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有效策略探析

2020-10-21张晓娜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体格体质体育

张晓娜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更要注重其身体发展。在小学阶段开展体质健康监测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当前的发育状况,更能对日后的课程改进方案提出一定的建议。本文以我校小学生为观测对象,在对其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观测分析的同时,思考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论述如何改善学生的体质。

关键词: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5-0016-02

体质指代人类集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性获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机能与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状态,在现代定义中。体质包含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三方面,而根据我校的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得出的结论,其体质状况令人担忧。本文在提出学生体质问题成因的同时,简要论述对应政策。

1.宣传保健策略,塑造良好体格

良好的体格是人体各种生命参数的外在表现,但回顾我校的小学生综合体质,在对其进行体格观测时,整体情况令人担忧,大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肥胖发生率达25%,我校小学生的体格状况也“不能免俗”,在被监测的学生群体中,发生肥胖、体重超标的小学生并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与其生活习惯有关:这一部分学生缺乏健康正确的体育活动观念,在课间活动环节,其摄入的零食量较大,造成脂肪的不断累积,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会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肥胖状态。由于身体负重增大,其原本单薄的锻炼意识被自身的惰性所覆盖,造成外在体格的过度肥胖。

对于当下的小学生而言,要为其养成健康的体格,就要帮助其形成专业的保健理论,使其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受限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即使已经推行了仁爱教育,但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教师并不能对学生的生活投入过多的关注,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就要增強其自身的保健意识,合理饮食、加强锻炼。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管制局限于“不要吃零食”“多做做运动”的口头层次,表面化的管理无法为学生养成危机意识,部分学生认为“吃多了也没关系”,甚至认为教师的管束过于严格,教师应注重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根据科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保健策略。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当学生出现整体肥胖、食量增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时,教师应合理引入科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保健认知。在对应的班级管理环节,教师可为学生播放视频,使学生对对应概念形成认知,如肥胖率、小学生体质健康等,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育方法,从学生特点入手,使其了解到保健知识的重要性。

班主任可定期组织学生班会,引导学生测量身高体重,了解自身发育状况,依靠教师给出的体质评定,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发育产生一个大致的把控,教师可趁热打铁,为学生讲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戒除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在学生的体格管理环节,教师与家长应该形成良好的沟通,避免学生摄入过量的零食,选择科学健康的食谱,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以“如何爱护我们的身体”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结构的同时,使其形成“吃零食会破坏胃的消化规律,造成消化不良”“过量添加剂对身体有害”等科学理论,自觉杜绝垃圾食品。

2.增加体育锻炼,培养过硬体能

体能锻炼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运动能力,但在我校已开展的体质健康监测活动中,根据已给出的数据及相关记录,学生的体能发展不甚乐观,大部分学生的综合体能呈下降趋势,在得知即将开展体育活动或体育测试时,学生的表现更倾向于“逃避”。在相关的体能训练中,不少学生配合积极性较低、活动能力差,整体体育素质表现差强人意。在对学生进行的整体观测活动中,能够发现与“小胖墩”对立的学生群体“瘦小孩”,相较于“小胖墩,”其存在综合体能表现较差、部分学生发育不良等体质特征。

这一类学生的出现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有关,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允许我们获得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类的劳动负担,但随着一些日常必要锻炼内容的抹除,小学生的体能发展开始呈现出倒退趋势,公车代替步行,电梯代替楼梯,导致学生整体体能的下降。另外,由于对课程教育的偏重,一些教师推崇“书山题海”的教学战术,在占据了学生活动时间的情况下,使其无法进行及时足够的锻炼,长时间的伏案写作导致整体体能的降低。

要改变学生的体质现状,就必须从当下的学生特点出发,结合外在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对文化课程的过于偏重,将一定量的课程分配给体育与户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其运动能力。在现阶段,大课间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日常活动的基本保障,但受限于活动内容与活动时间,学生在对应的体育任务中并不能获得较为明显的体能提升,教师可从大课间入手,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活动方案,如跳绳、球类运动等,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相关部门与教育管理者应加强体育设施的投入,在确保专款专用的情况下,为小学教育增设更为丰富的体育器材,确保学生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

对于条件较为简陋的学校,可从体育课程入手进行体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培养过硬体能。在开展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自由活动”的散漫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意识培养,增加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能力与体育竞争精神。以“使学生受益”为前提,增加体育课程开展手段,提升学生体能水平。

3.改变教学环境,培养适应能力

在综合体质的评定中,学生的适应能力是第三个评定项目,结合已有的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我校小学生的整体适应能力较强,由于其对于体育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加之体育教师专业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对应的课程活动中更为配合。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季,在做好基本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学生能够以较为主动的态度参与到体育课程活动当中。

但对学生体能进行监测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要提升学生的综合体质,就要从教学手段出发,由环境到学生,实现由内而外的教学改变。在相关体育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适应能力,锻炼其综合体育素质为目标,激发其体育意识,锻炼其强壮体魄。以传统的体育教学为例,教师对学生体质的关注点停留在学生的课业表现、精神状态等层次,忽略了课程对学生的内在含义。在不强调学生获得体质提升的情况下,一部分教师认为“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快乐”就是体育教学的真谛。

要提升学生的体质,教育工作者就要学会“跳出框框看问题”,将学生的体质培养拓展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运动参与意识等各个方面,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进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体质。教师可从学生的娱乐需求出发,设定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鼓励学生在进行运动的同时自发参与。以传统娱乐活动“钻山洞”为例,两个同学交叉手臂形成“山洞”,其他同学依次钻出,教师可为该游戏设立“加分制度”,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姿势、不同的队列进出“山洞”,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教师可允许“山洞”自由运动,增加游戏难度,相较于以往“多锻炼,少吃零食多吃饭”的说教式培养手段,在学生的娱乐环境中渗入体质提升策略,有利于教师与学校根据当前的教学环境做出教育调整,为提升学生综合体质奠定基础。

总之,根据我校的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部分学生存在肥胖、发育不良等体质特征,学生综合体能较低、体格发育偏向于两极化,但整体适应能力较强。但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其教学方法不同,学生整體水平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存在差异,在相关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体质发展投入更多的重视,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培养其综合体质认知,形成健康体魄。

参考文献

[1]乔璐.促进小学生体质增强的联动机制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6

[2]陈远刚.试论农村小学生体质下降因素分析与策略[J].新课程(上),2015(09):172-173

[3]宋家卫,颜芳,顾华康.曲靖市2009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07):861-862

[4]于华.南京市小学生体质状况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体格体质体育
儿童个体化营养指导对促进小儿良好体格发育的影响
以健康体格筑精神长城
兼加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我们的“体育梦”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体格与人格并修筑实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路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