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例

2020-10-21毕流芳杜城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6期

毕流芳 杜城

【摘  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临床上患者确诊带状疱疹,经过治疗后疱疹痊愈,但皮损区遗留疼痛等症状,其神经病理性疼痛使患者尤为苦恼,现有临床应用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一例,可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热敏灸;不通则痛;神经病理性疼痛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0222-0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临床上患者确诊带状疱疹,经过急性发作期阶段患处皮损临床痊愈后,其皮损区域仍有慢性持续性疼痛且疼痛时间等于或超过一个月者[1]。该病多见于老年患者,因其长时间的疼痛及疼痛性质,有学者将其喻为“不死的癌症”。传统医学认为老年患者元气匮乏,脏腑亏虚,又肝脏的疏泄能力逐渐减弱,肝郁气滞,久病肝郁而化火,邪留脉络,从而“不通则痛”发为本病。

1. 病例介绍

翟某,女,72岁,自诉于2019年07月27日无明显诱因见右侧小腹及腹股沟处皮肤潮红,继而出现如黄豆大小样疱疹,呈片状分布未融合,就诊于当地社区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予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后疱疹结痂脱落好转出院,出院后仍感皮损局部烧灼样疼痛,衣物触碰后更甚,后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长期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改善疼痛疗效欠佳,剂量渐增,诉每每发作夜不能寐,精神紧张。现查看患者右侧小腹及腹股沟处皮损色素沉着,轻触痛觉过敏,感口苦,双目红,二便调,纳可,眠差,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紧。

2. 治疗方法

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充分暴露皮损部位,用碘酊局部消毒皮肤,首先选取皮损同神经节段的背俞穴作为“热敏穴”进行单点温和灸,点燃艾条一端,对准病损节段背俞穴,距离皮肤大约3cm施灸,使穴位局部有温热感而不感烧灼为宜,此过程中让患者安静放松感受并反馈灸感。期间患者诉有温热感逐渐向施灸处皮肤深部渗透,灸至约21分时温热感涌动并向四周扩散,灸至约72分時灸感逐渐消失,至此,第一次热敏灸疗法结束。嘱患者充分休息、调畅情志,并告知患者足三里穴准确定位,在家自行予灸足三里穴约30分钟,日一灸,次日复诊。

二诊,患者诉烧灼感减轻,皮损部位仍不可触。今加用阳陵泉穴单点温和灸,施灸过程中患者诉灸感未明显上传至病所,故再取一艾条点燃灸于灸感所传达的顶端处,接力使灸感上传直达病所,最后将两艾条分别灸于阳陵泉穴及病痛的最远端,直至灸感完全消失后停灸,此次约用时55分。次日复诊,诉烧灼感进一步减轻,皮损处可轻触。按上法连续10日诊疗,经治疗后疼痛感逐渐消失,衣物亦可触。

3. 按语

《灵枢》曰“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可见该患者皮损部位很典型位于肝经循行路线,且患者年老久病,平素易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久而化热,脉络不畅,故出现“不通则痛”,此时应注重梳理及激发经气,正所谓“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通过热敏灸法促使经气传导,疏通郁结,宣发腠理,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取阳陵泉”,患者感口中苦,肝胆相表里,故于二诊加用阳陵泉穴作为热敏穴,共奏疏肝利胆之效。

热敏悬灸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相对于针刺疗法,热敏灸可以让患者避免针刺、无痛苦及安全无副作用。热敏灸的操作关键在于施灸选穴,要遵循“辨敏选穴”原则,重视腧穴敏化状态,选取了正确的热敏腧穴,可以更有效去激发热至病所的灸性传感,充分调动患者自身固有的内源性的调节能力[2]。

4. 体会

结合本案例,该患者经四诊合参,辨证为肝经火毒炽盛,临证治疗多以“清”、泄”法为主。临证对于热敏灸法,医者多用于温经散寒、升阳举陷之类虚症、寒证,针对实证、热证少用灸法,《医宗金鉴》中认为灸法可拔脓消痈,又《医学入门》中提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所以临证不必拘泥,结合辨证论治可考虑“热证可灸”。

参考文献

[1] 佚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 v.22(03):7-13.

[2] 黄仙保,陈日新.陈日新“辨敏取穴”施灸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9):4038-4041

第一作者:

毕流芳,女,汉,贵州省遵义市人,贵州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

通讯作者:

杜城,男,汉,贵州省贵阳市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麻醉疼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