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2020-10-21张华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遗传性三体荧光

张华

【摘 要】目的:探讨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中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3-2019/4间成功随访的852名因血清学筛查高风险或高龄而进行产前诊断孕妇,根据其所运用的检测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运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对照组运用荧光原位雜交技术。结果:实验组21-三体,13-三体,18-三体,X和Y非整倍体与核型分析结果对比,复合率100%。实验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周期短,结果可靠,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出率高,在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以广泛推广。

【关键词】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产前遗传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71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117-01

引言: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线粒体病。对于产前遗传性疾病来说,主要是指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染色体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的疾病,种类达1万多种。[1]绝大多数染色体数量异常的胎儿会导致孕早期自然流产、早产、死胎或严重畸形。只有少数染色体平衡性结构异常和个别染色体三体异常能够存活,但也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此外,由于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hromosome 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在人类基因组中普遍存在且与众多疾病相关,如精神分裂症,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因此也成为产前遗传病检测的关注点。因此,为了提高人口质量,降低出生缺陷,需要进行产前遗传性疾病检测。对此,本院对852例需要排除产前遗传性疾病的孕妇进行研究,以下是相关研究内容。

1 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2018/3-2019/4间因血清学筛查高风险或高龄而要求排除产前遗传性疾病的孕妇852例,对照组340例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实验组512例运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所有孕妇均知情同意。实验组:年龄范围是19-40岁,平均年龄是(25.35±3.16)岁;孕周17-22周,平均孕周是(19±1.25)周;对照组:年龄范围是21-39岁,平均年龄是(24.12±2.08)岁;孕周16-21周,平均孕周是(18.12±1.07)周。对全体患者的以上资料进行对比,组间无差异,能够开展对比研究实验(P>0.05)[2]。

1.2方法

实验组以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法进行检测,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法又称为基因芯片,是一种分辨率极高的全基因组检测技术,不仅能够检测出染色体非整倍体,而且也能够检测出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具体流程是:①通过羊水穿刺术获得羊水,根据标准流程提取DNA,对样本的DNA进行纯化、扩增、标记,再以染色体DNA探针实施全面覆盖,使其与支持物固定在一起,和样本中的标记分子进行杂交;②对其中的DNA杂交信号进行监测,收集样本分子的数量及序列等信息,通过相应的生物信息技术、CHAS软件对其进行检测;③按照复制数散点区域面积来判断是否缺损、交叉等。

对照组以荧光原位杂交法进行检测,具体流程是:①实施玻片预处理,将10mL羊水离心5min后去上清液,于35℃条件下消化15min,再次离心5min,然后将低渗液、固定液依次加入,固定3次,漂洗2次,然后浸泡于溶液中15min②在预冷100%、80%、60%乙醇中脱水5min,待玻片干燥后,对其加热使其温度升至58℃,然后进行FISH实验;③在实施预处理期间,需要将干燥涂片置于58℃烤箱内受热15min,然后把玻片浸泡在甲醇溶液内3min,后取出再浸泡在乙醇溶液内8min,再进行干燥、脱水处理。

1.3指标分析

比较两组技术方法的21三体、13三体、18三体、X、Y和CNV计数结果。

1.4统计学分析

以上实验数据均转录至SPSS22.0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进行说明,并实施X2检验;计量数据则实施t检验,若P<0.05,代表组间差异显著,能够开展统计学研究。

2 结果

2.1对比两组21三体、13三体、18三体、X和Y计数结果如表1

2.2对比两组CNV检测率如表2。

3 讨论

产前胎儿染色体检测是降低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该方法能够检测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及大的结构重排,包括平衡易位,倒位等平衡性结构重排和片段缺失、重复等非平衡型结构重排,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核型分析首先要进行细胞培养,诊断周期长且具有培养失败的风险,因此可能导致无法得到检测结果。另外,由于核型分析分辨率有限而无法检出微小的结构异常,导致一些染色体拷贝数变异被漏诊。对此,随着临床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优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法逐渐应用于临床。1986年,Gremer等证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从而开辟了间期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2]多项研究表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产前检测非整倍体的有效途径。[3-4]但是,目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所用的探针主要针对13,18,21,X和Y五条染色体,无法一次性检测46条染色体。其次,由于步骤繁多,容易造成信号丢失,造成假阴性结果。本研究中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相较于荧光原位杂交,一次可以检测46条染色体非整倍体和全基因组水平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检出13,18,21,X,Y染色体非整倍体,与核型检测结果一致,检出率和准确率100%。同时,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还检出染色体拷贝数变异72例,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illman[5]等所做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产前诊断中,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较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增加2.9%的异常检出率。另有研究表明运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进行产前诊断时,检出率有所提高。[8-9]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法相比于荧光原位杂交法存在一定的优势,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不能检出染色体平衡性重排。第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出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中,很多是意义未明的,这对遗传咨询和妊娠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鉴于其对常见染色体病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检出率和准确率都优于荧光原位杂交法,所以在产前遗传性疾病的检测中更有应用价值,可以推广。

參考文献

边旭明. 实用产前诊断学[M]. 背景: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1

Gremer T,Landegent J, Bruckner A, et al. Detection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the human interphase nucleus by visualization of specific target DNAs with radioactive and non-radioactive in situ hybridization techniques: diagnosis of trisomy 18 with probe L1.84 [J].Hum Genet. 1986,74(4):346-352.

梁毓,杨洋,余兰等,荧光原位杂交快速产前检测非整倍体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刘慈,尹红亚,刘学军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快速产前诊断胎儿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研究[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Hillman SC, Pretlove S, Coomarasamy A, et al. Additional information from 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technology over conventional karyotyping in prenatal diagn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11,37(1):6-14

Lee CN, Lin SY, Lin CH, et al. Clinical utility of 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for prenatal diagnosis: a cohort study of 3171 pregnancies [J]. BJOG,2012,119(5):614-625

Shaffer LG, Rosenfeld JA,Dabell MP, et al. Detection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genomic alterations by microarray analysis for specific anomalies detected by ultrasound [J]. Prenat Diagn,2012,32(10):986-995

猜你喜欢

遗传性三体荧光
魔力荧光色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在突发性耳聋发病中的作用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基于文化生态特征分析的文化生态治理研究
DNA
《三体》中的物理学
玛卡荧光碳点的合成及用于苦味酸的荧光检测
提高对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认知与诊疗水平任重道远
Fluorescence world荧光人间
《三体》获雨果奖