙于江淮间,其中有的就留居于芜湖大小荆山。西晋末年,山西上党地区襄垣等县的士民逃到芜湖一带定居。东晋将芜湖县侨立襄垣县。北宋末南宋初,金兀术入侵中原,河北省宛平县大量士民结夥南迁来到芜湖,在齐落山一带定居。清末明初,实行“移民垦荒,围湖建圩”,从皖北舒、庐、无、巢等县陆续迁来大量移民。这三次大移民潮给芜湖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丰富了芜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芜湖“非遗”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

1.承载历史特征:

在芜湖建城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不仅多次发生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也多次出现惊心动魄的撕杀,同时也有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高人到这里吟诗议事、拔琴作画、传经布道。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活动,多数遗存在民间,遗存在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如“关于鸠兹的传说”、“关于鱼市街周瑜墓的传说”、“关于儒林街的故事”、“关于九莲塘的传说”、“关于东门渡万佛塔的传说”、“关于乾隆皇帝在湾沚的传说”、“关于大成殿的传说”等等,无不反映了芜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2.青铜文化特征:

西周至宋代大规模采铜于南陵,“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南陵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长达千年的炼铜历史留下举世罕见的古铜矿遗址,并有“古铜都”之誉称。遗留下来的南陵大工山古铜矿遗址与千峰山土墩墓群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陵县出土的吴王光剑、青铜龙耳尊、漆砂砚等被指定入选1990年亚运会、2008年奥运会上的文物精品展。民间刻铸的丹阳镜、青羊镜,更是造型别致、工艺精巧。由于铜可铸钱币、造兵甲、制器皿,攸关军政国计,为争夺铜资源,此自商周以后,南陵历代战乱更替不断,成为征战杀伐之地。因而伴随青铜留传了许多传说,如“干将莫邪的传说”等。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约占南陵“非遗”项目的1%左右。

3.商业文化特征:

芜湖一直是长江沿岸的一个重要商埠和物资集散地,商业和手工业极为发达。反映商业经济的“非遗”项目到处都是,如:“芜湖铁画”、“芜湖三刀”、“芜湖老虎灶”、“芜湖杂货业”、“芜湖浆染业”、“芜湖街头叫卖”、“芜湖花街竹编”等,都反映了芜湖历史上繁荣的商贸经济。

4.文化多元化特征:

芜湖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和清末的被迫开放通商,使芜湖逐渐兼收并蓄了南北中外各种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多元文化。仅以宗教为例,佛教最盛时,芜湖竟有数百座寺庙,赭山广济寺更是中外驰名;儒教,据说中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大成殿就座落在蕪湖;道教,在芜湖流传一千五百多年,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在芜湖都有教堂和信众。所以芜湖的习俗礼仪多姿多彩,民间艺术也风格各异,多带有各种文化和谐共融的区域特征。

5.消费文化特征:

商业发达,芜湖自然也是一个消费城市。从吃、穿、用,到医、乐、行,消费习俗五花八门。例如:芜湖人民仅创制的小吃就名目繁多,口味各异,小笼包,虾子面,酒酿水子酥烧饼,煮干丝,臭豆腐,五香螺蛳腰子饼,都是令人垂涎,绝对正宗的特色小吃。反映了芜湖人讲究吃的消费文化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取得的成绩

(一)经济繁荣,繁衍了人流、物流的聚散。历史上勤劳智慧的芜湖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商贸,使芜湖自然形成了皖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芜湖留下足迹。

(二)芜湖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13项,其中“芜湖铁画锻制技艺”1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梨簧戏”、“南陵目连戏”、“南陵十兽灯”、“繁昌民歌”、“中分村徐姓祭祖习俗”等6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梨簧戏”、“繁昌民歌”两个省级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另外已有“罗汉灯”、“武功狮子舞”、“繁昌蜜枣传统工艺”等25项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芜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一)芜湖非物质遗产旅游开发问题产生的原因

1.技艺多为老一代人在传承,老一代人对于传统 技艺早已习以为常,对其文化价值没有深入了解,年轻人多 外出工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并不关注,导致 以铁画技艺为契机进行旅游开发逐渐被冷落。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管理仍需不断完善。旅 游开发管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举措,管理方 式的妥当与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 效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由于芜湖各地并未对当地非物质文 化遗产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及仔细研究,在旅游开发管理办 法制定过程中,缺乏全面的考量,使得旅游开发管理缺乏创 新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旅游开发管理,其管理水平较低,未能充分发挥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此外,各级地方政府对于管理人 的专业化、动态化管理不足,尚未形成系统性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旅游开发绩效考核管理,也没有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 可见,芜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管理机制仍存在诸多缺 陷与不足,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水平。

(二)然而,“非遗”保护工作毕竟是一个新课题,难度之大不容置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有以下几点:

1.后继乏力,抢救和保护形势严峻。芜湖市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存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这次普查就初步掌了近千条有价值线索,但是多数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项目处于濒危。

2.生存艰难,亟须立法保护。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但面对新文化、外来文化以及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所认可而渐入困境,例如“芜湖梨簧”,如果没有立法保护,其生存空间就是一个问题。

3.资金紧张,亟须加大投入。目前各级政府对“非遗”保护都很重视,日常经费也有了保障。但这与我们所面临的艰巨保护任务相比,又实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其次,各级政府都有侧重的保护项目,有的都已制定了具体的保护计划。但要执行这些计划,则需要巨大的投入,而目前政府财力有限,要满足保护需要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解决措施与建议

(一)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将“政绩诉求”上升为政治诉求,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待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同息息相关。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在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基本框架内,架构自己的具体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思路。而不是从本地区、本单位乃至个人的短期行为和政绩需求出发,来考虑非物质遗产保护保护问题。为此,各级立法机关必须加强和加快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职责和分工,确定具体的保护体制和法规,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政绩考核中。

(二)更为很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应该认识到文化问题的特殊性。目前有不少省份提出打造“文化大省”的口号。动机也许不错,但方法却大可商榷。因为文化从来就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活态过程.文化是一棵树,不是一架机器,需要的是细心的照料和精心的呵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永远无法恢复或再生。应当认识到,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很丰富,但也很脆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大多处在濒危状态中,政府目前要做的工作是借助这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修复上来,精心呵护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鼓励民间自发地培育和发展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多重申报主体,政府应耐心听取专家论证,理清不同申报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其次,从学者这个层面来说,应将理性的学术化的诉求转化为具体的感性的调查研究,切实做好对民间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的普查工作。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者一方面要抛弃一切学理上的先入之见,放下架子,深入民间,尊重民间的习俗和做法,尊重民间的首创精神,不能采取拔苗助长或移花接木的方法,用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方法强行将民间的思路和做法纳入自己的学术框架.另一方面,又要因势利导,将民间的素朴的文化诉求逐渐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让民众充分认识到本土的民间智慧和地方性知识,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总之,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应清楚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真正主体和主人是民间,是大众,政府和学者都是为大众服务的。政府应做和能做的工作是给民间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一定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而不是以是否有利可图为标准,强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为己有,作为自己政绩工程的一部分。学者应做和能做的工作是深入民间进行客观的调查,而不是带着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成见或偏见,改造甚至扭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所用。从根本上来说,政府和学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重构民族精神的大局出发,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從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为保护全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纵然芜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建立在历史遗存,具有唯一性的 基础上,但仍逃脱不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藩篱,所以在建立的初 期,我们就必须有效的进行预测并厘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历 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同时,可相应建立学社、美术社团、举行全国 性学术大赛等,以巩固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在宗教旅游开发 的同时,定期举行庙会、开光科仪、开设道场等事件旅游形式。 这样可以确保稳定的香客资源,发展潜在的香客资源;乡土旅游 资源的开发与社区旅游相结合,并与传统手工业、老字号相结 合,走一条旅游、消费一体化的道路。总之面对芜湖现有旅游资 源,首先必须做到正确客观的旅游资源评估与定位,其次才能做 到有效性资源开发。确保游客资源的长期、稳定性的发展并达到 市场的需要,最终实现芜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马莉娟. 产业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J].现代商业,2016

[3]杨柳. 费孝通思想探微———谈文化自觉及对文化的作用 [J]. 社科纵横,2010,25

[4]金少萍,许金菁.日本无形文化遗产绞染工艺的研究、展 示与传承现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简介:

程曙(1997-8),男,汉族安徽人,安徽师范学大学皖江学院在读学生,旅游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旅游产品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羌族地区纺织品类旅游产品设计思路
九嶷山瑶族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创意研究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郑州方特游乐园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