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木兰诗》里英雄形象的文化意义

2020-10-21梅思斌

文存阅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木兰诗女英雄时代精神

梅思斌

摘要:花木兰是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塑造的典型英雄人物。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一直为世人传颂。她的身上聚集中华优秀传统的诸多优点。女权意识的萌发,巾帼不让须眉,并兼有忠孝、英勇、富贵不淫的特点,成为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文化符号的象征。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挖掘典型英雄形象至今仍然具有的丰富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花木兰;女英雄;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时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诗中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虽然是以血雨腥风的战争为题材背景,但是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笔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木兰诗》中的英雄人物花木兰进行分析。

一、英雄的特点和产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每一个时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英雄人物。英雄无疑是伟大的,普通人都有一个英雄梦。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570页)“英雄”词条的解释为:

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

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

属性词,具有英雄的品质的。

从战国起,诸侯国以战杀灭国为战争目的,实行征兵制度。到汉武帝时,才正式推行募兵制。而《木兰诗》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如实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兵役制度文化。父亲老迈,花木兰孝顺体贴,所以女扮男装,“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在历史上,英雄的男性霸权主义异常强大。像花木兰这样的一个女人当兵,能行吗?作品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交待花木兰是如何身体健壮和武艺高强。但是,从侧面描写她久经沙场、凯旋封赏的结局来看,花木兰是智勇双全的典型英雄形象。一脱女人的那种娇嫩与柔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精神为之一振。

时势造英雄。花木兰这个起于草莽的女英雄,是在特定社会、特定时间、特定人物同时吻合下的產物。英雄是在社会形势下逼出来的,是在个人实践中炼出来的。世上没有天生的令人崇拜的英雄,口号也不能喊出来英雄。那些所谓的女英雄、女将军、女驸马、女进士、女博士,是有钱富家小姐们弄着玩的。

中国当时的北方民族很剽悍,汉化时间不久。花木兰在家在织布劳作之余,还保持着习武的风尚。北方人体形相对高大强壮,加之民风剽悍,因此女孩从军的可能更大,增加了英雄人物的可信度。

二、英雄人物的多角色和多阶段形象

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具有多重角色的身份。“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亲人团聚,长幼有序。据此可以看出花木兰的家庭成员情况:父亲、母亲、姐姐、弟弟和她。在家里,花木兰是最为突出的人物。在战场上,将军、壮士和伙伴等众多人物,也都是花木兰的陪衬。“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写出了军队男性的粗心大意和木兰的谨慎、精致。

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征战的每一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战前。边关战火突起,影响到普通百姓的平静生活,花木兰无畏生死,替父从军,践行孝道。从温暖舒适的闺阁走向生死考验的沙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连用四个排比句写花木兰出征前的准备,极有气势地写出了她保家卫国的昂扬士气。

战中。这一部分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只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通过惨烈的结局叙写战争,而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孩子却活了下来。我们认为,诗作的本义并不是描写那个在战场上的杀敌无数的英雄形象。

战后。凯旋班师,受到天子的接见和封赏,但是花木兰却做出与众人不同的辞受行为,甘守清贫。回家后,花木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不爱官装爱红装,坦然享受亲情和平淡的生活,这种写法提高了英雄的品位,表达了对美好和平生活的企盼。此时的英雄形象是人物精神的升华,具有超凡脱俗的高贵品质。

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写,把多种不同身份的角色和不同阶段鲜明的英雄特点统一起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群众基础。

三、英雄形象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时代感

花木兰的英雄故事深入人心,各种素材的文艺方兴未艾。豫剧《花木兰》直接高亢地唱出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具有了强烈而鲜明的时代感。

汉代以后,女性堕落的由渐,此后两千年,社会对女人的迫害与摧残有增无减。而花木兰的出现,让女性同胞再次激起了女权意识的觉醒。

花木兰是一位刚柔并济的奇女子。英雄不是匹夫之勇。“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充分地显示了主人公作为女人爱美的天性。英雄的经历没有改变女人味,突出了更加可爱的形象。说花木兰是“英雄”而不是“英雌”,是放弃了把性别作为评定英雄的唯一标准,赋予了英雄更广更深的涵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英雄大多以爱情题材表达出来。而花木兰这一形象显然是填补了空白,巾帼不让须眉,从孝顺父母的家庭伦理走向保卫邦国的民族大义。花木兰从军12年,应该是早早地到了婚嫁的年龄。在英雄成名的背后,有着一股莫名的辛酸和疑憾。

《木兰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与诗作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紧密联系的。作者通过塑造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形象,来达到宣传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的目的。《孝经》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以“孝”为中心,从家庭、事业和国家三个层面进行阐释,首次把孝亲与忠君结合起来。这是当时的时代精神。花木兰从家庭尽孝爱亲,到对待事业的尽心尽责,再到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都与《孝经》的内容实现了完美对接。因此,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不仅没有受到批判,反而是褒奖有加。

四、英雄人物与文学艺术

经典文学,都能够准确地抓住时代的特点,塑造出立体的鲜活的艺术形象。虽然时代迁移,但是每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通过研读文本而找到自己认可的东西。《木兰诗》中塑造的女英雄形象既是现实生活中的女权意识的觉醒,也符合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思想。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文本的阅读过程,实质上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理和感情不断地同化、调适和重新构建的过程,是人的存在和力量的发现与确认。中国的小说发展过程中,受到史传和诗骚的深刻影响,是学者早就注意到的文学现象。《木兰诗》创造了一个诗化的女英雄形象。

女人是美丽的代名词。诗作通篇没有《孔雀东南飞》那样的外貌描写,我们猜想,花木兰很可能是一位男气浓厚的姑娘。诗中突出她的单纯、质朴、英勇、重情、大义的品质,时代精神大于现实形象,成为女性英雄的象征。从这种意义上说,花木兰是一种被赋予了某一种特性定义的象征人物。罗兰·巴特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学:“文学是一种言语活动,也是一个符号系统。”文化符号的内涵,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驗以后,最终得到普遍的认同。花木兰的英雄形象所表达的文化意义就固定下来。

在历史上,有不少巾帼英雄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妇好,是商朝第一位有据可查的杰出女英雄。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维护岭南统一的冼夫人、五十三岁又重掌帅印的穆桂英,擂鼓激战的梁红玉、抗清封侯的秦良玉……中国古代女英雄是历史长路上的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她们成为了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一个个符号。

结语:

《木兰诗》突破了中国千百年来盛行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偏见,对人物的某一特征进行强化,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她的身上聚集中华优秀传统的诸多优点:孝敬体贴,忠勇精致、女权意识、富贵不淫。花木兰成为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文化符号的象征,她的英雄故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参考文献: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P46-48.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196.

[3]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P10、23.

[4]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小说、诗歌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P6-7.

[5]许斐然.花木兰的文化符号意义[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07,P60.

[6][美]琳达·西格著、高远译.创造难忘的人物[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P162.

猜你喜欢

木兰诗女英雄时代精神
A parkour heroine跑酷女英雄
《双枪女英雄》选页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兵团影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