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0-10-21肖虹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是当地民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具体表现,具有重要的文化资源价值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和现实的经济价值,是时代发展进步和社会生活生产的共同要求。基于现阶段社会背景,本文就非遗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并提出对应策略措施,希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前言

精准扶贫早在2015年便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调,并进行了详尽的规划指导,旨在全面摆脱贫困,攻坚克难进行政策扶贫。这就给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契机,能够更好更全面地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利好的深远影响和现实价值的作用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保护意识薄弱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阶段民众普遍存在着保护意识缺乏和价值认知不足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1]。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文物,必须要根植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去,需要有血有肉的传承和发扬。失去民众根基和展示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便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继而难以在历史長河中长久屹立。

2.保护资金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人力物力方面有很大的需求,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和财力投入。但却不能与社会中其他行业一样,能够显著的带来经济回报,这就导致缺乏非遗保护理念的人们不会大量投资,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依托政府政策财力支持,独木难支,保护需求资金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3.保护方式缺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除了要对现有正在从事该行业的专业人员进行扶持保护,还需要积极寻求文化传承的接班人,让老祖宗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手艺绝活后继有人。但现实社会中,各种情况繁多复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舞台小,活动范围较为区域化,表现方式单一,难以有效吸引新鲜人才加入,缺乏强有力的保护方式。

二.非遗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具体策略

1.加强宣传引导

首先,政府应发挥自己在民众思想建设方面的主导地位,积极主动地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宣扬,大力引导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全面提高民众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使得非遗的传承人真切意识到自己的意义价值以及肩上的历史使命,在努力做好现下非遗的传播推广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下一代手艺人的培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源远流长,一直流传下去[2]。

比如树立模范典型,就观赏性和艺术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进行展示表演,推出具体的传承人代表,进行宣传推广。政府还要大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简单直白地描述给民众,使其能够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公布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让更多人看到国家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2.创新保护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取得良好的保护,走的更远,就必须要创新保护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形成产业化链条,在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进行生产性保护,具备广泛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的“活起来”,融入进现阶段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去,与时俱进,不再被历史抛弃掩埋。

比如将“蓝印花布”作为地方特色,融入到当地旅游行业的生产经营之中,作为吸引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的一种宣传,带动当地旅游行业更加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够给“蓝印花布”一个表演展出的舞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社会中有一席之地,能够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推广扩大其影响力。另外,“蓝印花布”的传承人也能够借此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水平,从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皮影戏”的表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去。

3.加大扶持力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地区和政府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引下,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首先是财政支持方面,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于难以大规模实行生产性保护的特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关注,适当倾斜资源支持,并且积极寻求保护突破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出台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法规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广开绿灯,支持并满足相关的合理合法要求,降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门槛和难度,使保护工作得以更好更全面地开展进行[3]。

比如进行长久有效的项目扶贫机制的设立,根据扶贫项目的动态变化,及时研究分析,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脱贫后出现返贫现象。还可以加强区域文化馆和活动中心的建立建设,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一个适宜的表演舞台和积极良好发展的环境,从而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改革创新,更好地融入社会,散发其独特的影响魅力,使民众乐意接受和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国家和政府也在积极施行精准扶贫政策,帮扶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人们必须时刻关注非遗保护动态,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到保护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当中去。

参考文献

[1]  孙  丹,李  源.非遗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策略研究[J].辽宁丝绸,2019,(2):47-48.

[2]  张  涛.“非遗”产业化精准扶贫研究[J].智库时代,2019,(44):9-10.

[3]  赵宣皓.关于“非遗+扶贫”试点思考[J].赤子,2019,(28):62-63.

作者简介:肖虹(1984年3月),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艺术设计、文创产品设计。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数字化语境下湘西蓝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SP18YBC27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精准扶贫战略下湘西传统印染工艺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YBX0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